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元超
潘元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00,279
  • 关注人气:5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文帝为何要杀掉扶自己上位的人

(2011-03-25 22:58:04)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弑君

徐羡之

分类: 我的读史笔记

宋文帝为何要杀掉扶自己上位的人

 

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是刘裕,史称宋武帝,刘裕一共有七个儿子,其中最有故事的有三人,长子少帝子刘义符、次子庐陵王刘义真、三子宋文帝刘义隆。封建王朝的权利更迭是父终子继的,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法定的皇位继承人。学者牟宗三说:“盖王室亦为一家庭,同时彼复为政治之中心。故笃世子一制,虽可普遍于全社会,而唯在王室则独显一政治上客观而定常之意义。”但是,不是每一位皇位继承人都适合做皇帝,刘宋王朝的太子刘义符就不适合做皇帝。当年刘宋刘裕生下这个儿子的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刘裕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据《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

“时武帝年逾不惑,尚未有男,及帝生,甚悦。”

《南史》对刘义符有三句话的评价,据《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帝(刘义符)臂力绝人,善骑射,解音律。”言外之意,刘义符是个做武将的料子,或者说可以成为音乐家,这些都与做皇帝不搭界。但是没办法,人家生来就是来做皇帝的,就是这个命。

刘宋武帝永初三年,即公元422年,刘裕死,刘义符即皇帝位,史称刘宋少帝。可是这个刘义符的兴趣完全不在做皇帝上,而是喜欢打闹砍杀,不仅在后花园习练武功,而且还在朝廷各部公堂之间聚众打斗,喧哗嘶喊,甚至在老皇帝刘裕大丧期间,还纠集一帮人在宫内打斗,喊杀之声不绝于耳,甚至传到宫墙之外。一班大臣看不下去,派代表来劝,不听。不仅如此,刘义符还有更为荒唐的爱好,喜欢做买卖。他在宫内开设市肆,自己亲自掌柜,讨价还价,酤买沽卖。一个做皇帝的竟如此不堪,历史上好像刘义符不是唯一的,记得历史上还有一位西晋的皇帝,在宫内开设肉铺,说多重,他一刀一个准,分毫不差,就有这个本事,做皇帝不行,卖肉却很内行。

少帝刘义符如此不务正业,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为首的一班人认为这样下去不行,而且时间过去两年,情况没有一点好转,于是一帮人便谋划着要废掉少帝另立新君。几个人挑来挑去,认为刘裕的三儿子刘义隆是个做皇帝的料子,决定扶这个儿子上位。但是这里有个问题,立皇帝应该长幼有序,即使废掉刘义符,按道理该是二儿子刘义真即位,但是徐羡之、傅亮既然认定老三刘义隆,于是便决定连刘义真也一并搞掉。

刘义隆的这个二哥刘义真与他大哥刘义符大不一样,从小是吃过苦的,并非纨绔子弟,而且长相出众,所谓“美仪貌,神情秀彻”。刘义真十二岁就随父刘裕北伐,刘裕攻破长安后又留下他镇守,但是不久被西夏赫连勃勃赶出长安,差点丢了小命。刘义真在逃回江南的路上,对解救他的大将段宏说过这样的话:“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南史卷十三  列传第三(刘义真)》)很有点他父亲刘裕的英雄气概。

刘裕很看重这个儿子,当年看到老大刘义符不争气,所谓“多狎群小”,曾经想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子,当时就是因为大臣谢晦的一句话,才让刘裕打消了这个念头。据《南史卷十三  列传第三(刘义真)》:

“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不可使负荷非才。’帝曰:‘庐陵如何?’晦曰:‘臣请观焉。’晦造义真,义真盛欲与谈,晦不甚答,还曰:‘德轻于才。非人主也。’由是出居于外。”

刘义真非常聪明,他当然知道谢晦的来意,可能是想做太子的心情太过急切,表现过头了。回来以后,谢晦对刘裕说不行。刘义真由此被外放。

    应该说,刘裕对自己的儿子是了解的,他看中的人应该不会差,但是他也不能不尊重这些大臣的意见。谢晦这些人跟他南征北战,立有大功,在朝中有一定的分量,而且他死后,还要这些人来辅佐自己的儿子。但是后来由于这件事,也由于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专权,刘义真很不高兴。

刘义真既然被其父认可,本人又很努力,这帮人为什么不认可呢?说到底还是圈子不同。据《南史卷十三  列传第三(刘义真)》:

“义真聪敏,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与陈郡谢灵运、琅琊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道人为西豫州刺史’。”

现任的徐羡之、傅亮等人听到刘义真这个话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怎么可能把这样的人推到皇帝的位置上。按刘义真这个话,刘义真上台之时就是他们回家之日。

也许刘义真的那句话不过是一句玩笑,就是那种酒后随便说说而已,并不能当真,后来刘义真也后很悔说这样的话,太轻率,对徐羡之等人有过一番解释。据《南史卷十三  列传第三(刘义真)》:

“义真曰:‘灵运空疏,延之隘薄,魏文云‘鲜能以名节自立’者。但性情所得,未能忘言于悟赏,故与游耳。’”

这个话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就是说我知道这些人的空疏与隘薄,刘义真甚至还引用了曹丕的话,说这些人是那种很少能够以名节自立的人,言外之意,这些人怎么可以担任宰相这样的大任呢?不过是因为这些人的真性情和真文才,一起聊聊天罢了。

但是刘义真和徐羡之、傅亮这帮人有矛盾是肯定的,徐羡之、傅亮等人也并没有因为刘义真的曾经说过这番话而改变主意,还是决定除掉刘义真。

徐羡之、傅亮等人一番准备以后,公元424年五月,先把少帝刘义符赶下台,据《南史  宋本纪上第一》:

“其朝未兴,兵士进,杀二侍者于帝侧,伤帝指,扶出东閤,就收玺绂。”

就是说,这一天,天还没亮,一帮人里应外合,带兵冲进宫中一拥而上,不容分说硬是将代表皇权的印玺给抢了去。不仅杀了两个皇帝的贴身侍者,还将刘义符的手指给弄伤了。一个硬夺印玺,一个不给,能不伤手指。

然而事情还没有完,时间仅仅过去一个月,宋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即公元424年,六月,徐羡之等人派中书舍人刑安泰弑杀了被废的皇帝刘义符,年仅十九岁。

刘义符一个人武功再强也没有用。大哥刘义符死了,接着是二哥刘义真,之前,徐羡之等人以刘义真与少帝刘义符不和为名,将刘义真废为庶人,发配到新安郡。宋少帝刘义符景平二年,徐羡之等人派人到刘义真的迁徙地将其杀掉,年仅十八岁。

一年之内,徐羡之、傅亮等人先后将刘义隆的两个哥哥杀掉,这种做法实在是问题。你们这么选皇帝,考虑过他人的感受吗?人家毕竟是亲兄弟,这么肆无忌惮的插手安排人家的家事,合适吗?人家愿意吗?能容忍吗?老皇帝把家国交给你们这帮人,恐怕不是让你们这么干的吧。逐昏立明本来不错,但是你杀人就不对,而且这种杀明显带有个人的私利。另一方面,就被立的新君刘义隆来说,你们就这样杀了人家的大哥、二哥,这笔账能不算吗?

公元424年,即宋文帝元嘉元年,八月,傅亮到江陵迎立刘义隆即皇帝位。据《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傅亮)》:

“文帝(刘义隆)将下,引见亮,哭泣哀动左右,既而问义真及少帝薨废本末,悲号呜咽,侍侧者莫能仰视,亮流汗沾背不能答。”

刘义隆的哭泣实际上是对徐羡之、傅亮等人做法的不满,甚至是一种控诉和愤怒。一个是当今的皇帝,一个是皇太弟,说废就给废了,说杀就给杀了,那么我呢?今天你们扶我上台,明天不满意,是否也是说杀就杀呢?傅亮看到面前痛哭流涕的刘义隆,无言以对,非常恐惧。这种事怎么可能说清楚,只剩下出汗了。傅亮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不踏实,回到都城建业,徐羡之对傅亮说:“(刘义隆)必能明我赤心。” 傅亮冷冷的说:“不然。” (《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傅亮)》)

时间过去四个月,元嘉二年,即公元425年,正月,徐羡之、傅亮等人将权力交予刘义隆。据《南史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

“二年春正月丙寅,司徒徐羡之,尚书傅亮奉表归政,上始亲览万机。”

宋文帝刘义隆掌权仅仅一年,公元426年正月,刘义隆便下令将徐羡之、傅亮等人除掉。据《南史卷二  宋本纪中第二》:“司徒徐羡之,尚书傅亮有罪伏诛”。又据《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徐羡之)》:“三年正月,帝以羡之、亮、晦旬月间再肆酖dan 沉溺)毒,下诏暴其罪,诛之。”傅亮的感觉是对的。

当时徐羡听到要抓他的消息后,不等接诏,便一个人跑到城外,自己上吊死了。据《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徐羡之)》:

“亮驰报羡之,羡之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缢而死,年六十三。”

徐羡之大概也是觉得是在是无脸见人。

傅亮先于徐羡之得知抓他的消息,他送信给徐羡之的同时,也跑了,乘车逃出城外,又骑马跑到他哥哥傅迪的墓地,结果被抓了回来。据《南史卷十五  列传第五(傅亮)》:

“屯骑校尉郭泓收之。初至广莫门,上亦使以诏谓曰:‘以公江陵之诚,当使诸子无恙。’亮读诏讫曰:‘亮受先帝布衣之眷,遂蒙顾托。黜昏立明,社稷之计,欲加之罪,其无辞乎。’于是伏诛,妻子流建安。”

傅亮临死还在为自己辩解。话听起来很冠冕堂皇,实际是站不住脚的,况且杀人手段太毒,即使不能说完全是为一己之私,但很难说是大公无私,即便打着为国家社稷的旗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种事怎么可能骗得过去,况且不除掉你,新君怎么会有安全感。说到底,就弑君这一条,不论到什么时候都是死罪。所以,傅亮啊,死则死矣,就不要强辩了。

中国的封建王朝从来都是家国不分的,就皇家来说,国就是家,家就是国,国事当中有家事,家事当中又有国事,很难分清楚,非常麻烦。我们看历史,新老皇帝在传接皇位的问题上一定有故事、有风波、有惊险,有刀光血影。总是几家欢乐几家忧,根本摆不平,而那些受老皇帝之托辅佐的大臣如果不幸趟入浑水,最后把性命搞丢了那是常有的事情。古来很多辅政的大臣都是非常小心处理其中的关系,有处理好的,然而更多是失败的,如果其中再加入自己的私心杂念就更危险了。

学者牟宗三在他的《历史哲学》中说:“中国文化精神在政治方面只有治道,而无政道。”他又说:“君总是一个无限体,等同与天地和神。” 因为这里没有一个独立运转的政体,一切系于皇帝一身,君权太重了,所以,皇帝的兴废安危总是伴随着王朝的腥风血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