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聪明能互相“传染”(图)

(2007-12-12 13:41:34)
标签:

教育

亲子

心理学

生物学

亲情

友情

聪明

儿子

表哥

清华大学

香港科大

聪明能互相“传染

 

 

晋朝初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提出人与人之间通过长期接触而互相产生影响的观点。按照他的观点,这种影响是很大的,接近好人就能把人变好,接近坏人也能把人变坏。

不知现代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与人之间在较长时间接触中相互影响的力度有多大?是否在语言、举止、行为、思维方式、衣着打扮等方面互相模仿最终导致逐渐趋同?

人们常说,环境对人会产生影响,其实这里所说的环境主要指人,指某种类型的人群。某个人较长时间生活工作在某种类型的人群中,会逐渐与那群人同化。反之,某同一种类型的人群,由于长期分离,也应逐渐与那群人异化。狼孩和一些动物变种的事例能否证明这种观点?对心理学生物学,我全然是外行,当然这些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但我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力很大,特别是对孩子们这种影响力更大。尤其孩子们对比自己大的人或自己崇拜的偶像,会不知不觉地向慕、追随,会不用大人督促自觉不自觉地学习、效仿。古人也意识到了这点,于是有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我觉得衡量一个孩子的标准,可以浓缩成快乐健康聪明这六个字。儿子的成长发展基本符合这六个字,一路走来比较顺利。尤其在智力方面(道德品质和健康方面的情况以后会专门谈到)不可思议的突出表现,每每令我这个当爸爸的惊喜不已,进而逐步加深对儿子的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想每一位爸爸妈妈都希望孩子更聪明些!那么儿子的聪明从哪儿来的呢?会不会与他成长的环境(专指人文方面的环境)有关呢?从我们家庭的实际情况来看,我想或多或少会有些关系。

儿子从一岁半起,就同他表哥在一起玩儿,直至去年八月表哥上大学为止。表哥是儿子姑姑的儿子(这话说得有些别扭),比儿子大十岁,他聪明睿智,学习十分优秀,爱好广泛全面发展。表哥读书十二年,当了十二年班长,高中时还兼任学校学生会干部。表哥学习均衡不偏科,曾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五科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每科均获奖,被誉为“五项全能冠军”。

哥俩虽然年龄相差大些,但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仍不失为亲兄弟和最亲密伙伴儿。哥俩在一起时,常常看不出年龄的差距,玩儿啊闹啊,疯起来的时候,哥哥忘了哥哥的样儿,弟弟更没有弟弟的样儿,那个热闹劲儿就别提了!

起初,姑姑家与我家都在一汽厂区,离得很近,平时和节假日哥俩总在一起。后来,姑姑家搬到卫星路恒光小区,离得远了,哥俩仍然不是他来就是我去。两人见面时,高兴得又是蹦又是跳,弟弟搂着哥哥脖子使劲儿亲,哥哥抱着弟弟满屋转。两人分手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哥哥要走了,弟弟眼泪汪汪地相送;弟弟要走了,哥哥依依不舍。

哥俩经常一起下棋、拼图、DIY(剪纸作手工)、折纸、搭积木、玩智力玩具,最经常玩儿的还是电脑游戏。有些高难智力玩具,即使大人也很难弄明白,可在他俩手中很快就被彻底征服。特别是那些复杂的电脑游戏,只要两人在一起很快就能破解。在玩儿的过程中,哥俩互相交流切磋,常能碰撞出智慧火花儿,玩儿出高招,玩儿出水平,闯出一片天下无敌的境地!

由于年龄相差较大,两个人还真很少老老实实坐在那里看书学习过。只有碰到数学难题或智力题时,才会或是长时间闷头思考,或你一句我一句地争辩,小黑板上就会留下哥俩的字迹。有时哥哥会出一些问题,开发开发弟弟的智力;弟弟也经常考考哥哥,向哥哥的权威发起挑战。两人在思维的你来我往中,不断地激活脑细胞,开发利用尚未开发利用的头脑资源,互相启迪智慧传染聪明。

表哥有句口头禅:“以智取胜”。无论在学科竞赛中获奖,学习取得好成绩,还是学游泳,体育运动会上拿到好名次;无论成功地做一件大事或小事,还是在游戏中击败了对手,他都会说出这句话。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哥都愿意用自己的头脑去想问题解决问题,儿子渐渐地也养成了这种习惯。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孩子大了,就会各奔东西了。2006年高考,表哥被清华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同时录取,并以内地生第一名的面试成绩获香港科技大学四十万全额奖学金,成为当年东北三省唯一一位香港的大学全额奖学金获得者。表哥最终放弃清华,选择了香港科技大学。06年825日,儿子怀着满腔伤感,流着满面泪水,前往长春站送表哥南下赴港。



 http://s.sinaimg.cn/middle/4f17cd264411059c6b0bd&000

表哥五岁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