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作家岳南
作家岳南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139,271
  • 关注人气:12,9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2021-06-13 21:25:16)
标签:

文化

南渡北归

书评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址

本报记者

   

    近日,中国新闻周刊《刘志军让律师带话给女儿:千万不要从政》一文引起读者关注:囹圄中的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向他的辩护律师钱列阳推荐了一部名叫《南渡北归》的书。而该书的作者岳南听闻该消息,一脸惊愕,表示“我并不认识他,更不知道他看过我的书。”

   看到报道,《北京晚报》记者赵李红致电《南渡北归》作者岳南,他确认自己也是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访谈时听闻该消息的。

   岳南说:自己无意去采访。不过,该读者信中提到胡适,可能认为这个人能“自律”。做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胡适能当面“顶撞”蒋介石,这是他的“为”;胡有许多女朋友而止于女朋友没发展为“情人”,这是他的“不为”。可能刘志军是这么看胡的。“如果刘志军是这么看胡的,那我也有同感了”。

   《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自2011年出版后便不断加印。今年7月出版的修订本,新增10万字全新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为此记者专访岳南。

 

记者:大师们在西南的故事,有哪些让您印象尤其深刻的吗?

岳南:深刻的很多,如拿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来说,这个联大是由原来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北平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等三所著名学校联合成立的,由于南开校长张伯苓、北大校长蒋梦麟都在重庆有事要办,或有官要当,不能常驻昆明,实际主持校务的是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梅贻琦是南开中学的毕业生,是张伯苓的学生,与南开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自然对南开大学流亡到昆明的师生多有关照,但他对北大师生同样的尊重,所以西南联大九年的时间,没有发生分裂现象,并且培养出了一批学术大师,包括杨振宁、李政道这样的诺贝尔奖得主,也是在抗战烽火中于异常艰难的西南联合大学培养出来的时代骄子。需要说明的是,当时除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外,还有一个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个大学同样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沦陷之后,根据国民政府的命令,由撤往西南地区的原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原北洋大学,即现在的天津大学与河北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这时全校共设6院23个系,教学开始步入正轨。很不幸的是,正如北大校长蒋梦麟所说,西北联大如同三个人穿两条裤子,你争我扯,不到一年就解体了,未能做出像西南联大那样的成就,当然也没有培养出像样的大师级人物。——这对国家民族包括师生个人都是一个重大损失。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炮火中南迁的西南联大教授

以上这个事例看上去虽不像个故事,但我认为这是抗战中学校南迁的一个很大的事件,它让当时和后来者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事实,这个喜剧与悲剧的强烈对比,留给了时人和后来者许多思考,也是我在书中重点描述及思考的一个大的主题。至于说到一些细小的感人事件,那就太多了,如物价飞涨,梅贻琦夫人韩咏华与其他教授太太自制“定胜糕”出售,来回走路脚磨出鲜血;如闻一多刻印章出售以济家中粮食不足;如潘光旦三月不知肉味,只得捉几只老鼠煮着吃等等事例,书中有不少描述,大家看后会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一种风骨精神。

 

记者:这些年,写西南联大的书很多,如《联大八年》、《西南联大的爱情往事》、《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照片里讲述的西南联大故事》等,既有当事人的回忆,也有后人的研究。您的《南渡北归》也有相当的部分是关于西南联大的。您觉得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

岳南:西南联大原来是没有多少人关注的,原因就是它是“旧社会”的大学,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再主动宣传,后来就变成不提及了,这段历史也等同于被屏蔽了。当现在的国人面对教育现状渐渐有些看法和想法的时候,回头一望,突然发现了那片茂密的森林与辽阔的草原,甚至是浩瀚的大海——西南联合大学的光辉历史与蓬勃向上的气象。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惊叹:噢,中华民族还有过这么一座与西洋齐肩、光照千秋的巍峨学府,这是多么自豪和骄傲的事呵?于是就自然地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西南联大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宗旨,了解那代人心中想的是什么。后来终于明白了,他们那代知识分子,所承接和推崇的就是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正是在这个宗旨或精神的指导下,才产生了伟大的西南联大与一批声照环宇的大师群体。遥想1941年,国立清华大学在昆明西南联大举行建校三十周年校庆的时候,美国大学发来的电报写着“中邦三十载,西土一千年 ”,极誉中国高校教育发展神速,当时的清华大学确实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而现在的中国高校仍在世界二三流之间徘徊,这个现状,令今天的人们回顾西南联大的历史,怀念那个时代的光荣以及把西南联大作为标杆和追求奋斗的目标,重振中国高校教育的雄风,对未来中华民族教育有一个美好的憧憬,就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大学生参军

 记者: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树立起一批大师并且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果,现在的大学难出大师,您认为应该从西南联大借鉴些什么?

岳南:一个是精神上的,即理想、追求等,费孝通在评价曾国藩的重孙、当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曾昭抡时,有过这样一段话:曾昭抡这一代人在精神上有共同之处,在各个学科上都表现了出来,但并不是完全被别人或后人理解。比如曾昭抡在西南联大任教时就有许多笑话传出来,他这个人连鞋子都不穿好的,是破的。最突出的是,下雨的时候,他拿着伞,却不知道打开。而“我们这一代人觉得这老头子是怪人。可是我们同情他们,觉得怪得有意思。不修边幅,这是别人的评价,是好话。在他们的心里是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我想这个东西怎么表达呢?是不是可以用‘志’来表达,‘匹夫不可夺志’的‘志’。这个‘志’在我的上一辈心里很清楚。他要追求一个东西,一个人生的着落……曾先生连家都不要的。他回到家里,家里的保姆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曾先生到晚上还不走,保姆很奇怪,闹不明白这个客人怎么回事。这是个笑话,也是真事,说明曾先生‘志’不在家”。那么,以曾昭抡为代表的曾在西南联大教书、学习的学人的“志”在哪里呢?按费孝通的理解有二:第一是爱国,这是居首位的东西。为了爱国,别的事都可以放下,甚至可以牺牲掉的,这种爱国可谓真爱国。第二个就是视学术为生命。开创一个学科或一个学科的局面,是曾昭抡等学人一生唯一的追求和任务,这一点,在那一代学人身上表现得极为清楚,无论是文史领域的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刘文典、罗常培、罗庸、冯友兰、金岳霖、吴宓、陈梦家、钱钟书,还是理工科的饶毓泰、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华罗庚、杨石先,还是小一辈的杨振宁、李政道、朱光亚等等,都是如此。如果说那一代学人与现在学人的差别,或者说现在为何不能出现公认的大师的原因,用费孝通的感慨来解释就是:“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搞教学可以,到科学院也可以,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很难说是把全部生命奉献于这个学科了。”费氏之言或有不足、不当之处,但仍能成为后世学人借鉴的一面镜子。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生话别留影

    简介:《南渡北归》包括了《南渡北归:南渡》《南渡北归:北归》《南渡北归:离别》。《南渡北归:南渡》记录了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的岁月。《南渡北归:北归》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南渡北归:离别》着重描述了吴金鼎、曾昭抡、曾昭燏、陈梦家、穆旦等知识分子群体不同的政治追求与爱恨情仇。


大师与名人感语: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这个书很不错,写了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注释那么多,不容易。我经历了那个时代,但有好多事不知道,看了这部书之后才知道。比如书中说的饶毓泰、叶企孙,他们都是我那个时侯的老师。在西南联大大三的时候,热学是跟叶企孙念的,光学是跟饶毓泰念的,他们两个人后来在中国大陆生命际遇很困难的时候,有些是我不知道的。岳南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值得称赞。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岳南写的这部大书,有丰富的文史价值,那个时代的大师了不起,令人敬仰。

      张杰(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后一批大师级学者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领路人,书写了中国的梦与希望。作家岳南先生不仅描绘了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那段烽火岁月,更生动鲜活地再现了大师们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斗争、坚忍和奋进,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求真精神,处处闪耀着他们的人性光辉。《南渡北归》中主人公之一蒋梦麟先生在他的著作《西潮》一书中试图通过描述时代的变迁,向我们讲述了对于文化道路的思考:西潮来袭,有人选择了随波逐流,有人选择了墨守成规。在潮起潮落中,对传统的坚守,对新潮的吸收,才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在读过这两本书之后能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学,勇攀高峰;我也相信,未来的大师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中间。


     李炳银(著名评论家、教授):读《南渡北归》之感:这些真实个性地记述学术大师群体心灵与文化作为颠簸旅行的文字,是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生长,颇多浸润和冲击人精神情感的力量

     王良瑛(著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家、书法家)  一个时代渐行渐远,时代精英的风骨却历久弥新,铮铮者骨,浩浩者气,荡荡者魂,此乃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昂然于世界之林的根本。——这是我读岳南《南渡北归》的感概

    张志忠(著名评论家、教授、博士生导师):岳南的《南渡北归》描述了西南联大师生的情怀,特别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在当下是非常难得的。可能岳南是军人出身的关系,作品中描述军人抗战的事例格外动人、感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同类描述教育界特别是民国大学迁徒的作品中是少见的,而这恰恰是作品成功的又一关健。

     朱向前(著名评论家、教授):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以古朴深沉的文字接上那一缕古雅深邃的文脉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教授):这部书是西南联大的历史,也是一个大时代中国知识人的心灵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在一个民族面临最严峻的挑战的时刻,知识人的承担、信念和期望。中国的大历史和一个个人物的小历史结合成为时代的真切的叙述。

    邢军纪:(著名作家、教授):《南渡北归》一部吸引和将影响中国几代学人的大书。王良瑛(著名作家、教授):读《南渡北归》有感:一个时代渐行渐远,时代精英的风骨却历久弥新,铮铮者骨,浩浩者气,荡荡者魂,此乃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昂然于世界之林的根本。

    王久辛(著名诗人、评论家):《南渡北归》是第一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折挫悲凉的史诗。非常难得的是:作家岳南将他们的命运置于国难当头之际,这就使所有人物的情感与立场,有了让人考量其是否言行一致的凭据。不仅一个个人物有了”意味”,同时也使这个时代有了更加丰厚渊深的内蕴。它所提供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人类。作家岳南,必依此著而并列于当代最优秀作家的行列,且独异非常,令人敬仰。

    彭学明(著名作家、评论家):岳南《南渡北归》是一部艺术上天上飞内容上地上走的杰作。他从非常新颖的角度,宏阔而细微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流亡知识精英的命运。他们的国家情怀,他们的民族脊梁,他们做人的骨头,他们为学的风范,都是当下所谓知识精英所稀缺的。这样的情怀、脊梁、骨头和风范,都在名利场中彻底死去了。

    赵琪(著名作家、编剧):《南渡北归》只是岳南创作的一个部分,事实上他的创作范围更加宏阔博大,自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举三十年之力,筑起千万文字的宏大工程。言人所未言,写人所未写,以饱满的感情和鲜亮的颜色,填补了中国历史的一片空白。我们看见了另一个历史的天空,阳光的刀锋劈开了纷乱的流云。岳南告诉我们:所有的历史,都是人物史。岳南还告诉我们:江河不废,万古长流。

    何三坡(文化批评家、编剧):岳南的《南渡北归》是一部皇皇大著,说的是民国教授与研究人员的佚史趣事,读者品到的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精神。打开它,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天才云集的晴空里,所有的鸟都在鸣叫、飞翔,它们巨大的羽翼给一个动荡的国度带来了夺目的光辉。让人惊异的是,时至今日,这些光辉还在我们头顶闪烁,照耀着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

    余世存(著名学者、《非常道》作者):撰写民国的教授,或知识分子的著作,自是很多,但民国知识分子在今天成了国人心中的某种典范、象征,重温他们的生活可以使我们理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尽管社会动荡不安,他们仍能够活得那么坚实,甚至活得那么阳光。《南渡北归》可以说是一本有趣也有益的书。 

    何平(著名导演、编剧):《南渡北归》这书并不是真说地理关系与行为流动,是讲历史时间线上的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足迹、经历、遭遇与所思所想。那些并不太久远的事件、对白、场景曾经被忽视,被篡改,也被利用。书中扑面而来的画面充满了情怀、抱负、责任、牺牲,也有苟且与投降。作者岳南用事实残酷对照当下与未来的中国。

    高伟宁(著名导演、编剧):知识分子是人类自由之花,中国政治便是摧花之手,由此而成的一幕幕瞬间,正是我们依然经受的时代的真实影像。——这是我对《南渡北归》的印象。

    柳传志(著名实业家、投资家):岳南的《南渡北归》对我影响很大。我们至今不能全面反思文革,令人尤为痛心。这套书尽量真实地从某一个角度描绘当年的历史,文笔也好,很好看,学习历史,政治家可以更好地治国,我们老百姓最起码可以做个明白人。

    薛蛮子(投资家、教授):《南渡北归》中的吴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他与先父是同事,同在北京当副市长。他收养一儿一女。小彦和吴彰是我幼年的玩伴。他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每周到我家送我一本新出的他主编的历史小丛书,养成了我对历史的终生的兴趣与崇敬。

    俞敏洪(实业家、教育家):我推荐一下《南渡北归》,写尽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宿命性的悲凉人生。

     (实业家、地产预言家):也许是年龄与时代的原因,我读《南渡北归》第三部更有味道,欲哭无泪。当“南渡残生梦独多”和“北归残梦终成空”时,历史还原了真相。同为天涯两岸的民族各自走了一条不同的路,却隔不断血脉相连的相思之情

 

 

   早在2011年出版时,岳南的《南渡北归》就在各大图书排行榜占有一席之地,封面上那句“大师远去再无大师”,惹得无数人为之嗟叹。两年过去了,仍旧有不少人通过各种渠道推荐这部作品,可见《南渡北归》热度不减。《南渡北归》由《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组成,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大批知识分子在炮火中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道尽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与精英的命运和学术追求。作品描写的场面宏大,有名有姓的大师涉及一百多人,以至于岳南常对人说他是模仿《水浒传》的手法来写的,称作品里提及的大师也足有一百零八位。 

与《水浒传》中被朝廷逼迫,不得不上了梁山的那帮哥们儿姐们儿不同,《南渡北归》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为保家卫国、保存文化的火种而流亡西南的。作品写尽他们为国家的前途而流亡、战斗、流血的种种,尽显悲壮之情与波澜壮阔之势。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在西南六年,林徽因身患非常严重的肺结核,医药无助,家中穷得一贫如洗,可是他们不抱怨,梁思成那本著名的《中国建筑史》英文本就是在那里完成的。他们不仅用学术研究报国,甚至有一天,林徽因对儿女说,假如鬼子打到李庄,她就拼命与他们一战,如果失败了,就跳家后面的长江以死殉国——这就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缩影。这种血性、勇气与精神,几乎在当时的每个知识分子身上都能看到。与宏大叙事相比,细节往往更能触及灵魂。有“考古纪实文学第一人”之称的岳南,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亲自去当地追寻大师的足迹。他笔下的大师不是高、大、全式的人物,他所描写的金岳霖的“痴傻”风格、曾昭抡的不修边幅、冰心和林徽因的仇怨、学者之间的小矛盾等“八卦”,使得大师们更接近人间烟火,也极大提升了书的可读性。岳南用八年时间才完成了这部作品。不管是写大师们的“八卦”,还是披露那些曾经被掩盖的事实真相,或者考证诸如“绝对不得抵抗”是蒋介石的命令还是张学良的决定、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的作者是否为冯友兰等问题,最终,勾起的都是人们对一个时代、一种精神的怀念,撩拨着瞻仰大师风骨的欲望。

文章来源:2013年8月9日《北京晚报》,略有删改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相关连接——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点击,六月,5—6折 大赠送-- 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西南联大?

         

     京东:《南渡北归》三卷本,作者签名版

                      

        当当:《南渡北归》,未删减版。限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