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善有善报。”现在的人却说:“不是你推倒的,为什么你去扶。”不知从哪一天开始,人心开始冷漠,善意开始褪去。越来越多的人,本着保护自己的初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其实,从长远来看,做个好人,永远不会吃亏。
01.做人,拒绝善良,就是作恶。
“高自发”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个作家。其笔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古时候,一个士人远行,半路上住进了旅馆。没事的时候,士人在旅馆门口坐着,看来来往往的人和马车。马路对面是一家染坊,晾晒很多布匹。忽然,一群鬼鬼祟祟的人,出现了,他们耳语,明显是打染坊的主意。这群人也发现了士人,担心士人会管闲事,甚至报衙门。其中一人走过来,对士人说:“你别声张啊。”士人说:“我才懒得管闲事。”过了几个小时,这一群人来来去去,都没有进入染坊,士人一直盯着,就看他们用什么“手段”。傍晚,这一群人离开了,士人回到房间——天啦,自己的行李被盗了。很明显,这群人用了一个“障眼法”,声东击西。
深度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一个道理——你懒得管他人的闲事,好事都懒得做,那么你的行为,就带上了恶意。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好事都懒得做,这是违背人性的,会让你左右为难,自己对内心进行敲打。惶惶不安的日子,接踵而至。
02.做人,坚持善良,吃亏是福。
《半山文集》中写道:“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坏人,多数时候只是在负面情绪下,展现出来的举止言行而已。”很多人不愿意行善,其实是内心对这个世界,对他人,有偏见,并不是这个世界真的很坏。长期的偏见,会消耗自己的精神和心灵世界。只有随时行善,才能释然。也许行善之后,没有好处,甚至会惹麻烦,但是从长计议,一定会带来幸福。
其一,对父母好,是家风。“百善孝为先”,你把父母管好了,子孙都会学会,也会把自己的形象树立起来。当你也很老了,子孙也善待你。这家风一代传一代,从来没有间断。
其二,对孩子好,是家教。既然生了孩子,就要对其负责。好的教育,让孩子有学历,也有一技之长,日子不发愁。教育,一方面是给孩子读书,一方面是父母言传身教,比方说夫妻恩爱等。谁都不要等孩子变坏之后,才想起自己错过了什么。做好父母,是一辈子的事情,一天都不要耽搁。
其三,对他人好,是修行。有一个禅师,傍晚出去散步。回来的时候,他看到盗贼在家里。他没有惊扰,而是等盗贼搜罗一番,自己出来。禅师的房间很穷酸,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盗贼空空两手,很丧气。禅师毫不犹豫,脱下自己的衣服,给盗贼,说:“外面天凉,衣服带上。”盗贼非常惊讶,拿着衣服就跑。第二天一大早,禅师发现门口有一件衣服,折叠得整整齐齐。过了几天,禅师外出讲课,发现盗贼就听课......感动万分。
修行,不是把自己练成佛,而是渡人渡己——把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改造成一个大公无私的人;把一颗冷漠的心,改造成一颗温暖的心;把一段恶劣的关系,改造成彼此感动的关系。
其四,对社会好,是赚钱。活一辈子,总要几两碎银。赚钱的方法很多,但是都离不开“价值”两个字。也就是说,你的行为,对社会有价值,因此你得到了报酬。比方说,你把城里的货物,运送到乡下去卖,也就给乡下人带来了便利;你把青菜送到城里,就是给城里人带来便利。但凡你的劳动对社会有价值,酬劳总是有的。你鬼鬼祟祟地赚钱,窃取了他人的价值,就要被惩罚。请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你的好,必定是“得道多助”。
03.很多人在怀疑自己,怀疑社会:我扶了老人,可能被讹诈;我帮了兄弟姐妹,他们不感恩;我独自赡养老人,老人还没有好脸色;我的同事,给他早餐
,还嫌弃......确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情,令人怀疑“好心的用处”。从而,我们都不愿意做好人了。
纵观千年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好人从来没有吃亏,不回报在自己身上,就在子孙身上。做人,最难的是不是怕误解,而是被误解之后,还做好人。做人,最难的不是做一件好事,而是一辈子做好事,从不做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