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法则之二
(2009-09-09 21:44: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外语世界 |
小高看书
哥哥写字
妹妹玩皮球
人们欢呼胜利
这些句子包含的词不同,意思也不一样,但在同样位置上出现的词的句法功能相同。如果把它们归纳成类,就可以用类来概括具体的词,得出抽象的句子结构格式:
名词十动词十名词
语法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语言的规则,而规则是从大量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所不可缺少的一环。
语言的词类是一种由粗到细,一层层细分的体系。名词、动词、形容同等是最大的类。每一类中的词“大同小异”,相互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可以在大类里面再按组合的特性分成各级小类。各种语言里面,动词是最复杂的词类。比方英语的动词以带下带宾语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大类。不及物动词中有一类联系动词(linking verb),要求后面跟一个充当表语的名词或形容词,其中带名词的是一个小类(如They hecame friends“他们成了朋友”),带形容词的又是一个小类(如He seems sad“他面有悲色”)。及物动词分为两类:(1)只要求带一个宾语,(2)要求在宾语以外再带一个名词。只要求带一个宾语的(1)又可以分为两类:(a)受事宾语转换到主语位置时不必变为被动句,例如,They stopped the car(他们停住了车)可以变为The car stopped(车停了);(b)受事宾语转换到主语位置时必须变为被动句,例如They saw her(他们见到了她)就必须说成She was seen(她被看见了)。要求在宾语以外再带一个名词的(2)也分成两类:(a)所带的名词可以用代词来代替,如They gave her candy(他们给她糖果)可以说成They gave her it或者They gave it to her(用it代替candy);(b)所带的名词不能用代词代替,如They elected her mayor(他们选她当市长)不能说成They elected her it。如果分得再细一点,(b)类里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两小类:甲,那个所带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暂时性的,如They elected her mayor(因当市长有一定的任期);乙,那个所带的名词所表示的事物是永久性的,如Theycalled him uncle(他们叫他叔叔)。英语动词分到这一步,已经是第四层了,如再深入研究,还可以分得更细。其他词类的情况与此类似。组合研究的深入总是要求聚合方面作更细的分类。向语法结构的深处和细处探索,这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形态
在有些语言中,词与词组合时形式要发生变化。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英语的有些实词在组合中要有词形变化。例如:
The report was good.(这个报告是好的)
The reports were good.(这些报告是好的)
前一句的report指的是一个报告,后一句reports指的是一些报告。在英语里,像“report”这样的可数名词进入句子,必须表明是单数还是复数。这两句话所表达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像“be”这样的动词,进入句子时必须表明时态,在人称和数上也要与主语一致。这些都要求词尾相应地起变化,以满足组合的要求。
英语的词形变化还算是比较简单的。动词最多有五个形式,如give,gives,gave,given,giving(be是唯一的例外,有八个形式);名词最多有四个形式,如man,man’s,men,men’s;代词也有四个形式,如I,me,my,mine;形容词有三个形式,如slow,slower,slowest。词形变化的多数形式是变更词尾。也有一些是使词根内部的元音、辅音发生变化,如foot~feet,bring~brought,see~saw,think~thought,go~went。这些都是一些公认的不规则变化。
俄语的词形变化比英语复杂得多。普通名词有单数、复数的区别,单、复数各有六个格的变化,一个名词就有十二种变化。名词又有阳、阴、中三种性的区别,不同性的名词有不同的变格规则。一个形容词有长尾、短尾的区别,它们又各有数、性、格的变化,共有四十八个形式。动词的变化更加复杂,一个动词的各种变化形式加在一起不下一百种。记住各种词形变化是外国人学习这类形态丰富的语言时的主要困难。
词形变化是词的组合结构关系所要求的。像俄语这样的语言,词不发生变化就不能进入组合结构。词形变化综合反映词的句法功能,因此也完全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依据。比方说,英语中有数的变化的词叫做名词;有人称、时、体、态变化的叫做动词;大部分形容词和副词都有级的变化,它们的区分要根据出现的位置来确定,充当定语的是形容词,充当状语的是副词,这些就是一般所说的划分词类的形态原则。形态原则和功能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形态不充分,或者和句法功能发生矛盾,词类还得按照句法功能来定。例如俄语有少数名词没有数和格的变化,大部分专有名词的变化和形容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归人名词一类,因为词类毕竟是句法功能相同的词的聚合。
三、语法范畴
词形变化是语法形式,每种变化部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比方俄语名词kapaHЛaш(铅笔),kHNlra(书),nepo(钢笔尖)的末尾分别是辅音、元音-a和-o,表示这三个名词分属阳性、阴性、中性。每个名词有单数、复数两种形式,而单、复数又各有六种不同的变化,所以象кHЙгa这样的阴性名词就有十二种变化形式,表示十二种语法意义,包括单数和复数的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工具格、前置格。我们可以把俄语里阳性、阴性、中性三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性”的范畴;把单数和复数两种语法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数”的范畴;把六个格的意义概括成一类,叫做“格”的范畴。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如果说形态是词的变化形式方面的聚合,那么语法范畴就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意义方面的聚合。由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族人对这种类型的语法范畴比较陌生,但是,要了解外语的语法结构特点,必须掌握这些语法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性
数
格
体
时
人称
He(she)writes
l write
You write
They write
后面三个例子的动词的形式是一样的。
态
John is writing a letter.(约翰正在写信)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信正由约翰写着)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的语法范畴的简单说明。语法范畴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一种语言。
语法范畴必须有形式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古英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可是现代英语中没有了。又如古英语名词的“格”有四种:主格、宾格、与格、属格,而现代英语中前三种合并为一种,所以只有两种格,像soon这个名词的两个格,一是soon,一是son’s。
一般说来,“性”“数”“格”是名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形容词因为要随着名词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也有这些范畴;“时”“体”“人称”“态”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单数与复数不同,但都是数。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不同,但都是时。我们正是根据词形变化表示出来的共同的意义领域把有关的项归在一个语法范畴里的。单数和过去时没有共同的意义领域,所以不能归入一个语法范畴。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所表示的是共同意义领域中的不同意义。
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在组合的时候,选择甲就排斥选择乙或丙。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在“The report was good”中,“report”选择了单数,动词选择了过去时,这是所要表达的意思决定的;但动词用单数“was”而不用复数“were”则是前面的“re-port”所决定的。
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他项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项的增加或减少也会引起其他项的意义的变化。例如,现代俄语的名词分单数和复数,而古俄语分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的消失改变了复数的意义,现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一,而古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二。
第四节变换
一、变换和句型
上面讲了造句的规则。按照规则造出来的一个个句子在语法格式上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句子的格式可以有各种关系。这种情况要求我们跳出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去考察几个格式之间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的途径就是变换。
前面讲过,句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其实,每一个句型内部还可以进行细分,例如陈述句又可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这些句子类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相互间可以变换。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的相互变换在各种语言中是常见的。在汉语中,肯定句变换为否定句时,最常见的规则是在要否定的那个词前面加“不”或“没”(或“没有”),什么时候用“不”,什么时候用“没”,还有好些细致的规则限制。例如:
这衣服干净。
我洗衣服。
我洗了衣服
我会洗衣服,过去洗过。
这里的否定句都是从肯定句中变换出来的。在英语中,从肯定变换为否定时最常见的规则是:如果动词为“be”,或前面有助动词,在be或助动词后面加“n’t”(或“not”);如果动词不是“be”,或者前面没有助动词,就在它们前面加“don’t”(或“do not”)的相应变化形式,动词本身变为不定式。例如:
John is writing a 1etter.
二、变换和句法同义
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称为句法同义。试比较下面的几个例子:
(1)我打破了杯子。
(2)杯子被我打破了。
(3)杯子我打破了。
(4)我把杯子打破了。
四个句子的格式不同,但是都表示“施事(我)——动作(打破)受事(杯子)”这样的结构意义。如果把“我”换成“张三、小猫、灭火机……”,把“打破”换成“撕、吃、扑灭……”,把“杯子”换成“扇子、鱼、火焰……”,我们同样可以造出四句一组的表示同一结构意义的句子来。可见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间的关系。
处在同义关系中的格式,可以你变成我,我变成你,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拿上面的例子来说,(1)变换成其他格式的规则如下:
(1)变换成(2)的规则是:把宾语“杯子”提到句首,并在原主语前加一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或“叫、让、给”等)。这是汉语主动名变为被动句的规则之一。
三、变换和句法多义
变换不但连同义句式,使它们聚合在一起,还可以 区分同一个句式所表示的几种不同的结构意义,解决句法多义的问题。
语法结构的这种多义(或者说有歧义)的情况光靠语法结构本身是没法区分的。变换分析能够比较合理地解释这种歧义现象。因为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面的两种结构意义在别的结构里不一定聚集在一起,变换正是把它们放到另一些结构里面去检验,看是否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
现在我们使用添加的方法来变换上面这个句子:
(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2)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3)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变换式(2)揭示“人”是“通知”的受事,(3)揭示“人”是“通知”的施事。这说明偏正结构“通知的人”可以兼表两种结构意义,所以有歧义。试看语法结构完全相同的另一个句子:
(1)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
(2)他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
(3)采购他的东西还没有来
变换式(2)揭示“东西”是“采购”的受事,变换式(3)不成立。这说明偏正结构“采购的东西”只表示一种结构意义,是单义的结构。
通过变换和比较,我们知道了汉语里“动词+的+名词”这样的偏正结构有两个小类,一类是单义的,另一类有施事或者受事的歧义。组合上的这两个小类是怎么引起的呢?这引导我们从聚合上去找原因。原因是在“通知”和“采购”身上。它们虽然都是动词,而且都是及物动词,但是在上述的偏正结构里,“通知”产生歧义,“采购”不产生歧义,这说明“通知”和“采购”还有细微的差别,它们代表及物动词里的两个小类。在“动词+的十名词”这样的偏正结构里,能够像“通知”那样变换的及物动词(如“培养、关心、请、约、要、骂……”)是一类,能够像“采购”那样变换的及物动词(如“设计、编辑、买、卖、煮……”)是另一类。前一类动词的特点是可以用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作它的主语和宾语(他请,请他),后一类则不能。
偏正结构中的这种歧义现象在英语里也有。比方“The shooting of the hunters was terrible”这句话可以有两种变换:
(1)The hunters shot terribly.(猎人凶猛地射击)
(2)The hunters were shot terribly.(猎人遭到凶猛的射击)
这句话有歧义,原因是hunters(猎人)和shooting(射击)可以有两种结构意义:hunters可以是shoot的施事,也可以是受事。同样结构的另一个句子“The purchasing of the quartermaster was successful”(司务长的采购很成功),就只有(1)的变换,没有歧义。变换揭示了歧义句包含的两种不同的结构意义,也提示了英语动词shoot和purchase分属两个小类。
变换不仅可以有效地用来分析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而且也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先请看下面两个句子: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唱着戏。
这两个句子都是“名1+动+着+名2”,语法结构的格式完全相同。用变换来进一步分析:(1)可以变换成“主席团坐在台上”,把(2)相应地变换成“戏唱在台上”,句子就不能成立。另一方面:(2)可以变换成“台上正在唱戏”,(1)就不能相应地变换成“台上正在坐主席团”。变换不同,说明(1)和(2)的结构意义有区别。经过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是:(1)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2)表示动作和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
与上述(1)(2)格式相同的还有一种句子:
(3)台上摆着酒席。
它既可以变换成“酒席摆在台上”,也可以变换成“台上正在摆酒席”,这说明(3)可以表示(1),也可以表示(2),究竟表示哪一种,看它联系着哪一种变换而定。
组合上的三种情况跟动词的选择有关,能够出现在这种句式里的动词也相应地分成三个小类。例如属于(1)的动词有:“躺(着病人)、结(着果实)、挂(着画儿)、点(着红灯)、盖(着被子)、裹(着头巾)、贴(着邮票)、写(着地址)等等。属于(2)的动词有:“开(着会)、下(着雨)、想(着孩子)、吃(着东西)”等等。属于(3)的动词比较少,例如:“架(着炮)、生(着火)”等等。这些小类的划分可以启发我们注意动词用法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对组合结构的深入分析也有重要的意义。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变换不是孤立地就一个结构本身来分析,而是借助于其他的结构来说明。前面说过,语言中的意义总是由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结构之间的变换关系也是反映意义的一种形式。这种关系,我们平时在捉摸句子的意思的时候也是不自觉地在运用的:碰到费解的句子,我们常常试着把原句换一种说法,看意思是否显豁。变换正是这“换一种说法”的分析原理的自觉运用。这种方法说不上什么新奇,但如能自觉地运用于语法分析,却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变换不但能辨析歧义的结构,还能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在组合上还是在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往深处推进一步。
第五节语言的结构类型和普遍特征
一、历史比较语言学
谈到语言的谱系分类,不能不提到“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由于交通逐渐发达,欧洲学者视野开阔,不仅注意到欧洲诸语言之间的共同特点,而且发现印度古代语言梵语与希腊语、拉丁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是
德国葆朴《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尔曼的比较》1816
德国格里木《德语语法》(1819)
俄国沃斯托柯夫《斯拉夫语探讨》(1820)
丹麦拉斯克《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1818)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
(1)追溯语言来源,确定谱系关系;
(2)发现语言历史演变中的规律;
(3)构拟古日尔曼语、原始印欧语等早已失传的古代语言。整个19世中欧语言学家的兴趣主要在历史比较方面,直到20世纪初,才把研究重点转到共时性的描写研究。
二、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世界上的语言,据统计有五千多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语言的类型分类是指根据语言结构上的(共性)特点给语言分类的方法。
语法结构虽然花样繁多,但可以归为少数的类型。把语言分成不同的结构类型,对于我们了解世界语言的概貌,学习外语,都有一定的帮助。
(一)形态学分类法
1、根据词的结构,一般把世界上的语言分成孤立语、粘着语、屈折语、复综语四种类型。
我们在第二节里介绍的组词造句的几种基本结构在各种语言中差不多都有,但是它们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却有很大的不同。下面是一个以述宾结构充任谓语的简单主谓句在汉语、俄语中的不同表达方式。
汉
我读书。
你读书。
他读书。
我们读书。
你们读书。
他们读书。
这六句话里,汉语的“读”和“书”没有任何变化。俄语的动词читать随着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它的宾语книга 必须是宾格的形式книгу。在俄语里,不但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在人称和数的方面要求一致,而且形容词的性、数、格的变化也必须和它所修饰的名词一致。例如:
красныйчемодан
красноезнамя
краснаяармия
类似俄语这样的语言,主语与谓语,形容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组合要求有严格的一致关系,动词对它所支配的宾语也有特定的要求。词在组合中的这种多种多样的词形变化,在汉语中是没有的。在这一点上看,汉语和俄语正好代表两种不同的结构类型。语言学中把类似俄语那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屈折语,而把缺少词形变化的语言叫做孤立语。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代表。
①孤立语
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但是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更动。
上述的六个汉语句子,每一个词在句中的位置都是固定的。虚词的作用很重要,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除了词序,很多都是由虚词来表达的。比方“父亲的书”,“父亲”和“书”之间的领属关系是通过虚词“的”表示的。这种关系在俄语里就通过变格来表示:“книгаотца”中的оьца是отец(父亲)的属格。汉语、彝语、僮语、苗语、壮语、越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这一类型。
汉语确实是缺少丰富的形态变化,但在构词上,也并不都是复合词,也有些词缀成分。这种分类,只能是大致的分类,事实上没有一种语言完全适合某种类型标准的。
②粘着语
粘着语也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结构类型。粘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同一个变词语素(构形形态)表示。因此,一个词如果要表示三种语法意义就需要有三个变词语素(构形形态)。此外,粘着语的词根和变词语素之间的结合并不紧密。两者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变词语素(构形形态)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例如土耳其语动词词根“sev-”表示“爱”,变词语素“-dir”表示第三人称,“-1er”表示复数,“-mis-”表示过去时,“-ere”表示将来时,那么,“sev-mis-dir-1er”就是“他们从前爱”,“sev-erek-dir-1er”就是“他们将要爱”。日语也是粘着语,一个变词语素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要表示几种语法意义,就把有关的变词语素粘附在词根上。土耳其语、维吾尔语、芬兰语、日语、朝鲜语都属于粘着语的类型。
③屈折语
所谓“屈折”,就是词的内部发生的语音交替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内部屈折”,指的是词根中某些音位的替换,如英语的名词复数,一般是在原词后加-s,但也有些不是如此。如
foot[fut]
脚
man
男人
mouse
老鼠
再如英语的动词的过去式,一般是在原形后加-ed,但也有通过内部变音来表示的:
write写
build建造
send送
另一种是“外部屈折”,一般是指词尾的变化。这里是指内部屈折。
屈折语的“屈折”是指词内部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所以又叫做内部屈折。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这种词形变化来表示,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像俄语的“ячитаюкниту”这个句子中的三个词,由于不同的词形变化都已具体地表明了每个词的身分,因而改变一下词的次序,比方说成“чкнигучиаю”,或者去掉я,说成“читаюкнигу”或者“книгучитаую ”,都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当然,一般的情形都采用“Ячитаюкнигу”这样的形式。
屈折语的一个变词语素可以同时表示好几种语法意义,例如俄语“книга”(书)中的-а就同时表示阴性、单数、主格三种意义。这些意义也可以用别的变词语素来表示,例如俄语армия(军队),семья(家庭)中的-я同样兼表阴性、单数、主格。此外,屈折语的词根和词尾结合得很紧,脱离词尾这种变词语素,词根一般就不能独立存在。例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如把词尾去掉,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俄语、德语、法语、英语等都是屈折语。英语、法语的词形变化在历史演变中已经大大简化。
④多式综合语
多式综合语也叫复综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粘着语。在复综语里,一个词往往由好些个语素编插粘合而成,有的语素不到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例如美诺米尼语的“akuapiinam”是一个词,意思是“他从水里拿出来”,包含以下语素:词根“akua”(挪开),后缀“-epii-”(液体),后缀“-en-”(用手),后缀“-am”(第三人称施事)。
2、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划分
1、综合语
依靠词本身的形态变化,如内部屈折、外部屈折、重音等来表示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特点是有格的变化。例如,俄语和拉丁语都是用格的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的。此外,动词能综合地表示语法意义;形容词的级,通过本身的形态屈折来表示,也可以算作这种类型语言的特点。
纯粹的综合语,只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词与词的语法关系的语言是不多见的。通常除了词本身的形态之外,还要用虚词来表示语法关系。
2、分析语
借助语序和虚词来表示词和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汉语、英语都属于分析语。
(二)根据句法特点分类
按照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的排列顺序可以把语言分为以下几种:
subject——主语
verb——动词
object——宾语
①SVO型语言(主—V—宾)
汉语:我吃苹果!
英语:Tigerseatmeat. (老虎吃肉。)
②SOV型语言(主—宾—动)
汉语:我们何罪之有!(但汉语总体上是SVO型语言)
日语:
③VSO型语言(动—主—宾)
例如阿拉伯语。
三、语法结构不能分优劣
语言的结构类型是就结构的基本面貌来说的,不是说屈折语中没有其他结构类型的成分,或者孤立语中没有任何粘着、屈折的成分。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纯粹属于某一种结构类型。俄语是一种典型的屈折语,它也用词序和虚词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汉语也有粘着和屈折成分。例如附在动词后面的“了、着、过”其实就是粘着成分;有些词通过内部屈折改变词类,例如,“好(hǎo)球”——“好(hào)打球”,“长(cháng)短”——“生长(zhǎng)”,“作恶(è)——可恶(wù)”。
过去有人在结构类型里面分优劣。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屈折语比粘着语进步,粘着语比孤立语进步。这么说来,汉语属于最落后的语言之列。也有人看到好多种屈折语,特别是英语,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减少屈折变化,扩大词序和虚词的作用,就宣称孤立语是最经济、最合理的语言。这么说来,汉语又属于最先进的语言之列。现在多数语言学家都认为这是一种偏见。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语法规则都有效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
人们熟悉本族语言的结构类型,在学习其他类型的语言时会感到不习惯。西方人学习汉语,常常感到汉语的语法规则太活,不好捉摸。比方“这本书看了三天”,意味着已经看完,再加一个“了”,变成“这本书看了三天了”,反而是没有看完的意思。类似的情况很多。他们认为汉语的语法关系不如俄语那样明确,容易掌握。汉人学习西方语言,也不习惯它们的变格、变位,感到它们的结构牵丝攀藤,重复而又麻烦,不如自己的语言干净利索。这些都是习惯问题。任何语言都必须有足够的语法表达方式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无非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那种方式少点,有的恰好相反罢了。因此,从原则上说,语法不能分高低优劣。
从结构上对不同的语言进行深入的比较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外语教学和翻译很需要利用比较的成果。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经济和简易这两个特点的某种结合。拿汉语的语法来说,没有词形变化,自然比有词形变化的语言经济,但是不是简易,这就很难说。汉语难学的地方不在明处,而在暗处。从小学会说汉语的人自然觉得简易,可是外国朋友学汉语却觉得越学越难。学过俄语和英语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学俄语开头难,后头容易,而学英语则正相反,开头觉得容易,后来越学越难。我们和外国留学生接触,常常感到他们在日常会话中汉语说得还不错,可是听他们论述比较复杂的事情,或者看他们写的汉语习作,往往发现不通、别扭的地方很多。我们在帮助他们改正的时候,有的说得出道理,有的却说不出道理来。可见我们在许多问题上对自己的语言还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好些规则还没有找出来。这似乎又不如那些以形态为主的语法,把麻烦摆在头里,尽管门禁森严,进门之后行动倒比较自由了。
四、语言的普遍特征
语言有个性,也有共性。从共性方面考察,各种语言的结构可以归为少数的类型,各种结构类型又有共同的特点。最一般的共同特点是语言结构的设计原理,这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有直接联系。归纳前面各章节的有关内容,我们知道:语言用声音作为物质的载体,它的几十个音位形成种种组合,去和意义相结合,构成语素。语素又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词、词组、句子。语言里面的音位,意义,音义结合的语素、词,各有自己的种种聚合,为进行组合提供选择的可能。整个语言就依靠各层单位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在那里运转。一种机器可以有不同的型号,各种型号的装置和运转的原理是一样的。语言也是如此,不同的结构类型具有同样的结构原理。
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也有共同的特点,这叫做“普遍特征”。下面举一些语法结构的普遍特征:
1.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鸟儿飞)。
2.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小鸟儿),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很小)。
3.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调查[农村]→农村[调查],飞→飞的,写→写的、所写的);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飞→飞鸟,烧→烧杯)。
4.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鸟儿和虫子),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试试,适应和改造[环境])。
5.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鸟儿不飞了)和疑问句(鸟儿还能飞吗),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快飞吧!)。
6.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鸟儿飞[自动],鸟儿吃虫子[他动])。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以上这些可以有把握地说是适用于任何语言的普遍特征。还有一些特征在许多语言里都能见到,但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切语言。例如:
主语在宾语的前面。
有些名词性词语可以转为动词性词语,如汉语“门锁→锁门”;英语type(典型)→typify(典型化)。
用虚设的成分进行替代(鸟儿会飞,
普遍特征反映语言结构的一般原理,对它的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中一个专门的课题。虫儿?He likes todanCe,sodol.)。
施受关系可以转换(鸟儿吃虫子→虫子被鸟儿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