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宁阳王营
宁阳王营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92,364
  • 关注人气:2,78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玩”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2019-04-23 11:54:29)
标签:

杂谈

玩出来

传统文化

分类: 传统文化
“玩”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玩”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玩”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韩桂清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我们班围绕“重拾经典,继承传统;学习规范,促进成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基于《北京市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2016年修订)》(简称《新规范》),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中学生行为规范相参互融、古今对照。

    先贤典范 正向引领

    中国古典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感人至深的事例不胜枚举。有孔子的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有曾子杀猪、韩信一诺千金的诚信为人;也有祖逖闻鸡起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坚定毅力;还有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闵子骞芦衣顺母的孝道美德。在教育学生时,撷取先贤典范正向引领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比如班会课上,引导立志惜时,我用粉笔书写唐宋诗歌到小黑板上,如朱熹《偶成》中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其实,类似的做法在我们班平时也能看到。比如以毛笔书写李鸿章联语“日有所思经史如昭,久于其道金石为开”、鲁迅自勉联“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等悬挂于教室内,提醒大家珍惜朝夕,谨为用功。文化熏陶随处可见,潜移默化滋养心灵。

    古为今用 自省言行

    在山东万家村,有一座著名的投豆亭。相传明清官宦世家毕木建投豆亭时,内置一桌,上置二瓶,旁有二盂,内各盛黄豆、黑豆。孩子每做一件善事,向瓶中投一黄豆;心中有一恶念,则向另一瓶中投一黑豆,以此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起初黑豆多、黄豆少,后来黄豆多、黑豆少,每月一检点,每年一总结,没有黑豆则表明品德修养已达到极高境界。

    古人讲究“一日三省”,万家村的投豆亭无疑是对古人自省之道的一种遵循。学古用今,我们班也制作了班级“投豆亭”。“黄豆”和“黑豆”分别是班级的《思贤集》《自省集》,凡是好人好事就记到《思贤集》上,违规小过就填写到《自省集》上。回家也有“投豆亭”,每个学生每天回家对照《新规范》进行自省。每周做一次汇总,每月进行一次班级表彰。我们会对获得“黄豆”前五名的学生进行奖励,希望他们以此警醒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如今,《思贤集》上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自省集》上的小过反思越来越少,班级凝聚力日渐增强。

    行《论语》筹令 巩固“行规”

    《论语》内涵丰富,从孝道、从政、治学、交友等方面,无不给后人以深刻启发。我虽然是物理专业毕业,但深爱传统文化。我发现,《论语》中许多名言警句正是我们要践行的行为规范和守则。

    班会课上,我与学生学古用今,行《论语》筹令,借筹令来学习《论语》篇章。凡抽到筹令者要解析本句话,并结合《新规范》谈谈自己对该条令文的认识与体会,如说不出来就背一首歌咏春天的唐诗。直至学生将此条筹令解析明白,才能再抽下一条筹令。学生通过击鼓传花决定抽签的人,场面有趣,交流踊跃。他们彼此切磋琢磨,对古雅意蕴的内容和贴合实际的形式深感认同,娱乐之中增长了见识。

    活动中,我们曾对《论语》中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进行交流。慢慢地,学生知道了侍奉父母除了给父母好吃的、好用的,最难的就是孝敬父母时的和颜悦色。就这样,在愉悦的活动中引领学生如何孝敬父母。

    通过日积月累,我们将诸多有益于班级管理和为人处世的论语内容通过令文发布出来,在践行经典中不断正身润心、博文约礼,深刻体会古圣先贤的为人处世原则,进而深入指导孩子每天的学习与生活。

    投壶射礼 反躬自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后演变为投壶射礼。这种古礼和娱乐本身可以修身养性,并有健身的作用。学生对此感到十分好奇,着汉服亦步亦趋学习士大夫的拱手之礼,仿佛穿越到了千年以前,纷纷争着在班级两两演示投壶全程之礼。

    某学生投箭不中时全班大声念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投中时读出“行有所得,戒骄戒躁”。在投壶射礼活动中,学生感悟到古人的谦恭揖让之风,体会正己修身之礼。道理懂了,学生一遇到问题也都能及时承认错误,然后反省改过,教育的目的就此达到。

    学生随我一同学习经典、践行经典,在春雨润物、悄然无声的过程中,生命状态都得到了提升,日日三省,时时体察,共创班级的和谐友善氛围。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怀柔区第二中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