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nengdouma
nengdouma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19,313
  • 关注人气:14,37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才真能训练出来吗?

(2010-11-30 20:31:35)
标签:

天才

薛涌

自动启

深练

价值观

幸福观

教育

分类: 豆妈推荐

2010-11-30 晴冷

 

    今天继续说说薛涌的《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一书。这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篇是天才论,他收集了大量天才论的证据(数据、实验等),尤其是黑人运动员在田径上的出色表现,让人不得不信服天才确实是天生的;第二篇则是培养论,这里又汇聚了最具说服力的培养论证据,让读者又不由得相信天才是培养出来的。最有说服力的一个例子就是莫扎特。按说莫扎特应该是天才论的有力证据,然而进一步的追踪研究发现,莫扎特早年的创作手稿布满了修改痕迹,说明他的创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一蹴而就;另外,他12岁时的作品基本上还是对大师作品的拼凑,也远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奇。同时人们还发现,莫扎特的父亲可谓当时最好的音乐老师,从莫扎特三岁起就辞职专门在家全天候地指导莫扎特,这种教育条件也是很少有人可以享受的。

天才论的一个基础参数是智商,145以上就是千里挑一,可这样的人在当今中国足有上百万,也没见都成天才。培养论则认为一万小时的训练是天才的最低门槛,缺了这一条,智商再高也枉然。可是,在某个领域的训练时间超过一万小时的人数不胜数(包括高智商者),为什么他们没能都成天才?

 

     书中又提出了“深练”理论。他把一般人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认知期、融会贯通期和自动期。自动期是指熟练到一定程度后,即便不用心都不会错,比如开车熟练后,踩油门、离合等动作似乎都是不用大脑的。自动期表现出来的就是精湛的技艺。一般人在到达自动期后就不在进步,而天才会在此基础上打破常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进入第四个阶段——“深练”期。日复一日的深练,又会带领他们进入更高的层次上的自动期。天才与常人的区别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那么,这个神秘的“深练”究竟是何面目?先看一个实验。

     在下面的表格中给出两栏词汇,你花几秒钟速读一遍,尽可能在每组词汇上花同样的时间。

 

A

B

叶子/树木

皮鞋/  

甜/酸

音乐/  

演员/电影

软件/     

高中/大学

铅笔/ 

沙发/椅子

葡萄酒/ 

水果/蔬菜

啤酒/ 

大海/港口

铁路/  车站

强壮/弱小

杰出/ 

老师/学生

家长/ 

城市/住宅

国家/ 

 

现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两列各记住了几个?

 

 

    你记住的B栏的内容一定比A栏多,对吗?有研究显示,一般人对B栏的记忆会比A栏多3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作为成年人,阅读早已进入我们“自动化”期,也就是说不过脑子也能读。读了大半页突然意识到不知自己在读什么,这种经验恐怕人人都有吧?阅读A列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基本处于懒惰的“自动化”状态,然而B栏中的空格为大脑设置了障碍,我们不得不开动脑筋去猜测空格中的字是什么,这时我们就超越“自动化”期而进入了“深练期”。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和训练就像读B栏,而普通人到一定阶段后就处于读A栏的状态,天才的学习效率是常人的300%,日久天长,他们就成了天才。

 

    什么是深练,深练就是在学习中不断人为地设置障碍,再调动各种资源去攻克它。深练就是故意和自己过不去,所以它必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尽管其结果是超越自我的愉悦。

 

    说来人人都希望自己是天才。其实,绝大多数人希望成为的是那种不必付出什么痛苦和努力就能具备不可思议能力的天赋之人。假如有一种方法,能让你在某个领域具备超凡的本领(即便不是天才也相当于半个天才),你愿意为此付出至少一万小时的“深练”吗?你愿意牺牲本已驾轻就熟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自动期)吗? 你愿意大幅度减少带给你愉悦的休闲娱乐时间吗?你愿意削减和亲朋好友共享温情的美妙时光吗?……

 

     面对这些问题,相信我们很难难毫不犹豫地说“Yes”!

     所以,常人之所以不是天才,并不一定是智商不够高,并不一定是训练方法不正确。能否成为天才,也许更是一个价值观和幸福观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