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记者问

(2007-08-29 14:12:01)
标签:

人文/历史

梁思成

林徽因

文化

 

    ●记者: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以及冰心等等,关于他们那一代的文化名人已有诸多出版物,是何原因促使您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该书与这些文化名人已有的传记有何区别?

 

 

    ●岳南:三年前,北京刚爆发“非典”的时候,我到四川去采访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与发掘的事情。在这之前的采访中,经常听老一辈的考古人员说到一个叫李庄的地方,在翻阅资料时也经常看到一些片断。1937年抗战爆发后,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由内地迁到了昆明和四川,当时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一群考古人员迁到了四川南溪县李庄,他们在哪里住了六个年头,抗战胜利后才复员回到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有了这段历史,就有一些故事流传下来,听得多了,李庄这个名字就在我心里也扎下根了。

    ●当在成都的采访结束后,就顺便搭车去了一趟李庄,当时也就是想去看一眼,了却一块心事。到了哪里才知道,李庄其实不是我想象中的一个小村庄,而是川南的一个古镇、重镇。这个镇自唐代就有了,仅明清时代的建筑就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可见当年是相当气派的。现在这些建筑大都完好地保留着,好像最近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流亡到李庄的有: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社会学所、人类学所、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十几家重要学术机构的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所服务的中国营造学社也迁到了李庄。

    ●整个李庄外来人员达到了1.2万人,全部分散在镇内镇外的农家安置下来。当年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李济、梁思永、陶孟和、沈性仁、罗尔纲等等,他们办公和居住地方都原样保留着,甚至当年的办公和生活用具都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看了之后心里很激动。当年这批文化人从大后方流亡到这个古镇,在生活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安心学术研究工作,并做出辉煌的成就,真是令人感佩。梁思成后来那部名满天下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就是在李庄郊外一个叫上坝月亮田的农家小院完成的。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评选时,人文组共选出28人,其中7人是从李庄走出的。这样一个规模真是了不起,也让我在激动中又有感动,于是就有了把这批知识分子在李庄的生活写一本书的冲动。

    ●回到北京后,我查看了一些资料,采访了一批当年在李庄生活的健在者,之后又按照新的线索和写作思路重返李庄,对当地一些老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采访。就这样,前后折腾了两次,返京后又到清华大学档案馆等部门,对一些流传的史事进行了查考、核实。同时写信给台湾、美国等地的朋友,托其购买相关书籍、资料,待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便开始进入构思和创作状态。先是完成了有点全景式的《李庄往事》(于200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接着开始写作以个人或几个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1937-1984:梁思成、林徽因和他们那一代文化名人》、《陈寅恪与傅斯年》两部作品。现在新浪连载的是主要描述梁林夫妇的一部,下一部《陈寅恪与傅斯年》,大约今年10月份可出版面世,依然是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这两部书的责任编辑是同一人,即此前编辑我那一套《考古中国》系列,江湖上号称“虹姐”的资深编辑家杨力虹女士。

    ●至于你问“该书与这些文化名人已有的传记有何区别?”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比如结构、文笔、对传主的评价等等,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有一点我是可以大着胆子说一句的,这部作品与下一部即将出版的《陈寅恪与傅斯年》,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细节,大都是做过详细查访和考证的。比如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好友李济先生,当时住在李庄镇羊街六号,而梁思成的弟弟梁思永住在羊街八号,这是我从实际考察、采访他们当年的房东——罗家老人,以及从到过李庄的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日记中得出的结论。但当我后来到李济之子、人民大学退休教授李光谟家中访问时,李老却坚持他家住在羊街七号,与梁思永家相邻。在李庄的时候,李光谟已经是同济大学的学生了,按说记忆不会有差错,何况他们一家在李庄居住长达六年之久。而我去拜访时李老正在编辑多卷本《李济文集》(现已出版),头脑仍然清醒得很,后来我的拙作《李庄往事》序文就出自李老之手。当时与我同去李老家中的,还有我的一位学长、作家钟亦非先生。在相持不下时,我问钟亦非:“你相信谁说得对?”钟亦非头一摇晃,眼一瞪,说道:“我当然是相信李老的了,人家在李庄住了六年,自家的门是几号还不知道,难道还不如你懂?”后来李光谟先生受李庄镇政府之邀专门回返故地重游,经仔细考察方才搞清,当年李家与梁家的确是相邻而居,但中间有一个小门,像个柴禾门的样子。这个不显眼的柴门才是真正的七号,而李家的院子则是六号。

    ●我说这个小故事,意在说明自己在采访调查和查阅资料中,还是下了一番硬功夫的,对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之后,才写出这两部书稿。至于考证李济一家住七号还是六号有什么实际意义,我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与国家兴亡大局无关。但既然我调查了,就尽量搞清楚,如此而已。不过话说回来,若是不加考证,一味凭空想象,天马行空地乱写一气,无论对哪方面来说都是不够尊重的,而此类作品摆在我案头的就有好几部。

抗战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居住了近六年的李庄在哪里呢?准确地说,它位于以制造五粮液酒而闻名的宜宾市东12.5公里的长江南岸。岷江与金沙江两条河流在宜宾市区交汇后向东奔流,所谓的扬子江头,指的就是宜宾。原李庄属南溪县,现为宜宾的一个镇。

    ●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问题,却屡遭一些写家的歪曲。如一河南某学校女教师,名张清平者,写了一本叫做《林徽因》的传记,由北京女作家张洁作序(2002年1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我手头一本是同年5月第3次印刷,18000册,至少有这么多人读过这本书吧。)对于书中所写内容与写得咋样,暂不评论,只举一例来说。书中有这样一段:“在凄惶、混乱的时代中,徽因一家被挟裹到了李庄——一个他们在这之前从没听说过的小山村。他们在这里整整生活了五年。李庄是一个依山临水的小村子,滔滔滚滚的嘉陵江水日夜从村边山脚下流过。史语所在山上安营扎寨,营造学社则安顿在山下一座农家院落。”在重庆的梁思成听说徽因发病的消息后,“匆忙往回赶,尽管心急如焚,也要在水上漂流三天才能到家。”(p283—285)又说:“嘉陵江昼夜不停地奔涌,李庄后山的树木荣荣枯枯。思成和徽因关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坚韧地进展着。”(p299)

    ●抗战之前,李庄原有居民近4000人,抗战爆发后一下迁去了1.2万人,若如张清平所说是一个小山村,能容纳1.6人居住、工作和生活吗?别忘了这个人数可是一个集团军的规模了。又有哪一个小山村拥用九座大型宫殿式建筑,十八座庙宇?北京城才有多少座庙?更为荒唐的是,把嘉陵江与李庄并提,在书中出现近十次,显然不是笔误。只要稍有点地理知识的人,总不会把重庆以北的嘉陵江搬到重庆以西的扬子江尽头李庄去吧,两者相隔三四百里路程,且流向大为不同。若无半点地理知识,找本地图一翻也就一清二楚了,何以出现南辕北辙的低级错误?地理位置一乱,所涉及的人和事必然就随之乱将起来,牛唇对马嘴已呈必然。用我们山东人的一句话就是:老虎拉碾——乱子套。

    ●按张氏书中所说,梁思成从重庆坐三天三夜的轮船才沿嘉陵江赶到家。若是这样的话,这个家肯定不是在宜宾,应当在陕西的宝鸡一带才对。中国是个大国,地方特色与人的性情不尽相同,有些地方的人天生就有造假的爱好与天才。但无论如何,你这个假总得造得像回事才能蒙住世人。前一段某个地方的人提出“给太阳安上开关,给黄河装上栏杆,给飞机配上倒档,给长城贴上瓷砖。”这个想象力颇为丰富的“四大工程”,国人并不反对,但总要有点谱才好。比如在长城上贴瓷砖,你首先得贴到长城上去,如果你贴到了郑州亚西亚商厦上去了,还告诉国人这就是给长城贴的瓷砖,显然是八十的老汉玩劈叉——扯蛋。《林徽因》一书的作者瞪着眼睛说瞎话,非要把长江按到嘉陵江的头上,让当事者和广大读者都像无头苍蝇一样辨不清东南西北,这不是对大家的戏弄吗?

    ●对于张氏书中这段描述,我曾向来访的著名诗人、作家何三坡提及,何氏正告我:“现在大家都忙着造假、出名、挣钱,哪里还管得什么嘉陵江在重庆,李庄在宜宾。说实在的,这位作者就很不错了,毕竟还没把亚马逊河、密西西比河搬到李庄去。要是搬过去,她就说‘滔滔滚滚的密西西比河水日夜从李庄村边山脚下流过’,你还不照样干瞪着眼睛看下去?”我听罢,一时无语,心想也是。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