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至真斋主
至真斋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10,771
  • 关注人气:7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帖诗并不是乾隆朝才有的科考要求

(2017-07-12 06:20:46)
标签:

李纨

分类: 《红楼梦》新解

作者:王华东

因为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北京曹雪芹生活于乾隆年间,所以主流红学家就把《红楼梦》确定为乾隆朝的作品。这种因果倒置的推论本来不足为信,确定一部文学作品的创作时代,总还得需要提出一些客观证据来支持,于是红学家们多年来搜肠刮肚,苦心孤诣在《红楼梦》书中搜寻到“三大证据”,这就是“试帖诗”、“时宪书”和“宝玉怀表”三件“物证”。在长期的红学辩驳过程中,红学家们也往往津津乐道这“三大物证”,试图以此证明《红楼梦》只能创作于乾隆年间,从而达到一举击垮各路草根红学研究者确定作者新说的目的。但实际上这三个东西都不靠谱。前些天我们发表了顾跃忠先生的文章《从贾宝玉怀表的形制看〈红楼梦〉时代背景和成书时间》,聂桥先生的文章《纠正曹学对〈红楼梦〉中“时宪书”的曲解》,有理有据地反驳了其中的两个“物证”。剩下一个“试帖诗”的问题,土默热先生的一篇文章《试帖诗不能证明〈红楼梦〉创作或续写于乾隆年间》有论述,在向大家展示这篇文章时,加点我的看法。

让我们首先来看看《红楼梦》书中关于“试帖诗”的描写。在第97回《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中,提到“李纨正在那里给贾兰改诗,冒冒失失的见一个丫头进来回说:大奶奶,只怕林姑娘不好了!那里都哭呢。”第118回《记微嫌舅兄欺弱女》中,写宝玉出家之前准备应考:“命麝月秋纹等收拾一间静室,把那些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搁在静室中,自己却当真静静的用起功来”。

试帖诗并不是乾隆朝才有的科考要求

红学家们认为,不论是李纨为贾兰改诗,还是宝玉准备应考用功读“应制诗”,都说明那时科举考试已经有了“试帖诗”。据嘉庆修《大清会典》记载,会试两场表文改为“五言八韵唐律一首”,是从乾隆二十二年开始的;乡试加试“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以乾隆己卯科(二十四年)乡试为始。红学家们由此推测,《红楼梦》的这些描写,必在乾隆二十二年或二十四年之后。并由此进一步推断,这应是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铁证。

这一推论表面上看似乎言之凿凿,有理有据,但实在经不起推敲:其一,《红楼梦》书中出现的这两处关于“试帖诗”的描写,一个在第97回,一个在第118回,均属于后四十回范围;而胡适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并非作者原作,乃高鹗所补写,不能证明曹雪芹创作前八十回的时间也在乾隆年间。其二,红学家们根据甲戌本成书于乾隆十九年,再根据曹雪芹“披阅十载”反推十年,认为八十回《石头记》创作于乾隆九年至十九年,亦不能证明在乾隆二十二年或二十四年之后。

再退一步想,《红楼梦》书中这两处关于“试帖诗”的描写,固然不能证明前八十回创作于乾隆年间,那么就一定能证明后四十回续写于乾隆年间吗?似乎也未必。仔细爬梳有清一代科举史料,红学家们推测的《红楼梦》中“试帖诗”描写只能出现在乾隆二十二年“乡会试加五言八韵诗”之后,恐怕也大成问题,有重新加以甄别清理之必要。

“乡会试加五言八韵诗”,确实是在乾隆二十二年和二十四年朝廷钦定并从此成为定制的,但乾隆之前科举考试就没有试帖诗么?我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科举“试帖诗”源于唐代,唐代文人的试帖诗传至今天的多如牛毛。连小学生都熟知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就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十六岁时的一首应考习作“试帖诗”。

自宋熙宁至有明一代,科举场中基本不考诗赋,文人们也就很少去写“试帖诗”。到了清朝,情况则有了变化。顺治十四年,丁酉科场舞弊案引起“皇上震怒,部严加覆试,以《春雨诗五十韵》命题,黜落举人三十余名,主考房官22人刑于市”。这是有清一代科举场上增“试帖诗”的开端。康熙十八年开设博学鸿词科,体仁阁殿试时,特试赋一首、诗二首,康熙帝亲览试卷“以诗取士”,以选拔那些“学问渊通、文藻瑰丽”的布衣文人。这是清初博学鸿词科首次出现的“试帖诗”。

虽然乾隆二十二年之前乡会试增考诗赋尚未成为定制,但各地的县试(即童试)却一直都将“试帖诗”作为必考科目。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很多,据康熙版《惠来县志》、《平武县志》以及当时一些应试童生的记载:县试共考五场,第一场就要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嗣后几场,也要考律赋和骈文。《红楼梦》中的贾兰,初入科场参加的只能是县试(童试),考试前必须做“试帖诗”准备,所以其母李纨才要为儿子“改诗”。

由于朝廷有了乡会试“以诗取士”的先例,当时文人举子又都经历过县试的“五言六韵试帖诗”,故备考乡会试时,也不能不作“试帖诗”方面的准备。正由于有了这方面的社会需要(就像今天编写各种高考复习大纲一样),康熙一朝文人们选编评点并出版唐人试帖诗渐成风气。毛奇龄的《唐人试帖》,陈訏的《唐省试诗笺注》,臧岳的《应试唐诗类释》,牟钦元的《唐诗五言排律笺注》,蒋鹏翮的《唐人五言排律诗论》等,都成书于康熙年间。

《红楼梦》书中描写贾宝玉在应试前,“把语录名稿及应制诗之类都找出来”用功学习。所谓“语录”,当为康熙皇帝的《圣喻广训》,乃是当时科场必考科目;所谓“应制诗”,即当时文人编写的“唐人试帖”。这不仅不能证明《红楼梦》后四十回续写于乾隆二十二年之后,反而恰恰是续写于康熙朝的证据。

包括陈寅恪、俞平伯在内的很多国学大师,认为《红楼梦》书中前八十回的好多诗都是模仿“试帖诗”。比如姐妹们在大观园中的《咏红梅花》诗,专家们根据诗题《咏红梅花得“红”字》、《咏红梅花得“梅”字》、《咏红梅花得“花”字》,便判断为“赋得体”,因而认为属于“试帖诗”。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试帖诗”必须采用“赋得体”,但“赋得体”却不一定就是“试帖诗”。“赋得体”以题前冠以“赋得”二字得名,起源很早,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此时尚无科举制度。唐代以后,除“试帖诗”采用此体裁外,也常应用于诗人平时集会分题,或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再说,《红楼梦》中的几首《咏红梅花》均为七言律诗,而“试帖诗”必须是五言排律,二者差异明显。

试帖诗并不是乾隆朝才有的科考要求

还有的红学家认为,《红楼梦》描写元妃省亲,命姐妹们题咏大观园。宝玉所作三首诗与黛玉替他做的一首诗,均属五言律诗且尾联带有 “颂圣”的特点,应属应制诗的一种变相形式,因此似与“试帖诗”有关。这也是一种误解。应元妃之命所作的诗当然是应制诗,但应制诗不一定就是“试帖诗”。《红楼梦》书中的诗多五律或五言排律,但“试帖诗”必须是“五言八韵”或“五言六韵”,因此书中的哪一首诗也不符合“试帖诗”的体裁。

五言八韵诗之祖是南朝《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之《赋得·明月皎夜光》,系梁萧统编选的传世无名氏之作:

望 日 升 明 月,中 秋 皎 夜 光。

素 娥 怀 故 里,游 子 倍 思 乡。

仙 籁 空 霄 净,阖 家 酒 乐 扬。

萍 踪 星 百 转,迁 客 泪 千 行。

金 桂 幽 香 径,银 辉 照 叶 黄。

归 鸿 云 过 尽,玄 鸟 暖 回 粱。

雾 霭 湿 寒 树,白 芦 泛 浅 塘。

风 清 消 醉 意,荷 苇 荡 琼 浆。

“试帖诗”采用八韵排律的形式,是为了附合当时八股文的结构。每韵上、下两句为一联,首联“破题”,次联“承题”,三联“起股”,四、五联“中股”,六、七联“后股”,结联“束股”。每联一股,合成八股,正如文章的起、承、转、合。下面我们不妨选录两首清代的五言八韵“试帖诗”,供朋友们与《红楼梦》诗比对研究,方知二者的差别:

嘉庆已未翰林王廷绍《赋得惊雉逐鹰飞》

百中虚文囿,苍鹰掠地归;(破题)

如何惊雉影,翻逐鸷禽飞;(承题)

色木罹罗避,心偏窜野违;(起股)

多因魂未定,不识计全非;

路问金眸疾,风卷铁距威;(中股)

几番愁侧翅,一瞬失残翚;

抱木猿犹转,藏林鸟亦稀;(后股)

山梁无猎羽,好自惜毛衣。(束股)

嘉庆丁丑翰林李惺《赋得阴阴夏木啭黄鹂》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破题)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承题)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起股)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中股)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后股)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束股)

综上所述,《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诗与“试帖诗”无关,后四十回中关于科举应试诗的描写,也不能证明续作者就是乾隆朝的曹雪芹。“试帖诗”问题已不能作为《红楼梦》创作于乾隆朝的证据,后四十回的续作者也有康熙朝人的可能。曹雪芹是这个续书者的托名,因为书中后四十回结尾处明明写着,空空道人把石头上“收缘结果的话头”又抄录了一遍,交给了悼红轩中曹雪芹托他遍传世人。但这个曹雪芹却不是胡适考订的那个乾隆时期北京西山的曹雪芹,而是另有其人。

《红楼梦》成书于康熙朝有充足的证据,胡适派红学家们认为只能成书于乾隆朝,这是天大的错误,必须彻底否定!

————————————

校对:至真斋主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头条号,欣赏更多吴氏红学精品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