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发展历史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并不是一种新的教学观念或教学方法,在过去的教学理论与实际中,一直都有合作学习的踪迹。但是最近许多有关教学方面的研究均发现,合作学习是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不仅可以增进学科方面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促进社会及情意方面的学习效果,因此,乃成为目前较受瞩目的一种学习方式。
但是自班级授课制盛行以来,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观念就所剩无几,学习被理解为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靠自己去努力。
“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已经出现萌芽。早在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对合作学习的阐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一观点认为,在学习中要互相切磋,彼此交流心得和经验,以增加学习的效率。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是最早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思想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切磋学艺,交流理想、志向,并提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千年前的犹太法典也说:为了解犹太法典,每个人都要应当寻找学习伙伴。公元一世纪,昆体良主张,学生可从相互教学中获益。罗马哲学家塞内加认为,当你教别人时,你等于学了两次。夸美纽斯认为学生可由教别人和被别人教得到好处。
18世纪末,兰开斯特(J.Lancaster)和贝尔(A.Bell)两人,在英国倡导采用合作学习团体施教,此一观念于1806年传至美国,在纽约设置美国第一所兰开斯特学校。19世纪早期,美国的共同学校运动十分强调合作学习的运用。其后美国的学者派克(C.F.Parker)和杜威(J.Dewey)等人,均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团体在教学上的运用。
20世纪三十年代,梅依和杜伯斯(M.May and
L.Doob’s)在社会科学研究审议会(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的支持下完成了《竞争与合作》(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一书,将合作和竞争定义为:竞争或合作乃至少两个人以上,直接导向相同的社会结果。在竞争中,这种结果的获得只是一些人而非所有人所能获取的。而在合作中,这种结果则是大部分的人或所有的人所开心的(Farivar,1985,p.15)。
20世纪40年代,墨瑞诺(J.L.Moreno)发展了社会计量法(sociometry)和社会关系图(sociogram),研究发现关系图上同辈间喜好的排序是动态的,当学生面对的团体改变时,他们对同学的喜好程度也跟着改变。
勒温(K.Lewin)的场理论(Field
theory)将焦点集中在现在的情境(非历史的)来分析行为,他研究领导的方式和团体目标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学生比较不喜欢权威式的领导者,比较喜欢民主的领导方式。勒温对团体进行研究,也就是“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墨瑞诺和勒温将心理学取向的重心从个人移到团体,更促使团体动力学的蓬勃发展。
勒温的学生德徐(M.Deutsch)更是后起之秀。他研究合作和竞争团体在不同教学方式下的表现。研究前,他告诉合作小组,小组是一个整体,他们的表现乃和其他小组比较之后来决定,根据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贡献和表现,给予不同的奖励。德徐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小组,更能积极的合作,行动分工,注意同伴的表现,小组作品和讨论的品质也较高。而竞争小组的表现并未增加学习的投入和兴趣。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德徐作了如下结论:
1.
良好的表现和组织生产力,来自于合作的互动关系。
2.
当为了某种外在的目标而采取竞争时,团体的和谐和效率会中断。
3. 合作较竞争产生更多的人际互动。
他更进一步提出目标相互依赖,认为合作的相互依赖,乃是一种相互助长(promotive
interdependence)的情境,唯有团体中的他人也获得目标,个人才能达到目标。而竞争的相互依赖,是一种相互抑制(contriently
interdependence)的情境,只有当别人失败时,个人才能达成目标(S.H.Farivar,1985)。
20世纪60年代,米勒及汉林(L.K.Miller and
R.L.Harnlin),研究竞争和合作对生产力的关系,他们综合了24个研究,其中14个研究指出,竞争较合作学习利于结果的表现;而10个研究恰好相反。从研究中发现他们认为影响研究结论的,可能并非源自目标的相互依赖,而是作业的相互依赖,奖励团体的效果不如奖励个体的效果好(Farivar,1985)。
同在20世纪60年代,约翰逊(D.W.Johnson &
R.T.Johnson)等人在明尼苏达大学开始训练教师如何采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并创立了合作学习中心(Cooperative
Learning
Center),归纳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探讨合作的本质和成分,建立合作学习的理论模式,考验理论的有效性,进一步将理论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和程序,推广到北美及其他地区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早期,德布里和爱德华(D.DeVries and
K.Edwards)在约翰霍布金斯发展出“团体探究法”(Group
Investigation,简称G-I)。同年代晚期,斯莱文(R.E.Slavin)也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提出“学生小组成就区分法”,又修改电脑辅助教学为“小组协力教学法”(Team
assisted
Instruction,简称TAI)。同时期,凯根发展出“协同合作法”(Co-op
Co-op)。而服务于加州大学的艾洛森(Elliot
Aronson)也发展出拼图法(Jigsaw)。另外特拉维夫大学的沙朗和雷拉罗维兹(Sholorno
Sharan and Rachael
Lazarowitz)等人也都在孜孜不倦地投入合作研究中,展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合作学习教学法的研究发展仍持续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