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姑苏枕边书
姑苏枕边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93,710
  • 关注人气:80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竹篮

(2009-08-28 06:27:29)
标签:

苏州

竹篮

菜篮

烧箕

淘米箩

环保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自08年6月1日在超市卖场商店实行“限塑(塑料袋)令”后,人们觉得买菜购物开始有点不便,无奈只能自带器具或掏钱购袋。后来媒体还有“买菜用什么为好”的种种讨论,不由得使我想起了从前家家户户必备的竹篮。

    江南盛产毛竹,江南人又心灵手巧,因此编制的竹篮,不但是百姓居家的日常用品,有的还是相当精美的工艺品。竹篮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用途也是各有不同。

    在人们常用的竹篮中,菜篮当为第一。一般来说,菜篮的特点是孔疏但牢固,体大却轻巧,拎在手里,犹如无物,出门一转,鱼肉菜蔬皆入其中,非常方便。所以现在将菜蔬鱼肉的生产运输销售,称为“菜篮子工程”,可谓通俗而形像。

    当时苏州人家中,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竹篮,叫“烧箕”。“烧箕”口大内浅,形状矮胖,但制作精致,用细细的竹篾紧密编成,上面还有一个匹配的盖子,其功能相当于现在的“电冰箱”。夏天晚上人们常常将当日吃剩的饭菜放入“烧箕”中,然后悬空挂在客堂的梁上,既有穿堂凉风,又阻虫蚁相侵,所以即使天气燠糟闷热,相隔一夜后也笃笃定定不会馊脱变味。后来有人就将没有正当工作,整天游手好闲的人,称为“吃荡空烧箕饭”。饭虽荡空,却是现成;话虽戏谑,不无幽默。

    与“烧箕”相配的,则是“淘米箩”。将米放入“淘米箩”然后到河埠头去淘洗。蹲在河埠“踏渡”上,只见河水清澄见底,眼前小鱼唼喋。将“淘米箩”半浸入水,用手转而搓之。见箩中水不混浊,拎出水面,水漏米净。现在家中厨房里红红绿绿大大小小的塑料篮筐,即可称为“淘米箩”的子孙后辈。

    除了菜篮、烧箕、淘米箩、花篮……苏州人家过去还有“提篮”和“藤匾”。提篮者,长方形三层,外表多为广漆,纹饰非常漂亮,常常用之盛放节令菜肴、精美茶食后,相送亲朋好友,高雅而得体;从前科举时,秀才也用提篮盛放笔墨纸砚,带入贡院应试。“藤匾”则专门放置引线、针箍、线板、各式钮扣和零星布料,随时以备缝补衣衫。这种“提篮”和“藤匾”,过去家家必不可少,现在则难见其踪,或许已经成了收藏家寻觅的文物古董了。

    那时百姓家中多的是篮,墙上挂篮,桌上摆篮,大篮小篮,各司其事;真是“何可一日无此君”,所以坊间还有“大篮(懒)差小篮(懒),小篮(懒)差门槛”的儿歌。

    苏州人到杭州游览,常常要带回来一只“杭州篮”。“杭州篮”与众不同,深而长,最宜放置线香蜡烛,是善男信女到“灵隐寺”礼佛烧香时必不可少的装备。而小贩叫卖用的竹篮则与“杭州篮”恰恰相反,大而浅,因此摆放的五香豆、腌金花菜,不用吆喝,已是一目了然。

    竹篮轻巧牢固,不易损坏,即使寿终正寝,也能引火生炉后回归自然。与难以分解的塑料袋相比,一是天一为地,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现在荧屏上常常播出一条公益广告,几位文体名星笑容满面殷殷相问:“今天,您环保了吗?”我想,不用高谈阔论,何必苦思冥想,“莫以善小而不为”——只要你买菜时,拎起一只竹篮……

 

【注】

① 此文发表在昨天(2009年8月27日)《姑苏晚报》副刊“怡园”上

② 不知何故编辑在我的名字中竟多加了一个“竹”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