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水利沧桑史:华北水利委员会跑去福建搞工程|静思斋

标签:
民国水利华北水利委员会顺直水利委员会闽江水利 |
分类: 静思斋柜藏徽章 |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藏品交流链接:http://book.kongfz.com/60940/8655098995
上个月通过整理民国时期的河海大学同学录,我知道了当时众多水利单位的“番号”,其中与我有些“乡土情结”的,便是华北水利委员会。巧的是在那不久之后,我就收获了一枚华北水利委员会沙溪工程处的证章,不过“沙溪”这个地名,听起来就很不“华北”,这让我乍见之下颇感困惑。经过一番考证,我才终于了解了它所处的时代和背后的那段往事...
华北水利委员会的前身,是1918年在天津成立的顺直水利委员会(顺直,即顺天府、直隶),该会旨在治理海河流域的水患问题。1928年南北统一后,顺直水利委员会被国府建设委员会接收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最初划定的业务范围为冀鲁豫三省及平津二市,嗣后李仪祉等有识之士认为,水利建设应以河流而非行政区为系统,遂改以流域划分。不久之后,国府特设黄河水利委员会,将黄河流域的业务从华北水利委员会中划出,经过修订的华北水利委员会组织法规定,该会“掌理黄河以北注入渤海之各河湖流域及沿海区域一切兴利防患事务”,辖区内较大的河流有:辽河、滦河、蓟运河、北运河、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
北洋时期,该会(即顺直水利委员会)经费由津海关从关税中直接拨付,从不拖欠,但在国府接收改编后,拨款机制发生改变,先全部收归中央然后再下发,而当时全国蓬勃建设,各领域均需大量投入,以至该会的经费竟时而青黄不接(尤其是在“国难”后)。迨全面抗战爆发后,华北首当其冲沦陷,该会随国府撤往重庆,与导淮委员会等“难兄难弟”单位原本的业务皆已无法正常开展,乃于40年代初经水利委员会重新划定下属各单位的临时业务范围。华北水利委员会迁驻江西赣县,“越庖代俎”管辖江西、皖南、浙东、福建——这可真是一段难以言喻的沧桑史。但由于经费有限且各省亦设有水利局,该会主要业务大概在于水文勘测,除此之外只主持过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沙溪工程处就是为数不多能查到历史记载的一个。
沙溪,是闽江的正源,发源于福建建宁县,流经永安、三明、沙县、南平(今延平区)等地。战时为防日军深入内地,闽省当局封锁港口、破坏公路,内河航运因此战略地位陡升。但闽江水系险滩众多,战时省会迁驻永安后,人口激增,物资运送困难,对于沙溪水道险滩的整治尤感迫切。
最初的工程是由闽省建设厅自行组织,工程师刘浚业利用相当有限的经费,用炸石方法解决了上游九龙溪的几个险滩,但整体成效不大。1942年华北水利委员会在沙县成立沙溪工程处后,着力整治上游由南平至永安的这段航道,经前后一年半的施工,共清除险滩二十余处。经过整治之后的沙溪航道有明显改善,全年有300多天可从南平通航至贡川,但由于法币贬值、经费不济的原因,由贡川至永安的一段则被迫缓办。随着抗战胜利后省会从永安迁回福州、华北水利委员会亦复员回津,这个工程最后也就无人再过问了。
1947年,华北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华北水利工程总局。有意思的是,“我党”随即接过了这个名号,于1948年在河北平山县成立了一个新的“华北水利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以其为基础改组成立水利部)。天津解放后,国府的总局被“我党”的委员会接管并降了一格,改称华北水利工程局(1951年改组为水利部工程总局,一说1952年2月)。对了,还有一则冷知识:共和国的首任水利部长,是“国军上将”傅作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