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2,364
  • 关注人气:2,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9年5月19日《中国教师报》发文:“老中师”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2019-05-19 08:07:43)
标签:

文章发表

王营

老中师

培养模式

借鉴

分类: 报刊发文
2019年5月19日《中国教师报》发文:“老中师”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2019年5月19日《中国教师报》发文:“老中师”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局内人
“老中师”培养模式值得借鉴
王 营

 

    近年来,教育界有一种声音,怀念过去的“老中师”,特别是“老中师”的人才选拔和培养模式。“老中师”选拔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经过几年师范教育,他们成长为具有良好教育情怀、扎实教育教学功底的“全能型”教师,说是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中流砥柱毫不为过。

    “老中师”在选拔和培养模式上有哪些方面值得借鉴呢?

    一是掐尖录取。1983年我参加中考时,志愿填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中等师范(当时每县都办有一所师范学校),第二类是普通中专,第三类是普通高中。师范和普通中专不能兼报,而且师范要先录取,没有被师范和普通中专录取的,如果成绩已达到当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普通高中要无条件接收。报考中师和普通中专还要进行预选,每个乡镇只有几个预选名额,预选通过后才能正式参加师范和中专考试,竞争非常激烈。

    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首选是师范或普通中专,因为上学不用家里花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与所有成绩好的同学一样,我也选择报考了“中师”,却以1分之差名落孙山。

    当时师范采取的是掐尖录取方式,只有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才有资格上师范。这一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师范生的质量。事实也证明,这些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论在学科教学还是教育管理上,都表现出较高的悟性,进步非常快,大多都在三五年内成为当地骨干教师。

    二是“全科”培养。我曾经工作过的学校有许多中师毕业的同事,他们虽然学历不高,却号称“万金油”,什么学科的教学都能拿得起、放得下。有些担任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学的教师,现已成为当地有名的学科带头人或教学专家;即使担任体育、音乐、书法等小学科教学的教师也成就斐然,与科班出身的教师相比毫不逊色。

    他们之所以取得如此成绩,与其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有关,更与当时师范学校的培养模式有关。当时的师范学校不分系、不分科,除了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理论之外,各类课程都要学。同时,他们的课外活动也相当丰富,学生可以根椐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文学社团、体育社团、音乐社团,等等。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除了能教好文化课知识外,吹拉弹唱几乎样样精通,让专科毕业的教师望尘莫及。

    现在的师范教育都升级到专科或本科层次,自然也就不存在“全科”的概念。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对某一专业学得专、学得精、学得深,但对中小学教学而言,往往是学过的用不上,有用的没有学。而当年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则不然,他们视野开阔、多才多艺,更容易赢得中小学生的喜欢。而且他们参加工作后,都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参加了自学考试,拓宽了进步空间。“全科式”师范学校培养模式不可能再复制,但如何使师范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一专多能,却要引起各地师范院校的重视。

    三是待遇优厚。当时,中师之所以让许多优秀初中毕业生趋之若鹜,与其优厚的待遇有关,这是当时师范学校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中师毕业后不用参加招聘,可以直接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当时教师工资并不高,但月月发放,从不拖欠,虽没有其他福利待遇,但也足以让人备感荣耀。

    如今,师范院校对优秀高中毕业生失去了吸引力,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师教育机制,将优秀师范毕业生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研究的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