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印文铜液青铜器器物秦印印之 |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秦印之用,并非为了蘸朱砂印泥,钤书画。。。
是疑问,是推测,是期待师友们的赐教。。。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一文中,记载青铜器铸造之初,需先制模,而“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雕刻花纹是复杂的,而将铸印之印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则简单了许多。
商朝时就知道的 “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 铸造青铜纹饰的方法,想来秦人不可能不知。
假如铜印为青铜凿凿制,在硬度上,以铜凿铜,会出现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这种印文深度吗?这种以铜凿铜的办法,可行吗?假如可行,这种先铸印体、后凿印文的治印方法,又是不是过显笨拙了些呢?
假如事先将印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置入窑内焙烧成字印一体的陶模翻范,后将铜液直接倒入陶范中一次浑铸,岂不更为省力(宋人毕升的泥活字烧制,是否也借鉴了此法呢?!)?
秦人在实践中,又会不会想到与真正做到了这点呢?
假如这一做法成立,那么,秦印就不应是印体浇铸、印文凿刻而成,而应是一次浑铸成型。
既然是一次浑铸成型,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秦印印面上,如同凿制的痕迹,又是怎么一会事呢?这,可不可以这样解释呢:制范之初,“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字形后,用竹刀修改的痕迹,于陶范烧成时即已成型,翻铸后也便自然而然留下了如上的凿痕呢?
定论的理由如果充分,我们没有必要去怀疑与徒劳的浪费精力。倘定论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时,我们也不妨回首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