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君老师作客“名医坐堂”

标签:
名医坐堂健康 |
吴亦君老师昨天作客上海东方电台“名医坐堂”节目
2011年2月21日下午,吴亦君老师作客上海东方电台品牌节目“名医坐堂”,与主持人高源对话,畅谈如何放下烦恼
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来自上海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亦君老师。
一、
1.不合理的想法和观念
经常看到一些为孩子的行为生气的家长,要是劝他们别生气,他们常会说出一大堆生气的理由,理直气壮地反问:我能不生气吗?
表面看来,“孩子不听话”是家长生气的理由。然而,心理学研究却发现,事实上,并不是孩子的行为本身,而是家长对行为的看法,导致了他们自己的情绪困扰。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个有趣场景。一位朋友为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这次期中考试没有全部满分而烦恼,另一为朋友却为自己同样五年级的女儿三门功课有两门满分而高兴。
同样的分数,为什么一位朋友高兴,另一位却生气?关键就在于他们对孩子分数的看法不同。一位认为孩子学习成绩必须取得高分,另一位则认为分数只是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快乐成长。
造成家长情绪困扰的不合理想法主要有哪些?:
1.严重不幸
(1)想法:夸大事件的后果,认为一件事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后果:父母自己情绪沮丧、气馁,也对孩子做出过于悲观的评价。
2.应该、必须
(1)
(2)
3.无法、不能
(1)想法:父母感到对孩子管理的失控,感到自己的无能,因而更无法容忍孩子犯错,认为自己不能放纵孩子。
(2)后果:父母常因孩子的不良行为而暴怒,内心又极度沮丧。
4.自责、内疚
(1)想法:父母认为孩子的犯错是自己的责任,孩子表现不好自己很没面子,孩子没出息自己就没价值。
(2)后果:父母经常自责、内疚,对孩子过于严厉,内心充满焦虑。
2.不懂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呱呱”落地,我们都成为了神圣的父母。爱孩子,是连老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为人父母,我们真的懂得如何爱我们的孩子吗?
曾经有一位母亲,为培养孩子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工作,可是正值青春期的儿子却说母亲是“克格勃”,为摆脱母亲的监视,想方设法逃离家庭。
还有一对父母,因为对孩子考的高中学校不满意,说服孩子放弃高考出国读书,结果孩子连考托福数次达不到分数线,眼看升学无门心理崩溃。
过度的溺爱造成七岁的小孙子拿刀刺向自己的奶奶,而母爱的缺失让年仅四岁的孩子成了虐待母亲的“暴君”。
父母离异造成孩子心理失常,原本学业出色的少女,突然从住读的高中出逃,以怀孕来要挟父母。
100多个孩子的心理咨询案例,100多个家庭教育的成败经验剖析,给父母们提供了活生生的关于“爱的教育”的教材。
3.缺乏亲子沟通技巧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有了孩子并不等同于我们都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天津市一项对1054位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8.1%和1.1%的家长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和“不称职的家长”,多数家长缺乏教育子女的基本功,“教育孩子最大的困难”是“没招儿”。
上海社科院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上海市约有23.1%的家庭存在对孩子关爱不足的现象,其中七成父母不知怎样去爱孩子。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补上“爱的教育”课。
二、
1.改变自自己的不合理想法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改变想法就可以改变情绪和行为,自然也就改变了事情的结果。既然是内心不合理的想法让我们做不成快乐的家长,那么,我们就应该加以改变。
合理的想法是:
(1)孩子犯错是可以接受的
孩子正在成长过程中,犯错是难免的。孩子遇到挫折是他成长中必然的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作为父母应该有勇气面对孩子的不完美,以耐心去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以爱心、宽容心去接纳犯错的孩子。
(2)我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3)我的情绪我作主
2.补上“爱的教育”课,与孩子共同成长
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上父母培训班,等等,提高自己做家长的能力。
在《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中,孩子的行为目的、父母的自我改变、有效沟通技巧、亲子战争处理……交给父母10把心灵钥匙,让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入地解读孩子的心理密码,传授心理学理论与亲子沟通的实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