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衫先生李里
长衫先生李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6,640
  • 关注人气:1,8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蒙书讲义》(上)——《朱子家训》(8)

(2009-07-28 08:47:26)
标签:

蒙学

文化

分类: 草堂国学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六十年春晨,阳光明媚,喜而绘此于山寺窗下。聘,指结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物。奁(lián),指女方的陪嫁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嫁女儿要选择品行好的女婿,不要去索取贵重的聘礼;娶媳妇要追求善良贤淑的女子,不要去计较陪嫁品的多少。
    其实这句话的核心就是婚姻应看重男女双方的人品,而不应看重钱财。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尤其看重婚姻。佛家、道家,还有其他很多宗教都是叫人出家去修道,而儒家却教人回家来修道,在婚姻中来修道。《中庸》上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于天地。”意思就是说:君子修道是从夫妇之道开始的,将夫妇之道参透了,就能和天地之道相通。因为夫妇是一小天地,天地是一大夫妇。《史记》中也讲:“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礼之用,唯婚姻为兢兢。”意思是夫妇关系是最紧要的伦理关系,礼的运用,唯独对婚姻特别慎重。为什么呢?就因为婚姻的重要性。而婚姻之中又以夫妇的人品为最重要。只有夫妇的人品好,才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体贴,孝顺对方父母,友善双方亲人。所以《大学》里讲“身修而后家齐”,只有将个人的品行修养好了,才能构建家庭。一个人在家里是好儿女、好弟兄姊妹,在工作岗位是好同事、好领导或好下级,在朋友中是好朋友,那他在夫妇中一定是好丈夫或好妻子,即使有些生活习惯差异,但只要人品好,都能克服或包容。夫妇人品都好,即使双方家庭都不富裕,开始的时候经济拮据,只要共同勤劳去创造,就能建立富足的家庭。如果人品不好,懒惰、赌博、浪费、不务正业,家庭再有钱,也会坐吃山空。而从古到今,凡因为贪图钱财而建立的婚姻,大多不幸福。
    《论语》第五篇第一句:“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公冶长是孔子的学生,孔子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不是他的罪过。这一段被称为孔子的择婿之法:择女婿不问贵贱,不论当下处境,只论人品,且看以后的发展。哪怕公冶长当下还在监狱中,但他人品好,是无罪的,也将女儿嫁给他。这种见识胸襟确是圣人的情怀,试想一般人,有几个敢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犯人,即使这个犯人是被冤枉的。尧帝也是如此,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一个农夫舜,当时舜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甚至连性命都难保,而尧帝看重他的大孝、仁厚,后来舜果然没有辜负尧帝,成为一代圣王,并且和尧帝的两个女儿非常恩爱,28年没有红过一次脸,没有吵过一次嘴。这都是圣人择婿的典范,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诗经》中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说一个贤淑的女子嫁到男家,能协和整个家庭。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女主人的作用十分重要。女主人贤德则一家和睦,女主人不贤德,一会儿妯娌不和,一会儿姑嫂不和,一会儿挑唆丈夫和弟兄闹矛盾,一会儿撺掇丈夫与父母不和,这种情况现在在农村中还极普遍。所以前面讲“听妇言,乖骨肉”还有这层意思,就是听信了不贤德妻子的挑唆而和自己的父母弟兄姊妹不和,甚至反目成仇。所以妻子贤淑对一个家庭太重要了,尤其对子女的影响极为深远。明朝学者吕坤《闺范》中说:“居室之道,未有妻子不贤而能夫妇父子好合者也。”讲的即是这个道理。他还说:“闺阃(kùn)为贤才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本。”意思是说妇女的居室是生产贤才的地方,母亲的教育是天下太平的根本。每个母亲都能培养优秀的子女,那么天下就不治而治了。阃与闺一样,都指妇女居住的地方。贤淑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善解人意,事事能为他人着想,不计较个人得失。另外谈婚论嫁时计较聘礼与陪嫁的多少,引得两亲家不和,伤害小两口的感情也是万万不值得的:财产本是让生活更好,因财产而让生活过不好,那这财产又有什么意思呢?今天很多女子只嫁有钱人,或者必须有房子、车子、票子才嫁,完全不看人品,最终还是伤害了自己。学了这一句,应好好反省呀。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谄(chán)容指巴结奉承的样子。富指有钱财,贵指有权势。贫指没钱,穷指仕途上不通达。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见到有钱有势的人就去巴结奉承,是最可耻的;见到贫穷无势的人做出骄纵傲慢的样子,没有比这更卑贱的了。
    《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子贡谈论过对待贫富的态度问题。子贡问老师孔子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贫穷而不巴结奉承,富足而不骄横傲慢,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可以的,但这样还不如贫穷而快乐、富足而知晓礼仪。贫穷还能快乐,富足能够懂礼,这是什么?这即是心不为外物所动。一切喜怒哀乐、穷达荣辱都不影响自己的本心。这即是圣贤情怀。有了这样的情怀,自然不谄富骄贫。谄富骄贫的人都是将钱势看成了衡量人的标准。其实这和上段讲的婚姻是同理,看人根本是看人品。我们敬重别人,是因为他的道德文章,而不是看重他的财富权势。一个人品行低劣,不学无术,再有钱有势也不值得尊重。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将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做任何事都以利益为标准,有利则为,无利则不为。评价人事也是以利为标准,有利则好,无利则坏。这种人就容易见富贵而生谄容,遇贫穷而作骄态,只不过有些人表现得明显,有些人表现得隐晦罢了。表现得越明显的人就越显得势利丑陋。像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在没有得势时,父母妻嫂都不理他,待他极凉薄。苏秦自叹:“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等到后来苏秦六国拜相,全家的态度都大变,父母亲自为他打扫房间、道路,请来乐队,到离家三十里以外的道路上去迎接;妻子更是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嫂拜倒在地上,像蛇一样爬到苏秦脚下,又是磕头,又是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倨傲,而今天又这样低声下气?嫂子回答说:因为你现在地位高了,金钱多了。这个故事见于《战国策》。大家看:这是不是骄贫谄富,而且是多么的恶心丑陋,从中也看出了世态炎凉。世态炎凉就是得势时大家都来捧你,失势时则门前冷落鞍马稀,这也是世俗社会处于功利境界的人们的普遍状态。
    道德境界的人则不论做任何事、评论任何事都是以道义为标准。符合义的则做、则称赞,不符合义的则不做、则批评。我们读书的目的是要不断提高人生的境界,当你超越了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自然不会谄富骄贫。中国传统读书人有一种品格叫“不卑不亢”,即在任何情况下都既不显得卑微低下,也不显得傲慢无礼。中国社会从宋代以来就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阶层叫“书香门第”,这个阶层没有显赫的政治地位,也没有炫人的财富,但一千多年中一直受到社会的尊重,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个阶层的人知书达礼,有道德,有操守,有学问,有境界,不是权势金钱就能打动收买的。我们四川103岁的大儒刘克生老先生有一首题扇诗是这样写的:“不屑趋炎但引凉,指挥如意善行藏。平生特具中坚骨,识透人情自主张。”这其实就是对不谄贵骄贫、不趋炎附势,而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的写照。另外儒家讲“泛爱众”,佛家讲众生平等,既然众生都是平等的,都需要爱,又怎能因人的贫富而生出分别心呢?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讼指打官司,争泛指争吵、争夺。这句话讲:居家过日子切忌起争端、打官司,一旦打官司,终归会带来凶险祸患;待人处事切忌多说话,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误。
    争讼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家的成员争斗,一种是和其他家庭争斗而起官司。自家的争斗如弟兄之间为分家产而起争端;家族之间、家庭之外的争端,如与亲戚起争端,与亲家起争端,与邻居起争端,与朋友起争端等。而这些争端严重了则会引起官司。且不要说打官司,单这争端对于一个家庭就不是好事。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不和睦,其他一切事情都受影响。家庭是每个人的港湾,在社会上不管遇到什么麻烦矛盾,回到家就应感到轻松温暖。如果家中乱七八糟,那人还有什么最后的栖息地呢?家庭矛盾首先引起心情不愉快,工作不顺,也影响子女的成长,但凡是在家庭矛盾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心理都是不健康的。所以只要有争端,家庭就有凶患。
    巴金老人的小说《寒夜》就刻画了小知识分子汪文宣在家庭矛盾中痛苦死去的悲剧。汪文宣的妻子曾树生和汪母天天吵架,汪文宣在报馆看别人脸色受气,回家还要面对母亲和妻子无休止的争吵,长期抑郁不得宣泄,肺结核加重,最终妻子出走,自己凄然死去。家庭的争端尚且如此,打官司自然更加严重。第一,打官司无论输赢,都要出钱,这即是损失。第二,打官司,影响从家庭扩展到社会,造成不良的名声。第三,打官司将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裁决以后大家的积怨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会更深。故而打官司无论怎样都会给家庭带来损伤。当然也不是说什么事情都没有原则,都不靠法律,真正遇到大是大非、必须借助法律的事,还是应该打官司的。“戒争讼,讼则终凶”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就是说处家庭过日子要息事宁人,少与人争执,对人多宽容,即使他人冒犯,也以隐忍为要。能忍一时之气,则可得一世之安。家庭中更应相互谦让,和睦相处。
    处世为什么忌多言呢?因为“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声音,既是心灵的声音,就有几点当忌:第一,心灵的声音不是随时都发,随时都发,这个声音就不诚挚、不厚重。试想,一个人一天到晚都说个没完,一个人很少说话,哪个说出的话更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呢?第二,每个人由于出身、环境、经历、性格、受教育程度不同,内心世界也不相同,所以对事物的理解也大不相同。这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道理。也许同一句话,你是这个意思,甲听成那个意思,乙又听成另外的意思,丙更不知道听成了什么意思……生活中由此而引出的误会多得很。比如甲关心乙,说你穿这么薄的衣服会冷,乙就理解为甲是在嘲笑自己没有衣服穿,这也是我在生活中亲身遇到过的。第三,人是很复杂的,内心也随时在变化,今日似乎好得很的朋友,说不定哪一天因为某种原因反目成仇,昔时你告诉他的那些知心话,现在就全变成了你的罪状。第四,话说得少,那所说的话必定经过深思熟虑。随时都在说话,自然欠考虑,容易引起矛盾,给生活、工作都带来许多麻烦。第五,说话还有辞不达意的时候,这在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以上几个原因都说明话要少说,说多了就会有失误。当然也不是教人一天到晚都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话都不敢说,那就太压抑、太累了。家训中说得很清楚,少言是针对处世,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如此。在家中、在至亲的人面前,在知己面前多说几句、推心置腹说几句是无妨的。儒家教人做人谨慎,要有节制,内敛,所以对说话也要求慎重、严谨,不夸夸其谈,不随便乱说。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意思就是花言巧语、嘻皮笑脸的人离仁德是很远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