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老师,您走好……
黄新德
对孙道临这三个字如雷灌耳,毫不夸张的说:我从小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这一连串至今难忘的影片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人!
从影片上认识,到几十年后见到他,而且还同住一屋六七天,有一个短暂交往,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人生真的很有缘分呢!

那是一九九一年夏天,中国电影界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赈灾大义演。我们这些从京外被邀请的演员们住在一个宾馆里,马兰好像是与李炳淑老师同住(记不清了)。我和孙道临老师一屋,近一个星期的同吃同住同行同台的近距离接触,我们交谈了很多,从电影到戏曲,从社会到生活……,他的渊博知识、绅士风度以及生活中的平易近人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1921年生于北京,虽然从未正式进过哪家专业艺术殿堂,但他却是功成名就的艺术家,而且操一口流利的英语,写一手好书法,善钢琴,会唱歌。他是多才多艺的典范。有名的“江南才子”,银幕、舞台上他扮演角色出现的弹琴、唱歌、舞剑,从不搞替身,均是自家产品。他喜欢穿白西装,晚上爱吃冰西瓜,当然,平常他是否如此我不知,但那几天他天天这样。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出一种书卷气和尊贵气,令人肃然起敬。
孙老师的床头平日总放着一叠厚厚的剧本文稿,有空时他就伏案工作,记得那好象是电影《雷雨》的剧本。他担任导演。
每晚临睡前是我们谈话的最佳时段。由于他夫人是著名越剧大家王文娟老师,所以有关戏曲的话题经常出现。
黄新德、王文娟、马兰
从聊天中得知,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明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更是其越剧事业的里程碑。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说起来两位明星初擦的火花,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面呈喜色地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为了艺术追求迟迟未婚的大龄男女,终于幸福地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
婚后,一对艺术伉俪相亲相爱,比翼齐飞。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相濡以沫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庆幸地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
他曾为“哈姆雷特”的配音早已成了经典,如今,我们关上灯,在窗外隐射来的暗光夜色中听着孙老师那迷人的声音娓娓道来,真是莫大的享受!
我曾问过如何看待刘晓庆的张扬,孙老师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三十年代的上海滩上,有些过时明星怕被社会忘记,经常故意弄出一点小新闻,今天被打明天离婚……,这也是一种保温吧。
那几天中,发生了一个小插曲,由于港台影视界来了一大帮明星参加义演,组委会设宴款待,陈道明、巩琍、马兰和我四人被邀同车前往。果然梅艳芳、谭咏麟、曾志伟、小虎队……等一大群港台明星都在,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我们四人受到了冷落,无人安排,良久才在门边的空桌落座。我们四人对这种“内外悬殊”的做法甚为不满。正在此时,一位女服务员让那边的谭咏麟签名,谭用英文草草签罢,谁知服务员又请让他用中文签,谭不屑一顾地拒签并说:我从来只用英文不用中文!
此言一出,我们全都面面相觑,由愕然转而恼火。陈道明气得脸色铁青,大声地说:“你还是不是中国人!”我们也蹭地站起,纷纷离位向外走去。主办方一再挽留却无法挡住我们的步伐。巩俐面露难色,嗫嚅着说这样不好吧?陈道明的话却很厉害——你有求于他你就留下,我们走!
于是我们三人打道回府了,留下巩俐在饭店门口站着……回来后我告诉孙道临老师,他非常赞赏陈道明,说他做得对,是条硬汉子!那晚我没吃成大宴,肚子里空空无食只有窝囊气!就吃孙老师的冰西瓜,李炳淑老师也送来了饼干。
由于当时洪灾紧急,来京匆忙,忘了带上照相机,竟未与孙老师留下合影,真是遗憾之极!过了几个月,我们去上海演《红楼梦》,让人送票请孙老师来亲临指导。
晚上,王文娟老师来看戏了,并带来一张孙老师的亲笔纸条,上写:“马兰新徳:因正在棚里拍摄雷雨,实在走不开,请王文娟同志代看。致歉。孙道临。”
2007年10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