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宝贝一起到肯德基的儿童乐园玩。宝贝带了一个毛绒绒的小老鼠玩具,她从滑梯滑下时先把小老鼠滑下去,自己再跟着溜下。刚开始和小朋友们相安无事,没有人去碰她的小老鼠,每次都是她滑下后自己捡起小老鼠又再上楼梯。
终于有一个三岁大的女孩看上那小老鼠了,捡到后就不还给宝贝。宝贝才刚满两岁四个月,个儿在同龄人中一般,但那女孩的个儿看起来却像个四五岁的孩子。宝贝抢了几下没抢着,就跑过来向我求救。
我鼓励宝贝自己去要,“宝贝,自己去跟小姐姐说,请还我的小老鼠”,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东西一定要经过她本人的允许别人才能动,大人如此,别的小孩也一样。别的小孩要玩宝贝的玩具应该要和宝贝商量。
宝贝立即转身跑过去要回了自己的玩具。
不过,宝贝上上下下的滑了几圈后,发生了一件超出我的想象的事。
这一次宝贝的小老鼠滑下后直接停在滑梯上了,那小女孩去捡,宝贝正好滑下,把小老鼠挡在了。
宝贝的身体还没有停稳,那小女孩捡了几次捡不着,干脆伸手就把宝贝的头按在滑梯板上......
我的脑袋是几秒钟没有反应,她的父母又不在旁边可以制止这事。我只有腾的一下从椅子上跳起,不顾身份的冲进去,扳开那女孩压住宝贝头的手。
那女孩已捡到小老鼠了。我说你还妹妹的东西,那女孩立即将手举得高高的,嘴里嚷道,“不还,不还。”我硬生生地抢走。那小女孩的眼泪刷的一下就出来了,“你为什么抢我东西?”小女孩哭道。
“这玩具是妹妹的,是你抢妹妹的玩具,你还把妹妹按在滑梯板上,是你不对,你怎么还哭了。”我替她爸妈教训道。替她爸妈教训她我其实也在给自己找出手的理由。
回头把玩具递给宝贝,宝贝不仅没有哭或有生气的样子,反而好像很高兴似的接过小老鼠又爬楼梯玩去了。
回到座位,我心里很不舒服。宝贝没事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很多育儿书上写的,宝贝对于与小朋友之间的矛盾斗争是不在意的,因此家长们不要太在意孩子们的受欺负与否,并鼓励家长们,当孩子有冲突的时候最好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孩子,家长不应干涉,以便让孩子们自己学会处理同周围人的关系。
我似乎不该冲动替宝贝去抢玩具,但不去干涉难道看着宝贝受欺负吗?一个大人若和别的人发生冲突,身边的朋友不帮忙心里肯定很不舒服,更何况对一个孩子?她现在能依靠的人就是我而已。
我在这边进行着激烈的心里斗争,宝贝那边玩得正高兴,忽然停住,嚷里一句,洒尿,然后急匆匆地离开乐园跑向厕所,在洗手间外的台阶处跌倒了。
宝贝跌倒了我一般是不会扶她起来的,因此她倒在地上我没管,正好肯德基的一位工作人员下台阶看见了,俯下身想去抱她。宝贝看着她就哭起来了。我以为是摔痛了,安慰宝贝,“宝贝,摔一跤没什么,自己起来吧”,那位工作人员站起来对我说,“她不是摔痛了,是怕我。”
宝贝的哭声更响了,一边哭一边嚷,“不要那位小姐姐和大姐姐在这里,让他们走开。”宝贝就这么哭嚷着洒完尿,哭嚷着等我把她的衣服鞋子穿好走出肯德基,才止住了哭泣。
我终于明白,原来宝贝不是对刚才受欺负的事没感觉,不是不讨厌那小女孩,只是在当时控制住了自己不满的情绪而已。当她看见有人想去扶她时,可能以为别人又要来摁她的头,所以以哭来求救,然后趁机把不满情绪发泄出来。
孩子虽然小,他们对这世界是有感觉的,只是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已。家长们不能因为孩子不能表达就以为孩子没感觉。
第二天我问宝贝,“你还要和昨天那位抢你玩具的小姐姐玩吗?”宝贝很坚决地说“不和那位小姐姐玩,”但马上又改口,“还要和她玩。”
我鼓励宝贝,“宝贝,你这样很对,那小姐姐是喜欢你的小老鼠所以想抢来玩,你看见别的小朋友的新奇玩具你也会有兴趣玩是不是?下次我们去的时候不要带小老鼠去好不好,不然别的小朋友又要来抢了。”
不过,我也教孩子,若有小朋友来抢你的玩具,你就大叫“不许抢我的玩具”,或者跟大人求救,要大人帮你。
孩子的事情确实要孩子自己去面对才行,可能孩子在受了若干次欺负后会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或者想出不受欺负的办法,或者想出安慰自己的办法,若想出这些积极的办法家长们应该值得庆幸,但若孩子想不出以上办法而就此害怕这个争斗的社会以至于影响到心里健康呢?所以,对孩子们的争斗不能太放任,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这对争斗双发的孩子都有好处。
文章上育儿首页之成长点滴,截屏留念。
亲子博克首页推荐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