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毕业生在美国的学术生活及其它

标签:
教育 |
分类: 国外名校和留学信息 |
作者:魏楠
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可以交流。
——wic
他们都去哪儿了?
2014年,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富足,出国留学已然成为一种风潮。
其中较为著目的,是一些中国顶尖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有人说,国家花了相当的资源去培养他们,培养一个本科生一年花超过50000人民币,他们只用交5000的学费,而他们四年毕业之后却去美国,甚至永久居留在那里了。这事实上构成了一种人力和资金的双重流失。
这种说法有一定合理性。以笔者本科所在的某班为例,全班28人2011年毕业,到2014年,有8人在中国工作,7人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另有4人在国外读博,7人在美国工作。去美国的人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
那么,他们为何要出国,在国外的生活又如何呢?是否和他们想像的一样?美国又好在哪里呢?
笔者此次借着一个特殊的机会,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附近的情况进行了一次走访。希望可以部分回答上述问题。
更高的学术水平?
许多人出国留学,是冲着那里更高的学术水平和更发达的社会发展程度去的,期望在那里能学到更多的本领,或者是赚到更多的钱。
特别是Harvard、MIT、Stanford这种“世界顶级学校”,他们与目前大打“创世界一流学校”旗帜的清华和北大在学术水平上仍然有一些差距。我们要问的是,这种差距在哪里?如何能缩短?或者干脆说,差距在某些方面真的有吗?是正的吗?有关部门又可以做出怎样的改变来改善?
硬实力
设备
在技术领域,笔者在北大实验室感到的情况是,一些诸如红外探测器、高频设备、高真空设备依赖进口,而且尖端的设备是被美国等国家以涉及国家安全为名禁运的。猜想这多少会影响到学术研究的水平。
而经过对MIT的部分实验室走访后,发现这并不是个大问题。原因是,北大一些实验室的条件,可以说已经超过了他们许多实验室。他们的优势并不在实验设备上。就微纳加工实验设备来讲,他们微系统技术实验室(Microsystem
Technology Laboratory,
MTL)和北大微纳加工实验室(Nanofab)的模式基本相同,是学生进行培训和操作,仪器经常24小时都被约满,需要提前两周预约。而单从这里的设备和资源多少来看,Nanofab还在其之上。
而差距,据LH,另一位博士研究生说,是MTL的每一个设备都做了充分的实验,被调到了“最佳状态”。而北大这里,由于机制和管理经验上的一些原因,目前还难以达到这个程度。
资金
另一件不是差距的事情是科研资金。这里的资金来源,是教授向政府或企业申请到的项目经费。资金的多少决定小组是否能招更多的博士生、博士后、交换学生,也关系到小组能否购买更好的仪器设备……国内的模式与之相似(要说区别的话可能是这里的企业有更多的支持)。经费自然与每一个组的具体情况有关,而笔者看到的是,国内一些组出手情况可比这里的许多组阔绰多了。这从我们已经有的较好的仪器上也可见一斑。这至少说明资金和仪器并不是限制我们”尖端”学术水平的主要因素。
设备和资金是相对容易理解的“硬实力”,可以说在这个方面,笔者所考察的这一个领域,国内的这所顶尖学校与国际的这所相比,甚至还更胜一筹。而且国内这方面的整体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趋势。
软实力
那么学术水平的真正差距在哪里呢?
看学术水平,通常看的是发文章的水平和数量。哈佛、MIT发顶级文章的数量的确走在前列,2013年,CNS(顶级期刊Cell,
Nature(含子刊), Science)的数量约是北大或清华的几十倍。
而在纳米技术和材料这个领域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所询问的人所在的小组,发文章的速度和笔者所在的小组相当。即使是H因子第一的Harvard的某组,据一位在其组内的博士生Y说,他们六七年博士毕业的要求是5篇一作15篇非一作,也不是很离谱。
顶级文章上如此大的差距,可能主要来自生物医学领域。这个领域是受美国众多制药公司支持的,其经费、人员和设备上的差距可以想象。
现在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些软实力上的差距,它包括交流条件、组织形式、人员和文化氛围。
交流条件
据一位MIT博士生L说,MIT的好处在于美国事实上掌握着学术界的话语权。众多学术会议在美国召开,他们在美国参加,如同去后院散步,很方便。若是国内的人想参加,光是签证已经很不方便。而L每年都会去一些那样的会议。
掌握学术界话语权意思是,学术界的思维模式受着西方的极大影响,人多势众的他们,形成了一个大圈子,在这个圈子里面的人发表话语和沟通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这种沟通包括学术交流和发表文章。
关于学术交流,L举了一个例子:以前他读文章遇到疑问,用TH的邮箱发邮件向作者请教,很少有回复。而到MIT后,用MIT的邮箱干同样的事情,对方基本上都会回复。如今,他会以这种发邮件的形式进行许多交流。
学术界相对于企业界、社会服务界是相对开放的。不在圈内的人若想进行交流,只要有了切实的成果和合理的表述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不排除为此需要适应他们的思路,并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是后辈需要付出的必要代价。
而既有的这种形势外,他们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LH从事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他的导师在博士研究生初期与他们进行密集的讨论和会见,一周多达三四次,培养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之后则由他们自由发挥、自己想题目。
【以一个组的人员为例,来自世界多个地方,主要来自欧洲、加拿大和中国】
Y所在的组,其导师一年只能与学生见几次面。采用不定期组会,有成果才说,没成果不说。其组内三十余人仅有四个博士生,其他均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博士后。在会见学生时,前四十分钟会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接着十分钟会让学生说说对什么感兴趣,最后几分钟给出几个很宽泛的建议。
组织形式
MIT的跨学科合作非常多,这与他们的组织形式有关。
那里有一个 “媒体实验室”(Media Lab),据LH说,集中了各个系有创新思想的项目。那里的研究有两种。一种是正经的学术研究。另一种是一群与学术没什么关系的艺术家搞的,概念类的创造。
LH的组在几乎每一个实验室都有办工地点。可见,那里的组织单位是以教授的研究组为主,而不是以系为主,使得跨系、跨领域的合作容易进行。
【楼道里的展板所展示的材料系的跨学科研究组、初期项目和种子项目】
所做的项目(project)有三种。除了正常的项目外,还有探索性的初期项目(initiative)和种子项目(seed project)。种子项目为了探索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初期项目为了发展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和产业。这些项目有它们的选拔和淘汰机制,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从长远和宏观看问题并做出尝试的机会。项目的性质也暗示着,风险较大,但仍然值得一试(国内对于尝试性的和任务性的似乎未加区分),这有助于他们抓住潜在的机会。
文化氛围
【在9号楼三层楼道里贴着的一张纸,上书:请开口,此楼道的实验室和办公室的人们乐意将你的谈话看得比他们的工作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那里对科学的理解与国内教育的有所不同。
国内似乎认为科学是阳春白雪,好像总是一个老爷爷给小朋友讲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有多奇妙。
【波士顿科技馆里一展品,解释鸟类的爪子的外形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学校自营的博物馆的展品之一,展示全息照片】
而这里的科学更贴近生活。
一方面能看出这里的管理者做了很多努力让大众知道科学的内容和方法,而不单是引起对科学的尊崇和渲染科学的神秘感。
【波士顿科技馆里的展品:摸不到的弹簧】
另一方面这样的努力使得人们很乐意将自己的想法转变成现实,让知识为生活服务。把知识用起来。能用起来,对其理解也会更深。
【教学楼里的一张海报:两张图告诉你为什么你不能教老狗新把戏:第一张图:学得越多自觉越傻,第二张图:越老越怕被觉得傻】
同样是学校的楼宇实验室,他们就能“玩出很多花样”,可以说更具有创新性。
而我们,有时候像是“被小学老师训怕了”,对于尝试和“犯错误”有一种过分的恐惧。
【那里的所有楼是统一编号的,楼之间用天桥连接,地底下有走廊连接(MIT tunnel)。整个学校像一个大迷宫。一方面方便学生穿行避开波士顿不好的天气,另一方面还能培养人认地图的水平。】
可能是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强调知识和规律比较多,而对“人是如何创造知识的”强调得比较少。科学技术对我们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像考试一样需要被遵守的规律,而不像是一种能够被用来达到自我目的、表达自我的工具。
在这种不循规蹈矩的环境中,可以期待人们有更多的创新之举。
【学校里一栋奇葩楼(Stata Center)和其内部的一张紧急疏散图】
【此楼的内部比外部更加不规则,内部配有餐厅、展厅、休闲区、办公室、健身房】
【Harvard博物馆里的各种鸟蛋。最小的是蜂鸟蛋,第二大的是鸵鸟蛋。而最大的是一种300年前灭绝的象鸟的蛋】
感觉上,那里更注重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人与知识技能的互动。
需要学习
软实力这一部分上的确有一些差距。
值得庆幸的是,这不像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障碍。他们的机制可能会更周全些,那有赖他们几百年来的发展。
我们只要虚心细致灵活些,学过来就是了。学别人的长处比起挑别人的问题或是单纯地感觉自卑总是更有意义。
特别是思想活跃这方面,只要大家能暂停埋头苦干,放下戒心,多交流多想办法,展开合作,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气氛就可以越来越好。
生活
除了上面所说的学术环境外,在美国的生活也与国内有一些不同之处。
在国内的研究生生活往往是实验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
在 MIT也可以如此做,只不过要付出多得多的钱。所以往往那里的学生会谨慎选择合适的住所、自己做早午晚餐,还会寻找各种免费食物(free food)。除此之外,没有奖学金的学生,为了避免负担每年70000美元的学费,需要自己每学期寻找助教、助研之类的工作(刷盘子、扫地之类不太体面的活儿这年头他们已经不怎么做了)。
住宿在那里每月需要800美元左右。这在国内是一年1200人民币解决的。学费40000-70000美元一年,如果有助教、助研岗位,则会在免去学费的基础上,每月发2000余美元的生活费。这些钱在付完税金、房租、食物费后,或许还能剩下一小部分。
美国的服务、水电、移动通信、交通、房租、税金、停车费、蔬菜比国内贵好几倍。波士顿的水果、肉类、房价和北京类似。其它如同等品牌的衣服、箱包、电器、汽车、汽油比北京便宜。总而言之,除了汽车便宜,那里维持生活的成本较高。
美国有黑人的地方治安都不好。波士顿算是治安非常好的,仍要避免晚上出门。不能与中国可以随便吃随便逛相比。
就业
去美国读研的人,起初大多想在那里工作一两年再回国。原因是,那里的工资水平较高(平均工资约40000美元一年,从事IT方面工作的可达100000美元一年)、工作压力较小、积累海外工作经验。
然而作为外国人,在那里工作自然与当地人不是一个待遇。据一位在那里的博士后B介绍,若是走学术道路,差别会小一些,但若去企业界,需要获得相应的签证,然后申请绿卡才能长期居留。从申请到拿到绿卡,一般需要六年时间。在此期间,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如果被裁失业,只能回老家。
而若只是想在海外工作一两年的,那一般是中低层的工作经验。对于回国找工作的帮助有限。
“玻璃天窗”并不是专门为哪一种外国人而设的。那一方面是一种保护的本能,中国的大公司,也不乐意聘外国人当骨干吧?更多是文化上的固有差异造成的,外国人做技术还可以,交流起来,总是没有和本地人那么痛快,微妙的感受,总是想和更容易理解的人说。一个中国人,再怎么学习别人的文化,还是不能有土生土长的人来得自然。而且,何必那么费劲地去讨好他们呢?结果就变成了很多搞技术的中层……
C是一位在美国一家中型公司新近任职的中国人。他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不错的报酬,在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安静地生活着。C周围都是美国人,他们也那样安静地生活着,一些人从小到老没怎么出过那个地区。
Y说,美国梦就是中产阶级的梦。有足够的钱,享受生活,安安稳稳带孩子。这在美国的确不难实现。
文化生活
中国人在国内是主人,在美国是一个小族群,还有被边缘化的风险。美国人一般不太喜欢中国人,因为我们喜欢聚集在一起,讲他们听不懂的语言(而他们的话我们能听懂),就像我们在中国看韩国人。中国人又比较勤奋,会和他们“争夺”工作机会。
去那里的人需要去适应美国的文化,包括饮食、着装、说话方式、社交手段、下一代教育、个人喜好……
那里的生活是看球赛、去酒吧、上班、带孩子、效游、看美剧、一堆广告账单和打折促销活动,没有家长里短、嘘寒问暖、你来我往、亲戚邻居、好吃好喝。中国人到了那里一般会觉得无聊。
他们去努力融入美国的直接、开放、自由的文化,不去关注人心的动向、政府的作用、宏观的局势,社会的责任,的确也可以安安稳稳地实现自己中产阶级的“美国梦”。然而形成的这种单纯的观念,会成为他们回国发展的障碍。于是在美国读大学的人,更不容易从心里回到大唐。
结论
在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科技教育的改革可以说任务艰巨、影响深远。
在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领域内,至少有两个目标,达到之后是对进一步的发展有意义的:
一是解决人才流失的问题。
http://fmn.rrimg.com/fmn061/20140227/2025/original_EIvl_337b0000084e125b.jpg
【两国的首都机场的对比】
近十年来中国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美国的生活水平基本在原地踏步,那里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那个遍地黄金的地方了。在当前环境下,若能创造一些对青年发展有利的条件,鼓励人们理性认识与美国欧洲的差距,就有望减少人才和资金的流失。提高中国本土的实力。
二是从教育和科学体制上做出改变,鼓励创新,不怕错误。
尽管目前资金和设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必须看到,精英阶层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仍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不但需要领会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管理方法,更需要挖掘我们自己的宝藏,发展出我们自己的精神和方法。突破西方思想的框架。
“虚其心,实其腹”,让社会上少一些不满的人,多一些上进的人。
教育和科学,关系着更长远的未来。
这一次的调查,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还要踏实肯干才行。
另一方面,对于想出国留学的同学们,希望本文给你们提供了一些信息。
尽管国内的学术水平与美国顶尖还有一定差距,但至少在某些领域,如今已经不是绝对实力上的差距了。
而选择出国留学可能更多意味着选择了另一种文化,选择了另一个群体,选择了另一个发展空间。孰优孰劣可能不再是十年之前那么容易说清楚的了。
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开阔思路,总是好的。
而在跨出决定性一步之时,心中是否有数?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还是听信了别人的宣传?是在跟风,还是一种回避?
希望有识之士,能站在历史的、民族的、宏观的抑或是人类的、家庭的、自我角度,以个人发展的名义也好,亲友的寄托也罢,用自己的行动,投下庄严的一票。
后记
离开美国的出租车上,司机还向我感叹,说谁能想到中国发展得那么快,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我只是笑笑,心想,岂止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看看美国那又贵又慢的火车、医院那办事效率、那贵得要死的手机水电费、那社会治安、那里的以罚代管、那所有车都超速的公路、那到处都没信号的移动通信、那电视上无聊的节目、那些食品安全、那离婚率……已经有许多东西是让我不敢苟同的了。
有更多的东西,难以区分谁好谁坏,只是文化习惯不同而已。
渐渐走出感性的追捧,再看时,他们早就不是哪里都强,我们的确要学,但远非哪里都要学。
真正值得羡慕的,恐怕也就是那干净点儿的空气了。
http://fmn.rrimg.com/fmn061/20140227/2035/large_WGDW_75e80000293e118c.jpg
不能够骄傲,但已经完全没有理由自卑了。不用再说他们怎么样怎么样,这次去看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也就这样。
至于我们能怎样,我想,就要看我们这一代人的表现了。
- 2014-02-27 07:56:28
- 2014-02-24 08:09:28
- 2014-02-22 07:56:28
- 2014-02-11 07:56:28
- 2014-02-10 07:56:28
- 2014-01-17 12:05:28
- 2014-01-13 12:50:28
- 2013-10-06 22:18:58
- 2012-12-31 13:31:28
- 2012-03-29 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