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山水文情杂谈 |
《吴山点点幽》
《吴山点点幽》是一本书名——是我一位“因文结谊”的朋友所写的。
今秋,她偶然的去了一趟世界文化遗产地桓仁,短短“路过”的几个小时,桓仁美丽的风光便给她留下了深深难忘的记忆。
而不久后,在北京的一个场所,她又偶然的看到了我的《中国易学标本地·神奇桓仁》一书,于是,我们就“意外”认识了,一见如故的聊到深夜!
以至于至今,因着文人的情怀,记忆中常常温暖如初。
后来,我在她的著作《吴山点点幽》中,忽然发现:我对桓仁烙入骨髓的人文情感,在她笔下的吴山幽景中竟也触目皆是,遥相掩映——真是山水知音,各有所爱!
而这种爱,竟也有“莫逆于心,相视而笑”的异曲同工之美……
20年来,我对南怀瑾老先生一直热爱有加。
没想到,她著作中的前记竟然是南老所作——又给我一个惊喜!
前记
南怀瑾 作
《吴山点点幽》由记述与摄影到编排,统自一人一手之作。换言之,乃个人业余公暇,寄情于山水风物之间,藉以潇洒胸中块垒之抒情作品,大有可读可观之处。
余少时蛰居乡村书屋,心喜山水而身懒游乐,偶取徐霞客游记读之,旁观名家山水画本,疑假疑真,游心物外。虽家近雁荡,而终身未尝登临。古人有言:“欲画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其然乎?其不然乎?
壮年因国难战祸,亦曾戎马倥偬,行脚名山大川,尤其如澜沧江、怒江、玉龙山等,以及蜀山剑水,尽日所见,多是“山从人面立,云向马头生”之境。处此情怀,遥想吴山浙水风光,如昔人所作“红似相思绿似愁”,“三生花草梦苏州”,“儿家门巷斜阳改,输与船娘住虎丘”艳句,俨如隔世。及之亲到苏吴,反而望望然顾而却步,深恐被此丘原山壑之优雅,勘破梦思。
今自得观《吴山点点幽》之作,具有“云里烟村雾里山,看之容易作之难”,尤似亲临,岂非幸甚!何况其中有“神仙堕落为名士,菩萨慈悲念女身”之胜因,更为难能可贵,故乐为之记。
……
因着她的书,我对苏州的人文之爱,竟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