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2,364
  • 关注人气:2,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不做”二手知识“的贩卖者,学生才能是富有创造力的“X型学生”

(2020-01-17 09:46:04)
标签:

关注

教师教

学生学

分类: 教学教研
教师不做”二手知识“的贩卖者,学生才能是富有创造力的“X型学生”

教师不做”二手知识“的贩卖者,学生才能是
富有创造力的“X 型学生”

沙原 张晓顺  教师博览  

“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新一代的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校内校外,我们对这样的评论都不陌生。但作为老师的您是否想过,以成绩优劣和听话与否来作为评判标准,也许正是学生们“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根源之一。考个好大学就是学习的最终目标吗?老师仅仅是“二手知识”的传授者吗?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X型学生”,教师需要做哪些努力?今天我们与您分享的这篇文章,一起关注创造力的诞生与呵护。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坚决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切实提高育人水平”,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清华大学前校长曾提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X 型学生”,而不是“A 型学生”。“A 型学生”是传统观念里的好学生,他们的成绩总能得 A ;“X型学生”成绩也许并不优异,但他们更愿意创新实践,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两者最显著的差别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能力。

要培养有创造力的学生,必须“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教师角色就要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引领者、促进者、评价者和指导者。

1、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

以学习者发展为中心的高质量教学,师生能够展开平等、充分的交流,学生因此能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
有的教师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讲了很多遍还是不会做”,然后归结为有些学生天生太笨或不用功。这种情绪反映到课堂上就体现为一味地谴责和批评,殊不知这只会增加学生的自卑心理和对抗情绪。

有的教师把“听话”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听话”的逻辑起点是“你什么都不会”,其本质是话语权的把控和思维替代,而非“爱”和“发展”,可以用来培养“从事标准化生产的劳动力”,却很难激发学生的潜能,进而“培养有创造力的人”。

以“听话”作为评价标准的教师,往往拒绝和谐平等的对话,拒绝学生独立的审辩式思维,拒绝创新。

当教师把听话与否、对与错、成绩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标尺时,自然会将学生引导至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行为本身,从而导致虚假学习或浅表学习。

出现这些情况的根源在于,我们过于关注自己的“教”,没有关注学生的“学”。

在“教”的方面也只关注了二手经验的单向传递,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没有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真正扭转这一局面,教师需要从关注自己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好的教育是“相信”的艺术,更是“放手”的结果。爱学生,要真正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关注学生的“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创造性、批判性思考。

当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把教师提出的问题转变为自己的问题时,深度学习行为才能够真正发生。针对高一新生,笔者采取了以下一系列措施。

首先,以学生的“我讲解,我进步”带动学生进行团队学习、主动学习、深度学习。

针对高一新生回答问题逻辑性不强等情况,由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并进行“试讲”,准备成熟后给全班同学讲解,教师从认知图式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评价、指导。开始时学生还很腼腆,讲解也不到位,但经过两个月的锻炼,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了“我讲解,我进步”,他们会在课间进行反复尝试和小组讨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综合呈现问题的能力常常超出教师的期待。

其次,“以评促教”进行自学方法指导。

对于学生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及时深刻的包含事实判断或价值判断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具体的指导并真正有所收获。比如:你这个方法非常新颖简洁,我完全听明白了,可是很多同学还是没听懂,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从第一步到第二步是根据 A 条件和 B原理,A 和 B 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你在描述时却省略了。生活中聊天也好,学术问题也罢,不是大家共同知道的重要前提和推理依据一定要重申一遍,这样你的语言才能更有逻辑。

最后,鼓励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学术问题”。

有时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特别好的问题,甚至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教师如果善于识别这些问题并具备抓住良好教育时机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术体验,建立学术兴趣。比如在学习“相对运动”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坐火车时看到旁边的树木在向后运动,而远山却在向前运动呢?学生提出此类问题时,教师要给予高度赞扬,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而不能直接给出答案,有时学生的讨论视角会让教师喜出望外。如果问题很有学术价值,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同学们讨论的结论整理成文字。

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敢想、敢说、敢做,能够自主发展的人。

2、从关注知识传授到关注能力培养

当前,一些高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学校以学生积累的知识多少为标准,主要形式是高考等高利害考试;社会和工作岗位则以创造力为标准,主要表现为创造的价值。

迫于家长和社会“期望”,高中学校不得不把高考成绩当作教育目标,这种不恰当的目标定位会产生如下的逻辑怪圈:

——用“考个好大学”作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探索职业兴趣爱好的指导,这种毫无切身感受的虚无缥缈的高考目标很难产生快乐、健康、持久的学习动机,这个目标往往更是家长和教师的,学生更像是在为家长和教师学习。

——教师成为贩卖二手知识的人。教师把学生当作自己教学工作的产品,而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是学生的高考成绩。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方式是传授间接经验,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只能放弃为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提供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人是不会通过大量的陈述性知识积累突然形成素养和能力的。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定义问题、梳理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正确的方法和策略,才能逐渐形成稳定的素养和能力。没有实践,缺少个人的情感体验、意义建构、思维抽象、方法总结,怎么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长久的学习动机?

——既然“考个好大学”是终极目标,高考之后,谁还会浪费脑细胞去记住那些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二手知识。于是,教师在用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做着错误的事情,最终以学生的思辨力、创造力丧失为代价。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上,要能以学科整合的方式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学科内容离我们的生活、生产并不遥远,我们的所学并非只作为高考的敲门砖。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积极尝试。

首先,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 STEM 综合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基于项目(PBL)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项目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计算、采购、制作等)、方案改进、文案设计、成果展示等环节。比如在高一上学期学习了运动学之后,学生完成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装置研制及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研究”及“任意角度可调黑板吸附式斜面研制及斜面运动规律探究”两个项目,这样的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交流合作、运用科学语言、使用科学代表物和工具等能力。

其次,基于常规课堂中现代教育技术及“智慧课堂”教育环境的熟练使用,将核心素养与智慧课堂进行了深度融合。通过对每节课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深刻解读与设定,进行了“学习支架、工具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环节的智慧课堂实施设计。

旱地上学不了游泳,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就要将学生置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在这种教学目标和支持环境的联姻之下,学生除了能更有效地进行知识学习,也感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及生活的重要作用。

再次,尝试在常规教学中融入科技前沿知识,挖掘教材科技前沿知识、关注国际国内前沿信息、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学习、组织各种参观实践活动、开设科技前沿校本课程、在智慧课堂中使用新技术。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习兴趣和志向,增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育人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教师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的艺术展现。进入新时代,作为“为学生一生奠基,为民族未来负责”的教师,应该用爱心、耐心、信心的育人之光唤醒学生的创造力,相信他们一定会散发芬芳,一路明媚。

(沙原单位系吉林省教育学院,张晓顺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