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真正的“孤篇压全唐”:那个误闯盛宴的青年,竟一作封神,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2025-10-16 20:21:03)
标签:

转载

[转载]真正的“孤篇压全唐”:那个误闯盛宴的青年,竟一作封神,千年来无人能出其右

          若要论起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篇章,总绕不开唐朝。
        那个万国来贺,百花齐放的时代,孕育了一众诗仙,诗鬼诗魔,他们以笔为矛,
  以纸为盾,缠斗得难舍难分。
        在如此人才辈出的年代,有这么一篇作品,既不是诗,也不是词,却真正做到字
  字珠玑,句句入心。
        以至于人们提起"孤篇压全唐"。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正主"《春江花月夜》,而是
  千年前那个午后,盘踞在落霞之间的孤鹜。

        那便是诗杰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

        豫章故都,洪都新府。量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惶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宇文新州之懿范,襜惟暂位。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迵,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揺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慕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其实,这两篇佳作,一篇为诗,一篇为文,并不一定要分个高下,但那个永远
  留在了滕王阁上的传奇,在浩渺的文学长河中的确大放异彩,独占鳌头。

        那是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重阳节,一个初秋的午后。
        明晃晃的太阳已不逐渐西沉的势头,刚刚重修竣工的滕王阁中传出阵阵笑语欢
  声,惊起江面上正在梳翎的鸥鹭。
        远远看去只见那楼阁飞檐反宇,雨帘风栋,而阁中曲流觞,各色权贵列坐其中。
  那端坐在主位的,便是都督阎公,一旁时不时与他接耳相交的,是他的乘龙快婿吴
  子章。

        酒过三巡之后,阎公便示意众人止住喧闹,开口说道:“今日宴请诸位,一是
  为了庆滕王阁重修落成之喜,二是想请各位才子为此阁作序一篇,以彰其名。”
        话音未落,席间便有人私语道:“以彰其名,就不知彰的究竟是谁的名咯!”
        原来众人都已知晓这阎公的私心,之所以提这么一茬,就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女婿
  一战成名,找个由头罢了。
        只怕那文章已早早备好,只欠东风。
        于是席间无人敢应,纷纷推辞,不那溜须拍马之人,更是起哄道:“听闻阎公新
  婿文采斐然,绮思过人,不如先给我们打个样如何?”
        吴子章见时机已到,正欲将自己备好的文章誊写下来,迎接赞誉。却只听得席间
  有一尚显稚嫩的声音传来:“我来。”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纷纷回头去看。
        那是一个约莫二十出头的青年,一身布衣,有些单薄,神色并不倨傲,却带着些
  初生牛犊的无畏。
        好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
        阎公听闻,脸色变了又变,终是扯出一抹尴尬的笑容,语气冷淡地说:“既如
  此,上笔墨!”
        说完,便无视自己女婿求助的眼神,以更衣为借口拂袖而去。
        而那青年神色如常,还真接过纸笔写了起来。
        阎公坐在内间,余怒未消,却也对那青年生出几分好奇,便命手下人前去探查,
  看看他究竟能写出个什么名堂来。
        只听那小厮来报: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听罢轻蔑一笑:老生常谈,不过如此,没有实力敢来砸场子,怕是下不来
  台咯。
        紧接着那小厮又来: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嘘;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忱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阎公闻此,未曾发话,心中已隐隐有些打鼓。
        短短数句,就将滕王阁优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政治地位描写得淋漓尽致,文笔
  优美,内容翔实。
        此时宾客之间,已隐隐有叫好声传出。
        阎公咬紧牙关,从齿间蹦出两个字:“再探!”
        写完滕王阁地势之优,那青年笔锋一转,将视线落在席间众人身上。

        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到“童子何知,
 躬逢胜饯 ”,更是狠狠地奉承了一把在座的宾客。
        先是赞阎公美名在外,宇文州牧德行出众,孟学士为文坛翘楚,王将军英姿逼
  人......
        紧接着交代了自己的身份:我乃是路过此地,到交趾(今越南)去看望父亲,年
  幼无知,能参加这样的盛会,真是三生有幸。
        将他人抬高,放低姿态,却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听到这里,阎公不知不觉气已消了一半,那后生虽做了喧宾夺主之举,但字里
 间却很是谦虚。
        青年写到此处,略一思索,眼神穿过簇拥着他的众人,直落在微波万顷的江面
  之上。

        "夕阳烧红了碧水,映出一片触目惊心的殷红,远处苍山不语,一片青翠暮色,
  江边房屋鳞次栉比,百姓安居,渔舟晚唱,雁过留声。"
        目光还未收回,笔已先行: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云消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以落霞、孤鹜长天秋水,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暮色图,词句浑然天成,犹如
  神来之笔。
        听到此处,阎公拍案而起,快步往外走去。
        他已经预感到,这篇文章定会成为传世之作,而这个青年的前程,难以估量。
        那小厮还紧紧跟着他,在耳边继续念到: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阎公心中暗暗惊叹:“当真是不世之才!”
        众人看得入神,连阎公已到了身边,都浑然不觉。
        阎公也丝毫不介意,跻身看去,只见那青年已经写到: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关山重重难越,众生芸芸,又有谁真正同情不得志的人?犹如浮萍与江水短暂相
  逢,我们都不过是他乡之客罢了。
        以乐景以衬哀情,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心志,此时众人心中,竟连半点嫉妒之情
  也无。
        如果一个人比你优秀一点,你可能会嫉妒他,但如果他比你优秀太多,则只剩下
  了仰望。
        他们都静静等着,一篇传世奇作的诞生,能够亲眼见证历史,该是何等荣幸!
        青年轻叹一口气,又接着落笔: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接连用典,以冯唐李广自喻,流露出不得重用的哀思。
        阎公侧眼看去,这青年眉目之间哀而不伤,满是坚毅,不觉动了想要提携他的
  心思。
        正想着,又是一片叫好声响起,只见那未干的字迹乃是: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坚青云之志。”
        好一个“穷且益坚”,好一个“不坠青云之志”!
        此时阎公再也按捺不住,开囗问道:“敢问公孑名姓,在何处高就?”
        那青年未开口,只接着写道: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
  长风。”
        我不过是个命比纸轻的书生,有心报国,却无叩问之门,想投笔从戎,却遭命
  运戏弄,至今未果。
        想起自己此前种种遭遇,青年心中百感交集再无可言,便收束全篇: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
  倾陆海云尓。”
        翻译过来便是一句话: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今日相逢,不胜荣幸,我已将自己
 文章作成,剩下的就请诸位上场表演吧
        笔锋落下,万籁寂静,只见微风拂过宣纸,摩挲着那铿锵有力的字迹,流连不
  肯离去。
      “好!”
        众人回过神来,满堂喝彩声不绝于耳,平日里出口成章的才子们,竟是连一句
  夸奖之言都想不出来,什么样的赞誉,才能配得上此文此人?

        那吴子章回想起自己作好的文章,跟这篇文章相比,可谓云泥之别,只是心中
  终是不甘,便开口说道:
      “文是好文,只不过与在下背过的一篇先贤之作,很是雷同。”
        言下之意再明显不过:你是抄的。
        不等那青年反驳,吴子章便将文章一字不差,缓缓吟出,这新鲜出炉的文章,
  洋洋洒洒近千字,总不能是现背的吧?
        偏偏他吴子章,便有这过目不忘的能力。
        众人听罢都有些愕然,一时竟分不清这二人谁真谁假。
        只见那青年微微一笑:
      “敢问那先贤之作,末尾可有序诗一首?”
        吴子章没想到他还留了一手,哑然半晌,只得硬着头皮道:“不曾有诗。”
        青年不疾不徐,在刚刚完成的大作上添诗一首: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一诗写罢,青年留下颜面扫地的吴子章,惊愕不已的众人,迅速离去。
        可谓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而那篇奇作,果真连随他这个人一起,流芳后世,名垂千古。
        就连当时高宗读后,都连连称赞:“此乃千古奇作,真乃天才。”
        可令人惋惜的是,红颜薄命,天妒英才,仅仅一年之后,他便在渡海途中溺水
  而亡,年仅二十七岁。
        他带着光芒而来,却随着流水而去
        那颗刚刚绽放便陨落的灿烂星子,让后世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子—王勃。

        时至今日,斗转星移,当初那群在滕王阁宴饮挥毫,高谈阔论的才子贵胄,早
  已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但无论时光如何荏苒,只要有后人再登阁上,望落霞满天,孤鹜飞掠,耳边
  会响起那句响彻千年的绝唱: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想,这便是文学的魅力,汉字的光辉。
        是经过岁月锤炼洗涤,却愈发闪亮的精神瑰宝,是直击人心的灵魂绝唱。
        而那个误入凡间的天才,也一定随着清风孤鹜而去,徜徉在天地间,续写着属
  于他的故事。

                                                                         文图摘抄 儒风大家 致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