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江河引言:
两个月来,很多同学、家长和朋友在网上写下了纪念甘璐的文字。这里转贴甘璐父母亲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其文字和图片如此打动人心,上帝看了,也会regret吧。

小甘璐在治病期间流过三次眼泪:第一次是Border一家前来看望,临别时Melody
Border为其祈祷,甘璐感动的哭了,但一察觉到父母难受,她立刻止住了泪水;第二次是爸爸妈妈用轮椅车推甘璐在校园散步,当妈妈鼓励甘璐早日康复,妈妈将留下来陪她重新上学时,甘璐难过地哭了;第三次,在母亲节时,甘璐感叹“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我现在这个样子,对妈妈什么也做不了!”爸爸妈妈安慰甘璐,告诉她早日康复就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甘璐感动而难过地落下了眼泪,对妈妈说“我对不起爸爸妈妈,我连累你们了。”
美丽天使、璀璨流星 ~不平凡的小甘璐
爱女甘璐(Lu Gan
),2009年北京"人大附中"应届高中毕业生,以优异SAT/TOFEL成绩和综合表现,荣获美国长青藤名校"宾西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录取并前往就读。2010年3月不幸身患恶性脑瘤,在与病魔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4个半月后,静静地离开了爸爸妈妈和这个她所热爱的世界,年仅19岁。这里将陆续整理部分甘璐成长的资料,以寄托爸爸妈妈对小甘璐无尽的怀念。
~甘璐父母:甘卫军、黄雅虹

甘璐,爸爸妈妈永远的宝宝、永远的骄傲、永远的怀念
* 甘璐1990年9月29日出生在甘肃张掖市。妈妈在预产室36个小时,痛得死去活来,终于把小小的甘璐迎接到这个世界,体重仅4.9斤。爸爸当时还在忙于野外的地震监测工作。由于妈妈的乳汁和精心照顾,使甘璐在一个月后变成了7斤4俩的健康婴儿。
* 童年的甘璐成长在甘肃兰州市。由于爸爸忙于外地攻读硕士、博士、出国深造和野外工作,甘璐在10岁前基本由妈妈一人照顾和培养,因此是妈妈一刻不离的小尾巴和贴心伴。
* 甘璐很早就表现出独特的语言天分,6个多月时就开始有意识地叫“妈妈”。为此,爸爸妈妈惊奇之余特为其录制了磁带。而长大后甘璐在英语、日语和法语等方面的特别兴趣和令人骄傲的成绩,充分展示了这一天赋。
* 由于爸爸妈妈忙于工作,甘璐1岁9个月就进入了幼儿园,而同班的小孩都在3岁以上。第一天上幼儿园,大多数孩子在家长离开时又哭又叫,甚至追着家长跑出教室,但小甘璐只是怯生生地坐在小凳上,大眼睛扑闪扑闪看着妈妈离开。她知道妈妈一个人带她,妈妈要上班,她就得上幼儿园,她若哭,妈妈就会难受和担心。她太懂事了!
就在当天下午,老师打电话告诉妈妈甘璐发烧了,当见到妈妈时,小甘璐眼睛里充满泪水却强忍哭泣,直到跨出幼儿园大门眼泪才簌簌掉在脸上,并伏在妈妈怀里轻轻地哭出声来。

* 因为在班上年纪最小,且聪明、可爱、听话、懂事,所以老师对甘璐总是关爱备至。她回家曾告诉妈妈“老师说如果我想妈妈了就把老师当成妈妈”。幼儿时甘璐的聪明伶俐和甜美会说的小嘴吧在妈妈单位是出了名的。多年后,每当碰到当年的同事,他们总会提及此事,啧啧赞叹。
* 甘璐从小就非常懂得体贴妈妈。在上幼儿园时,妈妈接她回家后,她会时不时地从小衣兜里掏出1、2块酥糖或几片山楂片给妈妈,原来是幼儿园午睡后分发的小零食,凡有妈妈爱吃的,她就会省一半放入衣兜,晚上回家后,让妈妈分享。依我们家庭的经济条件,大人、小孩并不缺喜爱的零食,但小甘璐这种关心父母的细微举止,始终贯穿于日常生活。这次甘璐生病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院救治的后期,即使在神志已不完全清晰的日子,甘璐仍会像往常一样,将最爱吃的东西剩余一部分,劝说“爸爸你也吃”或“妈妈你也多吃点”。
* 1997年9月至2000年1月,甘璐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小学上学。由于聪明、好学和性格要强,一直是班上数一、数二的顶尖生。每次在家长会上,爸爸妈妈总被老师的赞扬和其他家长羡慕的目光所围绕,由衷地为甘璐感到自豪和骄傲。

* 2000年3月甘璐与妈妈前往美国加州硅谷的Palo
Alto,与已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作访问学者一年的爸爸团聚。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里,甘璐就读于Junna Briones
Elementary
School的4-5年级。由于在国内时,甘璐已有妈妈安排了“少儿英语培训班”,再加上甘璐本身出众的语言天赋和聪明才智,在短暂的3个月之后,已完全适应了美国的小学教育方式,样样功课和活动均不输给其他同学,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并因好人缘而交到了许多好朋友。另外,还在学校的音乐活动中被挑选为竖笛独奏员,并在北美地区举办的绘画活动中获奖参展。
* 甘璐在美国一年半的小学学习经历,使她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时在所在社区的一个图书馆,甘璐不停地借阅少儿文学书籍,越读越多,越读越快。作为一个10岁小孩,她当初进行大量的阅读,有一个重要动机是要赢得图书馆的阅读小奖品,但等后来长大后,她发现所赢得的奖品其实是一把打开英语文学宝殿的金钥匙。由于已经养成的阅读习惯,在回国上中学的六年时间里,尽管功课很重,甘璐仍抽空阅读原版英文名著四十余本,其中一部分(如Jane
Austen的作品),竟反复阅读达7-8遍。她告诉爸爸,每一次重读,都有新的感觉和体会。甘璐读读原版英文小说的特点是速度很快,往往几天一本,但读完后,能够对里面主要人物、情节以及作者写作风格的优缺点等进行头头是道的评价。这一点,使爸爸妈妈特别吃惊和骄傲。
* 在后来申请美国长青藤名校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时候,甘璐在北京的面试官正好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两人就Jane
Austen的作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后来这位面试官获知甘璐已拿到宾西法尼亚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告诉她三件事:我当时为你写的推荐信是我所写过的最好的推荐信;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读到你自己的文学作品;你肯定还会收到其他名校的录取通知书,但如果你有打算放弃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想法,一定先告诉我,我必须再劝说你一次后才肯罢休。这位面试官的赏识和鼓励,对甘璐的最终选择宾西法尼亚大学,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 2003年月至
2006年7月,甘璐在北京西城区外国语学校上初中。在班上,甘璐一直是品学兼优的顶尖学生和班干部;在学校,被授予“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十佳少年”等荣誉,还经常代表学校及学区参加北京市初中的各种英语竞赛和话剧表演,为学校争得了一系列好名次。其中,2005年荣获北京市中学生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第一名,并作为中学生代表,被推选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的教育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

* 2006年9月,甘璐因突出的学习成绩和众多的奖项,被全国最好的高中“人大附中”跨区破格录取。在高中繁忙的学习之余,甘璐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由于出众的英语水平,甘璐一直义务担任学校的英语广播播音员。在高二暑假期间,甘璐主笔编写了名为《Moirae》的英文剧本,并与同学一起拍成电影,参加了学校的“2007年学生电影节”。该剧本荣获学校电影节的“最佳原创奖”。
* 甘璐在学校热心致力于对国际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她曾多次主持学校的国际学生(南朝鲜、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欢迎-欢送会,并邀请国际同学在家做客,体验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活。2007年甘璐作为北京市选送的3名高中生之一,前往日本参加了首届中日友好中学生访日项目,与日本的接待家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 甘璐对英语文学和国际关系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考虑到甘璐年纪尚小,爸爸妈妈内心希望她在国内上完大学后,再到美国深造。但甘璐却有自己明确的主见和求学规划,立志要直接在美国上世界一流的大学。为此,她一方面答应满足父母和学校的要求,以正常的方式为考取中国的重点大学而拼搏学习;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的美国大学梦而进行TOFEL、SAT和课外社会活动的准备。由于天资聪明,再加上勤奋刻苦,她圆满地兼顾完成了这两项任务:在美国大学的申请方面,甘璐的iBT
TOFEL成绩是115分(满分为120分,这相当于老托福的650分)。而她的SAT1是2280分;SAT2是2400的满分。这样的考试分数不要说对于一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学生,即使放在美国,也列在99%的比例之前。
* 无可挑剔的考试成绩,再加之甘璐突出的课外活动业绩以及在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中判断与分析问题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出色的英语表述能力,使她一举拿到了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University of Chicago、Cornell University、Emory
University、New York University、Boston University等六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其中,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和Cornell University
属鼎鼎大名的长青藤名校,而University of Chicago也以7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雄踞全球顶级名校之前列。
* 2009年8月27日,由于爸爸未能及时获得赴美签证,甘璐只能独自一人经由日本转机过夜,然后第二天再经芝加哥转机,最终抵达费城。这对于一个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18岁小女孩而言,所承受的心理挑战可想而知,但小甘璐克服了这一切困难。甘璐到达美国后,由友人介绍的朋友Border一家进行了机场接站和接待。由于甘璐的勇敢、聪明、善解人意和落落大方,受到了Border一家的交口称赞,在以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她与Border一家建立了家人般的深厚友谊,并在他们家度过了难忘的圣诞假期。

* 2009年9月甘璐开始了全新的美国大学生活,由于开朗的性格和善解人意的个人魅力,甘璐很快交到了许多各国朋友。而在学习上,第一学期所选的4门功课全部为A,充分表现了她的聪明、勤奋和对美国全新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 甘璐是一个特别依恋父母的小孩,在她身上并无青少年常见的青春期反叛情绪,父母常常暗自庆幸。在美国上学期间,无论功课多忙,甘璐每天总会挤出一些时间,通过计算机视频,向妈妈讲述当天的生活或购物情况;向爸爸介绍学校的趣闻轶事和自己的学习心得。使爸爸妈妈感觉到尽管她人在地球的另一边,心却天天在一起。


* 2010年3月初的春假期间,甘璐告诉爸爸妈妈在新的学期开始以来,总有感冒的症状时轻时重,总也不见好。爸爸妈妈自然十分焦虑,但又鞭长莫及,只能叮嘱她按时吃药,并及时看医生。后来,当甘璐告诉爸爸由于感冒太重而左手手指不能灵活使用时,一种极端不祥预感袭上爸爸的心头:“这不是简单的感冒!大脑神经可能受了感染!”。2010年3月16日,爸爸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医生的电话,小甘璐脑部有肿块住院了。爸爸第二天赶到医院时,见到病床上的小甘璐尽管头上、胳膊上布满了输液管和各种监控电缆,但仍在温习“日本历史”和“微观经济学”等课程,并念念不忘要在网上完成并提交作业。这样带病坚持学习的状况一直持续,直到为查清病因不得不实施大创面开颅活组织切片手术之后。最终,小甘璐的“感冒症状”被确诊为恶性脑淋巴瘤所致。
* 小甘璐生病住院以来,表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强毅力。按照美国的治病理念和法律规定,医生一开始就将实际病情全部告诉了甘璐。甘璐问医生治好的可能有多大?医生对她的回答是全世界类似的病例太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比例,但若治疗无效,病人会在2年内死去。父母照顾她的几个月里,观察到她常常夜不能眠,眼角微微湿润,但从未见她当着父母的面为疾病流过一滴眼泪,因为她不想让父母担心和难受。
* 尽管父母在背后难受得死去活来,但只要和甘璐在一起,就会被她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所感染,暂时忘记了忧伤。小甘璐在治病期间流过三次眼泪:第一次是Border一家前来看望,临别时Melody
Border为其祈祷,甘璐感动的哭了,但一察觉到父母难受,她立刻止住了泪水;第二次是爸爸妈妈用轮椅车推甘璐在校园散步,当妈妈鼓励甘璐早日康复,妈妈将留下来陪她重新上学时,甘璐难过地哭了;第三次,在母亲节时,甘璐感叹“妈妈永远是世界上最好的!我现在这个样子,对妈妈什么也做不了!”爸爸妈妈安慰甘璐,告诉她早日康复就是给妈妈最好的礼物。甘璐感动而难过地落下了眼泪,对妈妈说“我对不起爸爸妈妈,我连累你们了。”

* 不仅是在父母的眼中,即使在所有见过甘璐的旁人眼中,19岁的甘璐也是一位才貌和品格近乎完美的花季少女。论外貌,1.68的甘璐细高苗条、亭亭玉立,甜美白皙的脸庞和亮丽动人的双眼洋溢着聪明智慧和青春活力;论才气,甘璐的聪明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学和其它功课的学习方面,而且表现在音乐、唱歌和时装设计和鉴赏等方面;论性格,甘璐心态阳光、纯真自信,待人接物大方得体、从不虚荣浮夸。由于善解人意、凡事体贴别人和顾及他人的感受,甘璐无论在何处都有好人缘和好朋友。在爸爸妈妈的眼中,甘璐一直是一个成熟相对较晚的小孩。但至少有两个方面,父母不敢把她当小孩:其一是分析看待问题的能力,甘璐对许多问题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见解,一下可触及问题的本质,常常使父母暗暗吃惊和欣慰;其二是对自己的未来和发展非常有主见,具体规划清晰而务实,并一步步付诸行动,很少受父母干预的影响。
* 甘璐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刻苦勤奋,已经走上了自己所规划和设计的金光大道,前途一片光明。但无情的病魔之剑击中了她的大脑。甘璐太年青、太懂事、太优秀了!她真正的人生尚未开始,无尽的可惜、遗憾和治病过程所带给她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使父母心如刀割油煎,非语言所能形容。

* 有人相信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每个人的命运均由其安排和注定,或许甘璐也相信。但如果真是这样,我们父母在这位“仁慈”、“万能”和“公义”的上帝面前,即使弱小的不如一只蚂蚁,也要奋力去钳咬他瞎了的双眼,并狠狠地质问:“这到底是为什么?!上帝的仁慈、万能、公平和正义到底在哪里?!”
---*---*---*---*---
附:小甘璐在美国治疗期间,求生的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不仅感动着爸爸妈妈,也深深地感动了周围的美国医生和护士。有多少次,医生和护士为这位“了不起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新生”留下了感动和惋惜的眼泪。这里选录主治医生Marc
A. Dichter的一段留言:
I will always remember Lucy for her persistent cheerfulness and
wonderful demeanor from the first time I met her when she came to
the hospital until the last time that we could exchange a few
words. For as long as she was able to
express herself, she kept an optimistic view of life and never
seemed to let her illness get the best of her. She was a remarkable
young woman whose maturity went well beyond her years.
我将永远记住甘璐(Lucy),因为从我第一次在医院看到她,一直到她最终只能说几个词为止,甘璐始终保持了快乐的心态和优雅的举止。任何时候问及其病痛和身体的感受,她总是那样的坚强、镇定,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态度,疾病从未能够使她屈服和失态。甘璐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年轻女孩,她的成熟和坚韧超出了她的年龄段。
—— Marc A. Dichter, M.D., Ph.D (Recognized by Best Doctors in
America 2003-2010)
—— 麦克 A. 迪克特,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2003-2010年连获全美最佳医生称号)

甘璐和父母在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