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学子来香港读书及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体验?
(2015-09-05 12:32:28)分类: 小河弯弯向南流 |
梦里江河的话:
从知乎转载3篇认同度最高的回答,互为映照和补充,我也评注了几处。原问题是:香港内地学子为获得特区永久居民身份而港漂七年是怎样的体验?希望答题者有香港求学经历。
回答之一,回答者:
2008年来港至今。随便和大家聊聊
先讲背景。香港虽然是中国城市,但是,其实于内地任何一所城市差别都很大。小到穿衣风格,吃饭口味,居住条件,交通习惯,流行趋势,大到城市规划,居民的整体素质等等,初来hk的内地人多多少少会有些不适应。
很多时候,我和小伙伴们甚至觉得台湾和新加坡''比香港更大陆''。也开玩笑说:用香港换台湾新加坡!哈哈
因此,如果你在hk住满七年,那么代表着你至少经历过''了解香港'',''习惯香港'',并且已经进入或者开始''融入香港''的阶段。
如果并未经历过前两个阶段,在港七年,真的会很痛苦!!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把拿永居作为目的,却整天抱怨的原因。这类人,生活在一个社会中,却并不了解,更没有习惯所生活的社会。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也难怪会抱怨。
题主的这个问题,不同类型的来港人士感触应该不同。我通常会分为两类。第一类,来港读本科 第二类,来港读研究生或者博士生
先讲第一类
来读本科的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以下几个目的,获取比内地更好更国际化的教育,HK学校排名在国际上还不错,被香港学校提前录取无法退档,体会一下HK这个城市。真的很少有同学把待满七年成为永久居民作为来港的目标。成为永居,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鸡肋般的附加赠品而已。这样,直接就决定了我们这一班内地本科生下意识的心态:顺其自然。
来港的时候高中刚刚毕业,只是一群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儿,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充满期望。来了以后开始手忙脚乱的适应香港,适应大学。要学习广东话,要四处逛一逛了解hk,要忙着参加各种迎新活动和社团,交新朋友。
然后开始手忙脚乱的上课,习惯香港英文口音,意大利的英文口音,大不列颠北部某郡的英文口音。读大本大本的原版教材,写几千上万字的报告,做ppt,presentation,小组讨论。
假期,忙实习,忙旅行,忙回家,忙游学。
朋友们也会经常聚在一起,喝喝小酒,抱怨抱怨变态教授,聊聊八卦,谈谈理想。
我想这和任何一位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弹指一挥间,4/7 一晃就过去了。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的经历了''了解香港''和''习惯香港''的阶段,有些同学甚至已经''融入香港''了。
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四年都是要去经历,所以只能说,悄无声息,我们已经将时间过了大半。
毕业后,一部分同学申请继续深造。他们通常广撒网,香港的大学,国外的大学,收到的offer 或AD哪个流弊就去哪个,所以很多时候,是否留港,也并非他们自己说的算,这要,看运气。
如果只收到了香港的大学的博士offer,那就真的什么都不用考虑了,博士毕业刚刚好七年!申请永居条件就达到了。
如果是选择国外offer或AD,很大程度上也就自然意味着放弃了香港永居。
当然也有个别富二代,本科毕业回家继承产业或者女孩子回家嫁人的。不过凤毛麟角。
我的专业毕业后工作福利待遇在同学中算是蛮好的了。所以我当初很欢欢喜喜的就去上班,又很幸运遇到了nice的老板和专业水平很高的同事们。
我的工作目前做到第三年,刚刚步入第四年,不过,在本行业里,还只算是小朋友初级阶段,经验有限的很。所以,未来几年内我还会继续在这个行业里深造。
回望过去七年,大学四年到工作三年,再到现在的申请永久居民,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很少纠结。我爸爸常说,顺其自然身体好,思虑过盛伤肝脾。
不过,往往到第七年,小伙伴通常都会开始纠结,''诶呀,我已经满七年了喔,要不要申请呢!''因为hk政府的规定是满了七年以后随时可以申请,并无时间限制,所以,小伙伴们可以慢慢纠结,考虑个一年半载再申请也不迟。
说一些我自己吧,我很习惯这里。习惯这里的公平廉洁,社会秩序,井井有条,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广阔的国际化视野,自由的宗教环境!!当然,除了住房条件性价比太低!!哈哈!
如果有人问我是什么体验,回答可以很简短:白驹过隙,似大梦一场,尚未醒,青春已逝。
第二类
来港读博士或者研究生。这类小伙伴我圈子里很少。但是有三个铁杆发小,两个来读研究生,一个读博士,透过他们,我还是对他们这个群体有些了解。他们通常从来香港那一天就开始纠结是否要留港,他们仔仔细细的感受香港,每走出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试探。
但是这类小伙伴大多数坚持不到7年,都会回内地或出国。我们总结了一下原因通常如下:
1.认同感和归属感低。
大学是培养人社会行为的关键时期。
在内地读大学,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都属于比较内地,打心底里还是习惯内地的生活。所以从心底里对香港的接受度不够。对于这些小伙伴,异乡的漂泊感会更加强烈。
对于博士生,我的博士生发小,导师内地人,学长学姐都是内地人,一天10小时实验室,周日休息一天还要去深圳理发(其实hk和深圳理发价位相差不大,他只是觉得在深圳和回内地一样,觉得很舒服)。像这样即使博士3年,毕业后,对hk社会的归属感真的应该不多。
2.语言
来读研究生的同学课程通常1年,研究生不像本科社团活动很少,而且hk研究生大多数都是内地人,学校英文教学,所以广东话语言环境几乎为0,毕业后,社会上广东话还是主流语言。所以语言的挑战很大。
3. 社交
本科学生大多数同学都会留港(梦里江河转载注:实际情况应该是商科学生大多流港,理工科学生大多去美欧深造),形成自己的本科圈子,很多人也和hk本地人相处融洽。所以毕业后很快融入社会。但是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圈子很窄,所以孤独感很强烈。
4.家庭压力
在归属感很少同时漂泊感很强烈的情况下,家庭压力往往会凸显。研究生或者博士毕业,年纪已经不小了,同龄人在内地可能已经有稳定的工作或者结婚,而他们甚至还有好几年年才被允许买房子。有不少人男友或女友也在内地。6年,感觉遥遥无期。这些种种都加剧了这类人群回内地的渴望。
通过和三位发小的聊天,总结了以上几点。不过我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圈子真的不熟,所以应该蛮片面。仅供参考。
先这些吧,想到什么我再补充。
-------------------------------------------------分隔线
刚刚有知乎小伙伴说我排斥内地来港读master的人,吓得我立马睡不着了,半夜爬起来补充两句。。
我觉得应该是理解错我的意思了,这么大的帽子我可真的承受不起,我一个学渣小透明,现在圈子里随便拉出来一位无论是内地人还是香港人都优秀的不得了,反观我自己一身毛病,所以我不自卑就不错了,凭什么看不起别人啊!!
我之前只是和题主讨论一下自己圈子的问题而已。我的圈子都是本科同学,大家玩习惯了,所以没怎么和来读一年研究生的朋友有交集。
另外,我和隔壁答题的知友看法一样,觉得来读一年master再工作六年,这六年怕会很煎熬,不容易度过。隔壁知友也是来读master的,他也是这么觉得的。所以,我真的没有看不起任何人啊!!!
你这么说我真怕会招来骂战啊!!拜托大家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大半夜看到这个的,病死床中惊坐起,颤颤巍巍如履薄冰的打了这么段解释,都有点吓的语无伦次了。求不要误会
回答之二,回答者:
给眼下的高票答主xuhui
补充一下研究生的情况。
我本人在科大拿的MA,眼下在读Mphil。
对于绝大部分研究生来说,这个过程基本上无声无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像我这种路线比较折腾的,如果之后还继续读PhD的话,那么MA一年,Mphil两年,PhD三年准时毕业的话,就已经六年了,随便再找点什么活干干混一年,时间就已经满了。当然如果你PhD导师特别喜欢你或者特别不喜欢你的话,PhD不能按时毕业,拖个一年乃至两年,那也就够时间了。
所以对于这些研究生来说,想要拿永居其实不难,而且很多时候,拿身份和在哪里生活工作,完全是两码事。
题主如果想问的是拿永居就意味着真的一直呆在香港工作生活的话,那问题可就复杂得多了。
1.
有关粤语
一般来说,如果你不在香港做全职工作但想活得比较从容的话,听懂粤语是必须的,能说不是必须的。但如果你要在香港做全职工作的话,能说是必须的,说得标准不是必须的。
粤语这个事其实没什么好讨论的,因为这是香港的官方语言,也是绝大部分人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大部分的香港人能听懂普通话,但说不好,这个说不好的程度指的是一句话假设有十五个字,那么他可能有十个字都不知道准确的发音是什么。这种情况下,他自然就倾向于不跟你说普通话。于是你会见到大量的内地学生说普通话,香港店员说粤语,双方以这种奇特的方式进行交流的场景。但如果你要做全职的工作的话,还是最好要会,因为这涉及到一个效率的问题。你非要逼人家用不熟悉的语言跟你对话,且不论你算老几,这个降低沟通效率和工作效率是必然的。长此以往对方自然对你不会有什么好印象。
但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粤语是他们过不去的一关,特别是那些理工类的研究生。他们有的人没有这方面的敏感,有的人没有足够的接触粤语的机会,有的人干脆就抗拒这种语言,不管什么原因,最后自然都是他们难以在本地人占多数的就业市场上寻找到足够好的机会。或者就是只能从事技术向的工作,这跟中国人在北美的求职情况也类似。
商科的情况会好一些,因为商科的人普遍玲珑一点,而且很多工作场合对英语的要求更高。
然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我自己身边的同学当中,最爱留在香港的并不是珠三角粤语区的那帮人,而是浙江人。
仿生学上有一个理论叫“恐怖谷”,就是说仿人形的机器人在完全不像人的时候,人们是不会惧怕这些机器人的;而如果这些机器人做到完全和人一模一样,人们也不会害怕他们。可是这些机器人做到和真人有大概80%的相似程度,又有些不自然的时候,人们对于那些不自然的地方会加倍地关注,从而反倒对这些机器人感到害怕。
珠三角地区很多说粤语长大的同学不喜欢留在香港,可能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香港和很多珠三角城市一样都说粤语,但在区域性格和一些做事方式上又有微妙的区别,这些区别反倒会被那些粤语母语的人感受得更加深刻,间接导致这些人对这个地方有些隔阂。反倒是那些在和香港离得比较远的地方长大,来香港之后要从头适应的人们会更加喜欢这里。
不过历史上,促成香港经济起飞的人群当中,最重要的两拨人就是潮汕人和浙江人(其实上海人也算,但是我觉得浙沪本来就比较像)。所以似乎也未必都是由于我上面所说的那个原因。
至于香港粤语和广州粤语谁更正统的问题,这是个旷日持久的撕逼问题。我在这里不展开。有想看的同学去评论栏里留言吧。
归根结底,也就是说,想在香港生活工作得舒心,粤语是必须的。最起码一定要能听懂,而且最好还能说一些,不标准不要紧。
2.
有关所学专业和工作
先明确一个观点,其实有很多专业,在香港是不见得好留的。
另外对于那些说香港不见得比内地工作机会少的,我也持保留意见。原因很简单,香港太小,它毕意只是一个700多万人的城市,连地区都算不上。另外,香港的产业结构并不是很复杂,有很多的专业在这里,确实是不太用得上的。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专业,这些专业对于在香港就业来说,本身就是带着原罪的。
比如我去年撸的TESL。 Teaching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这一点我曾经和我的老师聊过,他坦承说这个专业,就是比较难在香港找工作的。哪怕你英语确实说得比绝大多数的香港人都要标准而流利,但你大陆人这个身份就会让人望而却步,遑论你还并没有在英语国家长时间居住和学习的经历。
我说所以就这一点上来看,香港真的是中国的一部分哈。
老师说是的,谁都别装外宾。你自己想想,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现在你想给你小孩找个语文的家教,你会找个香港人给你小孩教么?
我说那当然不会。
老师说就一样的道理。你这个专业要是留在香港,做培训是不可能的,最好的出路就是去大学。但大学的话多半你也就只能进语言中心,进不了学术行列。进语言中心的话你这个天花板可能也会很低,这个是难以避免的。
眼下半年多过去,我当时的同学有一些确实在香港找了工作,可是普遍都不见得理想。去公立学校的挤不进编制,去培训机构的收入也不理想而且工作时间还相当长。
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反正如果是我,我在这种情况下才不会留在香港。就算是搞培训,有这香港牌子在,揣一颗平常心别一根签字笔,走遍大江南北,照样吃香喝辣。
3.
有关舒适区域
一个人,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域很容易,但再造一个舒适区域,却非常难。
对于研究生来说,到他们这个阶段,基本上生活的圈子里,就已经是大陆人为主了。香港很多学校里到Mphil和PhD阶段都是一茬一茬的说普通话的人群——原因很简单,最牛逼的那拨香港人早就出国了,留在香港读大学的已经最多是一流而非超一流了。这些一流的人又有很多是大学毕业就工作的,剩下来读研的实在不多。
所以对于这些内地来的研究生们,他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割裂的环境。在自己读书的领域,一切跟在大陆时都差不多。但面临生活的时候,却又要面临另外一套规则。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基本上接触不到香港人,更没法提什么和香港人建立关系和友谊之类的。
另外在个人感情这方面,香港人是粤人的极致。如果有些北方人到广州都会觉得广州人冷漠的话,那你在香港这感觉一定会更加深刻。很多时候就算你和香港的同学已经有了很熟悉的基础,比如有了够长的相处时间,有了很好的合作经历等等,你也照样会发现,这人一切涉及私人的事情都不会跟你说。这跟北方那种熟悉了之后就会掏心窝子的交情很不一样。这种粤人的感情模式有其好处,那就是情感淡反而能持久,不好的地方当然就是对不熟悉或者不接受这一套的人来说,难以适应。
因此,研究生在香港本地难以建立起足够强而广泛的社会关系。没有了社会关系的话,即便是其他工作生活都能得心应手,人也会觉得没意思。
何况基于上面讨论的两条原因,对于他们来说工作生活都能得心应手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那最后,当然就是熬满七年走人,好歹多个身份。
最后,不喜欢香港和拿不拿永居这个事,没什么关系。
大部分人熬满七年拿香港的永居,不过是多个退路多个选择而已。这就是个现实的选择,和感情无关。
大家都不过是在做最现实的选择而已,那些觉得香港没救了一早就细软跑的香港人们,也一样。
回答之三,回答者:豆包
高中毕业后机缘巧合来香港,今年是第四个年头。夏虫而已,姑妄言之,旨在抛砖引玉,和有相似经历的大牛们探讨下。
在香港一所二流大学读商科,主修会计,辅修金融,每年暑假都留在香港实习。目前的计划是在香港工作三到四年,拿到PR(梦里江河转载注:PR是永久居民身份的英文缩写),出国读MBA,然后移民。
反正又没有女朋友,家在三四线城市根本没有对口的工作,所以大概全世界皆可去得。
只谈商科,其它方面的朋友虽多,聊这些的很少。
Final
year了,身边的朋友们杀鸡的杀鸡(梦里江河转载注:”杀鸡“应该是指为出国留学而备考GRE),申请的申请,或是和我一样找工作的找工作。我们平时都会聊这些话题。想一路在香港发展下去走到最后的一般都是壮志凌云的代言人,谈吐间喷薄欲出一个平步青云的未来。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为了PR而留下来的打算。要么把香港当跳板,出国继续读master,要么积累工作经验后回大陆或是走出去。在PR的问题上,大家都看得很淡,当成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单单为了PR而本科毕业后留三年,不值得。
今年三月代表学校去新加坡开了一个星期的会,感觉新加坡比香港更像大陆。香港和大陆的区别太大了,我找不到归属感。来香港后的第一个暑假,我以近乎自虐的方式在零基础上学会了粤语,然后成为了全院唯二的大陆生ambassador,唯一的大陆生mentor,大三开始又成为了最年轻的大陆生tutor。身边的朋友们都认为我和local能够打成一片,然后我需要不断地解释说我其实也根本融入不到他们的圈子。太难了。做事情的时候大家一起有说有笑,事情结束后各奔东西。即使有一些一起出游的机会而在出游中我能偶尔成为一群local的中心,那种感觉也很像是我们在国内常见的,我们对于金发碧眼的老美或者一口大白牙的小黑的热情与客套。三年中,除了几个对我似乎有点好感的香港妹子和我说过一些心底话以外,无论是local和我,抑或我和local,基本不谈生活不交心。
我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喜欢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钱够花就好,归属感和精神满足感更重要。在国内住惯了大房子,习惯了出门有车坐或开,你说像我这样的人,怎么会留在香港一辈子?
倒是不觉得香港的机会比大陆少。对于商科生来说,香港简直是个就业天堂。别说ibank,就连在四大那种以工资低出名的地方,安安稳稳做到三十岁,年薪也得有近百万。然而香港的房价收入比实在太畸形。在人均月收入中位数为一万二的香港,最差的地段里最老的楼房,房价也要十几万一平米。学校附近的住宅,不少达到九位数。买车固然便宜,中环写字楼的车位一个月至少要八千块,油价在二十港币每升左右。没有养老金,生病要么去排队要排几天,等见到医生病情自己都早已转好的公立医院,要么去贵得惊人的私立医院。似乎即使赚得再多,过得也不如小城市里一个月不过一万出头的父辈。
吐槽香港很多,但我爱这里。我因为对别人的爱来到这里,然后习惯了这里的拥挤和嘈杂,繁华与寂寞。香港是个很好的提升自己的平台,对于壮志满怀的人来说,它再适合你不过。对于我这种以安逸中产为目标的小人物,很难毕业后只为了PR留下来。
香港适合奋斗,适合奋斗到地老天荒与纸醉金迷。它的PR适合别人口中那个“工作狂”的我,却不适合内心深处的那个我。我会拿下PR,但只因为我来自于东北一个三四线的,户口不值钱的小城市,只因为我想给自己和家人留一条后路,只因为拿下PR无论回去还是出国移民都会方便些(给孩子读国际学校的钱我想我应该不会拿不出来)。
它如同一个妖娆泼辣,风情万种的美女,适合自我锻炼与用来成长。但若要相处一生,大概不是我的菜。
原地址: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019034
- 2015-08-04 07:38:28
- 2015-06-23 07:56:28
- 2015-04-19 12:23:28
- 2015-03-03 07:38:28
- 2015-02-03 13:59:28
- 2015-01-01 09:36:28
- 2014-12-10 12:50:28
- 2014-09-01 12:50:28
- 2012-08-12 12:00:58
- 201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