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英语阅读“导、读、议”程式教学探讨

(2012-03-23 16:43:19)
标签:

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

阅读材料

理解

进行

杂谈

分类: 教学论文

更多精彩;英语教师网 英语教师网精品工作室  英语教师网论坛 http://bbs.ewteacher.com/ 课间团购网

中学英语阅读“导、读、议”程式教学探讨
一、 引言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外语人才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通过阅读来进行交流的能力。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不同的工作中都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达到交际的目的。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把“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作为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多年来,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科目。阅读课所占课时最多。问题是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阅读材料常被教师看作是向学生传授词汇、句型、语法的一个途径,因而,教学的重点往往集中在辨认词义、讲解惯用法、分析句子结构、学习其中语法内容、解释难句等层面上,结果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拟定了“导、读、议”程式教学。“导”即导读;“读”即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议”即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在理解和记忆所读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本文拟在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能力、阅读教学的要求和目的的基础上,探讨“导、读、议”程式教学模式,提高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二、 阅读理解和阅读能力
(一)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是由阅读和理解两个概念构成的。理解是阅读的目的,但要通过阅读才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阅读理解分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表层理解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字面意思的理解,例如所提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或顺序、因果关系、人物的性格特征等。深层理解需要读者读出作者所传递的信息,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包括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会经验等),通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去推断和理解作者的意图、文章的主题或预测后读事件等。阅读的过程主要包括符号辨认和文字信息处理两个阶段,即作者的思想、观点是通过词、句传达给读者,而读者需要对一连串的单词和句子进行信息处理。阅读的关键在于理解,仅仅停留在符号的辨认阶段而不进入译码阶段,则达不到阅读活动的最终目的。同时,外语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个认知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Goodman(1967)在作了大量研究后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猜谜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1)  由此可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应利用语言的冗余现象有选择地捕捉语言线索,并在阅读过程中,一边推断预测,一边验证修改,以便达到对文章的正确解码。70年代末、80年代初,鲁姆哈特、亚当姆斯等人提出了“相互作用(Interactive Reading)”的理论模式。(2) 依照这一理论,文字意义与语境是通过读者与文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或再创造出来的。既然阅读理解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过程,那么阅读教学也不应该是一个单纯注重认字释义的过程。教师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将语言与思维紧密联系起来。
(二) 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中学英语阅读能力是由基础条件因素、主体构成因素和影响因素三大部分组成。基础条件因素有读者的单词量、阅读量、阅读习惯、个人经历、目标语表达能力、母语经验以及读者对相关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主体构成因素有拼读技巧、词形辨认、前后连贯性的反应、内容上的改组等;影响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如阅读兴趣、动机、信心、同伴的接受能力等。(3)阅读能力应包括接受能力、解码能力、评判能力及创造能力。他们的两个显著标志是: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4) 因此,在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获取相关阅读技能,把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转化成教学过程、习得过程和交际过程,从而来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准确率。
三、 新课程标准对读的要求与阅读教学的目的
(一) 新课程标准对读的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 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读”-----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提出了相关目标要求。笔者归纳如下:
1. 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并能摘录重点;2. 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能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3. 能理解文章主旨及作者意图,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4.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并能根据不同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阅读策略;5.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6. 能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查找所需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7.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和欣赏一些浅显的经典英语文学作品;8.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多万字以上。
(二)阅读教学的目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读所设定的目标要求,本人认为阅读教学的目的应主要为:1.培养学生能从文章中获取信息,并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把握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及结构,学习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语言知识,为培养学生      写的能力打下基础;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教师还应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4.借助阅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让学生获取阅读乐趣;5.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目前,在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规范的课堂阅读教
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也是阅读教学中检查阅读实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对学生阅读理解进程情况的监测,阅读教学就会失去方向。
四、中学英语阅读“导、读、议”程式教学
    当前,国内外外语教学都极为重视阅读教学的研究,先后出现了多种阅读教学模式。而“导、读、议”程式教学模式具有其开展的普遍性和可操作性。其实“导、读、议”程式是“任务型”(task--based)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ist hypothesis)(Ellis, 1999)。(5)它属于交际法教学中影响较大的教学法流派。它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Skehan(1998)对任务有如下论述:意义优先、任务完成为主、评估基于任务完成与否。(6)任务型教学注重发挥和挖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最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带着目标学习,带着任务学习,使整个教学活动都处于一种师生互动的自主性学习状态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所学语言规律的把握,根据不同语境灵活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Willis(1996)提出了任务型教学的三个步骤: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 cycle);任务后(post-task)。(7)课堂上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最终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运用“导、读、议”程式教学 程式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积累阅读经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技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增强文化意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者拟在下面探讨一下这一阅读教学程式。
(一)“导”
    导即导读。它是指教师在阅读课文之前对学生的指导。教师在阅读之前给学生提供与所读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扫除可能出现的阅读障碍和引发的问题,但是教师需要控制好生词的呈现量。因为有的生词应让学生在阅读时通过上下文猜测。问题的引发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带着问题去读。不同的阅读材料有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阅读目的又决定了读者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方法和速度。因而,读前教师应确定好阅读目的和阅读方式。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动力。例如:在教学SEFC  Book2A Unit2 Lesson 6  No Smoking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如下几个活动:
1. Interview some smokers and non-smokers.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ir opinions to show the good and harm of smoking.
2. Refer to information from different sources and write a report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eople smoking cigarettes in China and some Western country.
3. Your own opinion about smoking.
    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完成,他们的角色也由采访者到报告者,然后进入阅读课中的阅读者。这样学生对其阅读的目的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阅读的过程也更为主动,同时也使阅读材料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尽可能的充实。在导读环节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的预测,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其参与阅读活动的欲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读”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有效的阅读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获取材料信息,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1.阅读的步骤 这个阶段的活动包括符号辨认过程和内容理解过程。根据Grellet的见解,阅读理解的步骤如下:  
浏览(标题、长度、插图、字体等)预测内容、功能及主体结构
        快速略读             确认或修正预测              进一步预测
       更加仔细地阅读(8)
依据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我们把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跳读(Skimming)要求学生先浏览文章的标题、图表、文章每个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以寻找文章的主题句和结论,从而了解文章的重要信息,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
2) 略读(Scanning)为获得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符号辨认过程。读前,教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捕捉相关信息。阅读后,教师也可设计一些练习,如:判断正误、找出段落主题句、中心词、排列故事的先后顺序、选出与所读文章相对应的标题或图片等,以帮助学生完成译码过程并检查其阅读效果。
3) 研读(Study Reading)它属于精读的范畴。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段落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联系,促进对篇章结构有更深层的理解。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章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对于长句、难句、关键句,教师应该要求并指导学生重新仔细阅读,以便获取准确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所读到的信息、作者的态度等作出一个简要的评价。
2.阅读的技能
1)快速阅读
阅读速度在阅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新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是:高中一、二年级每分钟读40---50个单词;高中三年级每分钟读50---60个单词,理解正确率应达到70%。为了使学生的阅读速度得以提高,教师应要求学生:
① 养成看读的习惯。从信息传输的角度看,读和看读有着质的区别。读的程序为:词形---词音---词义;而看的程序为:词形---词义。因此,看的速度快于读的速度。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看读直接理解材料内容的阅读能力;
② 限时阅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完相关材料,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
③ 应努力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单词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位,单词掌握得越多,记忆词的能力就越强,相对来说阅读的速度就越快;
④ 应该把所读材料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语篇。在阅读时,学生不要把单词从语句中分离出去,逐字阅读,而要以句子为单位进行阅读。做到整句阅读,整句理解,这样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
⑤ 阅读题材各异的文章,尽可能地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对文章内容、背景的熟知,可有助于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还能相应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2)猜词
   在阅读中,学生往往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单词和短语,或者有些熟悉的词语在某些特定的上下文中有特殊的含义。它们的出现使学生的阅读准确率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应对学生进行猜词训练。
  ① 根据定义或解释猜词;
  ② 根据同义、反义、同等、同位等关系猜词;
  ③ 根据构词法来猜词;
  ④ 根据文中的举例猜词;
  ⑤ 根据一般常识来猜词。
3)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核心内容,也是作者自始至终要说的问题。把握中心思想有助于对文章中具体事实和细节的理解。教师应对此进行有意识地训练。
① 根据文章的写作知识,训练学生判断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迅速理解段落的中心思想。主题句通常位于段首,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主题句有时也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
② 在阅读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没有主题句或没有主题段和收尾段的文章。教师应训练学生从多段中提炼出主题思想,对每个细节进行综合概论。
4) 确定段落或文章中的细节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一般文章的以下几个细节进行理解:描写性细节、说明性细节、事实性细节、说理性细节和比较性细节;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去分析图表或图形找出重要的细节。切勿脱离文中内容而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其他知识来解决细节理解问题。
5) 推理和判断
    教师应告诫学生要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加以推敲,从而作出符合作者意愿的推理和判断。在进行推理和判断时,学生必须尽量考虑文章中的全部事实和信息。
(三)“议”
1)“议”的目的
     “议”环节包括检查、讨论和归纳。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表达所读内容;反馈学生的阅读效果;促进每个学生参与分析、概括和评价等思维活动。“议”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输出,它的背后需要更深入地“读”。通过“议”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其它语言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在“议”这一环节中,阅读教学形式必须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式”。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议”的活动形式。由此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创新,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议”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志趣,帮助学生克服畏缩、拘谨、自卑等不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具有勇敢、大方、自信等优良个性。
2)“议”的形式
    “议”的活动范围可分为个人自由发言、两人或多人组讨论以及全班集体讨论式。两人以上的“议”可以彼此启发、打开思路。但教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指导,否则会出现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或讨论漫无边际等现象。
   “议”的形式常有(见表):
形  式         功     能    及     目     
答疑式   学生提出阅读材料中的难点和疑点,供全体学生或教师释疑。这有助于理解句法、准确理解语篇中的语句意义,尤其是长句和难句。
问答式  教师就阅读材料罗列出一些带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这有意于准确把握文中内容,并能推测线索及后续行文的逻辑。
辨析式  学生或教师对材料中的某一观点、某一句子的内涵来进行辨析,确定作者的思路、观点、看法、需求、欲望等,从而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全文意思。
讨论式 根据从已读材料中所获取的信息,概括全文主旨和大意,总结作者的态度,结合自身和现实,调动思维,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五、阅读“导、读、议”程式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教师则应扮演一个指导者的角色,努力做好教学的铺垫工作,鼓励学生主动阅读、思考、归纳、总结、加工、再运用,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 突出“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所读的材料设计出适合各阅读步骤的具体任务来,任务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同时,活动还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实际语言的运用能力。各步骤中的教学任务设计好后,教师应先把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目的、带着任务参与课堂阅读教学,使整个阅读教学活动都处于一种师生互动的自主性学习状态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执行阅读任务,从而在阅读教学中获得乐趣,产生成功感并使之不断地强化和巩固。
(三)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阅读的效果,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阅读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想法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还应在教学中,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阅读学习的过程和效果,互相帮助和鼓励,做到教学相长。
六、结束语
     中学英语阅读“导、读、议”程式教学模式注重挖掘学生阅读学习的潜能,重视对学生阅读技能和良好阅读习惯的训练,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能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教学模式加大了学生语言实践机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更多精彩;英语教师网 英语教师网精品工作室  英语教师网论坛 http://bbs.ewteacher.com/ 课间团购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