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赏王献之《中秋帖》

标签:
中秋节王献之中秋帖 |
中秋佳节赏王献之《中秋帖》 ——祝全球华人中秋节快乐 |
---|
http://www.zgyb.org/beitie/img/wangxianzhi003.jpg |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
《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 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中秋帖》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此帖中的字,《十二月帖》中全有,而且文意相似,有人认为此帖为米芾从王献之《十二月帖》中节临,甚有道理。从帖中看,的确有不少米芾的手性。《书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王献之擅长字间连属,所谓“一笔书”,此帖即是。《中秋帖》最大的特点,也就是行气贯通,一泻千里。相连属映带,有实连和意两种情况,所谓实连,即一笔写成,如“不复不得”,意连,即笔画并不相连,而起止之间,承接分明。当然,实连是此帖的特点。实连的关键处在于点画与点画之间的承接。上一笔虽然接续下一笔,然而必使此笔写得圆满,才能从容而不凌乱。承接交代,或提笔暗过,顺带调整笔锋,或笔锋翻折、旋转,总是笔下发力。转笔为二王笔法的关键,过度轻巧,即中即侧而不失其度。后世只知中锋,改变方向时,不免故为顿挫,那就不是山阴法了。临习《中秋帖》,容易出现过多无谓的连笔的现象,即使连笔,又难以做到原帖那样的节奏分明,所以不得其行气,只得其纠缠。映带之法,有两点至为重要,其一为心中常存点画完整之形,其二为相连似出于无意,一经设计,或力不从心,就不免东施之讥了。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其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创草书“一笔书”为其又一大贡献,他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草书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一泻千里,表现出一种雄姿英发的爽爽之气,世人评价甚高,被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 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唐代曾有过扬羲抑献的时期,其实评品书法不能以一种书体来断定孰劣孰优。王献之能在其父的笼罩之下独树一帜,仅从这一点就可以说明王献之的超迈才气。 (根据网上资料编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