 |
新干线,日本现代化的象征物之一 |
|
|
 |
从大阪城楼最高处下望,绿树与远处高楼相映 |
|
|
 |
大阪城,坚固的城墙与宽阔清澈的护城河 |
|
|
 |
所有的街边店铺,都如这家一样洁净舒适 |
|
|
 |
艺术无处不在。几根花岗岩条石装点街头别有意趣 |
|
|
 |
东京浅草寺内,秋叶与秋花争艳 |
|
|
 |
冈山御园温泉旅馆日式房间,让外国游客感受日本传统文化 |
|
|
 |
街边栏杆上,四只装饰性小鸟像活的一样 |
|
|
 |
东京浅草寺游客如织,但也有僻静的一角 |
|
|
 |
冈山“美观”小镇,古朴而静谧 |
|
|
 |
温泉旅馆,入住如置身画中 |
|
|
本报记者 商寅泉日本摄影报道
受三菱汽车相邀,记者赴日报道第42届东京车展。连去带回,匆匆5天,时间是2011年11月29日~12月3日。除了把采访焦点对准车展之外,记者还以旁观者的身份感触日本社会,并不由自主地和中国的社会管理与环境状况相比较,记下点滴。
标题中的三“jing”,分别是“安静”、“洁净”和“美境”。
安静
现代社会,并不是喧嚣的代名词。在中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现代社会的生活,结果是路越来越堵,空气越来越浊,城市越来越吵,街道越来越脏,文明越来越差,精神越来越空。日本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社会,日本怎样?
在东京,从机场直达市区,一路通畅。组织者先是安排中国记者去小店吃特色面条,然后到浅草寺游览。浅草寺就在市区里,寺内秋叶的红与古老的建筑相映。给中国同行一行的感觉,不仅仅是浅草寺的静美,还有更强烈的是东京的安静。繁华整洁的都市街道,很顺畅的车流,男人女人穿着多样,匆匆地走路,一切都很静,甚至可用“寂静”来形容。大阪正在争取成为“大阪都”,要和东京都并驾齐驱,大阪的静不亚于东京。我觉得这种静,一是汽车质量好,发动机安静;二是路面柏油铺得好,降躁;三是商铺无喧嚣;四是行人和驾驶者自觉。没有人在公共场合用吵架一般的大噪门对着手机嚷嚷。在日本5天,我们没有听到一声汽车的鸣笛声。繁华而又安静,这才是宜居的真谛。
洁净
东京、大阪、冈山,5天到了3个城市。记者在所到之处,举目四望,无论楼房、树木,还是街道、汽车以及匆匆行走的市民,都干净得一尘不染。行人道和行车道,都像是刚刚水洗过一般。这次赴日,我们这个小团里,有两位是烟民,老李和小张。日本已进入全面禁烟的阶段,即使在大街上吸烟,也必须要手持自助烟灰缸。若烟灰和烟头随意乱扔,将被处以罚款。到东京第二天晚上,三菱汽车组织者邀请我们登上提前定租的游船,在船上享受正宗日本餐,同时欣赏东京湾的夜色。饭吃了两个半小时,船上绝对不能吸烟,把两位烟民憋得够呛,一下船立刻掏出烟点上,猛吸几口。从中国烟民到日本后的自觉可以看出,制度规定和公民的素质,是相辅相成的。我们中国总是热衷于颁布条例、出台制度,但公民素质的每况愈下,导致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比如限塑令,现在谁执行?如果说人家日本人素质高,那么去过台湾的朋友以及报社同仁回来说,台湾也是秩序井然,很少见抢红灯乱超车随地大小便的。那么都是中国人,大陆特别是像首都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公民素质就不行了呢?
洁净,一方面是空气,一方面来自于对垃圾的科学处理。与北京对垃圾主要以填埋不同(北京目前已处于垃圾围城的境地),日本的垃圾处理80%用焚烧处理。日本东京的23个中心区中,21个建设有垃圾焚烧场,且运行良好,环境部门对环保指标的相关监测报告每天向公众公布。上世纪80年代东京每年产生垃圾690万吨,与目前北京产生的垃圾相当。而如今,东京的垃圾年产量已经缩减为390万吨。垃圾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环保意识提高,二是多产生多收费、少产生少收费的制度发挥了作用,过度包装受到了约束。
美境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度大,但这并不因此就混乱不堪。日本自然环境之美,记者在1998年访日时即已充分感受,此次赴日,感触更深。东京皇宫周围绿树环绕,大阪城内外古树参天。坐在新干线的列车上,窗外的山峦翠绿,沿途村庄静谧整洁,蓝天一碧如洗。在冈山,我们到一个叫“美观”的地方游览,这是一处未开发的古镇,镇上绿树与红花映衬,小桥流水,店铺里老板悠闲地做着传统产品的生意,似乎并不急于赚钱,而是在享受卖与买的过程。有几家古陶店,都是老板自己集设计、烧造与出售于一身,卖产品就像卖自己的心爱之物,价格昂贵,不容砍价。
结语 不涉及其他,仅就社会管理水平和公民素质而言,日本是一面镜子。这面“镜”,把日本的“静”、“净”、“境”映照出来。中国应该用日本这面镜照一照自己。眼下中国各地方政府的“两会”正在召开,都在大谈发展——2012年要修多少路,要盖多少楼,要让GDP增长多少多少等,却很少提及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和注重公民素质教育。现代化,只有财富的增长,而没有人文的健康同步发展,势必走向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