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随笔/感悟感悟随笔 |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游记
很早就听朋友介绍说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是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今年夏天,放下手头繁琐的工作,相约几个好友一起来到早已心驰神往的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
沿洛韩公路南行6公里,我们便来到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所在地——凤栖镇谷咀村。顺地质大道进入村西,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象:900多平方米的地质广场上,许多来自外地和本地的游客竞相拍照留念;一座用水泥浇筑、嵌有国家地质公园标徽图案的假山无声地告诉游人这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南北两侧颇具汉唐雄风的高大门楼,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绕过假山,拾阶而上,步入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服务区。院内大树如盖、绿草如茵,月季、芍药等各类北方花草争奇斗妍;3孔凸现陕北南部民居特色的窑洞式博物馆打开了游人了解地质知识、探寻黄土成因、研究第四纪地质的大门。
地质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告诉我们: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主要包括管理服务区和地质遗迹保护区两大部分。目前世界上把黄土、极地冰芯、深海沉积物作为研究古气候环境变化的三大支柱。其中,黄土以洛川黑木沟的黄土剖面最为典型。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刘东生、王永琰等许多地质科学工作者相继来到洛川开展第四纪地质调查,通过运用各种测试勘查研究手段,建立了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以说地质科学家发现了洛川黄土所蕴含的地质信息,洛川黄土也成就了科学家找到打开第四纪地质大门的钥匙。
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等人研究指出:“洛川黄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为完整的大陆地质记录之一,它记录了距今约240万年以来所发生的地质事件,有助于重建中国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纪地质事件的历史,并有可能以此认识现代地质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地质公园管理处出来,我们徒步来到了附近三面环沟的观景台。站在那里,你会被湛蓝如洗的天空、浩瀚雄浑的高原所感染;会被远处龙脊一样的坡头剖面、近处塬、峁、梁、沟谷披上的新绿所震撼和陶醉。闭上眼睛,张开双臂,让高原的阳光静静地洒在脸上,清凉的微风拂过心田,你的感觉是那样的美妙,那样的惬意: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在脚底变为现实;久居喧嚣尘世浮躁的心变得愈加平静;思想的精灵更是像插上了翅膀一样与沟谷中野鸟啾啾、溪水潺潺、许多不知道名字盛开的野花一起弹奏出最和谐、最奇特的自然之歌。
在沟底,初夏的北方沟谷景观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柳枝掩映的甘罗湖荡起层层涟漪,似在泛起历史的记忆,讲述拜为秦国上卿的小甘罗挖井取水、为民造福的动人故事;日夜流淌不息的河水、弯弯的小桥、正在建设中的北方植物园,再现了只有水乡南国才有的朦胧意境;暗红色的黄土古土壤地质遗迹及黄土桥、黄土柱、黄土洞等喀斯特微地貌形态,更是见证了240万年的风雨沧桑、岁月更迭。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我们不由得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无穷的雕琢魅力所折服、所感叹;不由得为保护这些地质遗迹,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所敬佩、所感动。
站在黄土地质遗迹剖面前,突然,我的心头莫名涌上一种愧疚,一缕歉意,游玩的兴致在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而我则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低着头静静地等候着母亲的责问,祈求母亲的宽容和原谅。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如果不是这次游览,对于黄土地苦难的经历和变迁知道的不会有这么多;对母亲的负重、艰辛了解的不会有那么深刻。祖辈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呦,除了日出而作、日落日息,你们是否也有机会去审视养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这位英雄的母亲。都说是炎黄缔造了中华文明,而承载这块文明的土地却从未被人提及、想起,相反有的只是杀戮、血腥,有的只是掠夺、破坏。黄土地——这位用甘甜乳汁哺育孩子成长的母亲,如今已是垂垂老矣,往昔容光焕发的面庞已慢慢消瘦下去,佝偻的身子已无力再承担太多的苦难。
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同藏族群众顶礼膜拜的玉龙山一样,我们的精神家园、精神寄托又在哪里?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厚重的黄土地、镌刻岁月印痕的黄土剖面,就是我们的根,就是我们的魂。这种根,这种魂,历经岁月而弥香,历经沧桑而久远,历经时空而牢固,历经更迭而永恒。
拂去历史的封尘,追忆遥远的影子;感悟今天的巨变,激发生活的热情。让我们用那份感恩的心、那双创造的手,共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共同与古老而又年轻的黄土地共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