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与目的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是继发于心肌缺血、心功能减退的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严重影响冠心病预后。IMR机制复杂,其中瓣环的扩张和变形被认为是产生IMR的重要机制之一,也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IMR的干预目标。本研究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定量分析IMR患者二尖瓣环空间立体结构,筛选影响IMR的三维瓣环指标。
2 方法
选取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的患者45人为病例组,根据IMR程度进一步将其分为:无明显IMR组(轻度及轻度以下MR,n=21,男17例,平均年龄64.6±12.5岁)及IMR组(中、重度MR,n=24,男16例,平均年龄66.8±10.9岁)。另选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无明显异常者26人作为对照组(男17例,平均年龄66.8±8.7岁)。剔除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患者:1月内急性MI史;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二尖瓣病变;透声条件差;房颤、频发早搏等严重心律失常;不能配合检查。使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X3-1探头)在全容积模式下采集三维影像资料,使用TomTec 4D
MV-Assessment软件对瓣环空间结构进行下线分析,分别得到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二尖瓣环的各类参数,包括:瓣环三维前后径(
AP)、三维交界径(CC)、三维前外后内径( ALPM)、前瓣环长度(
AAL)、后瓣环长度(PAL)、三维瓣环周长(AC)、瓣环球形指数(SI)、非平面角度(NPA)、瓣环面积(MAA)。计算各参数在心动周期内的变化值(舒张末期-收缩末期)。比较三组间的二尖瓣环参数的差异,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IMR的三维超声瓣环指标。
3 结果
IMR患者二尖瓣环明显扩大,表现为多数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瓣环径线、长度、面积均较正常组增大;瓣环空间成角明显增大,瓣环趋于平面化;在整个心动周期中,IMR组与对照组相比,交界径的收缩、前外后内径和后瓣环长度的收缩均明显减小,瓣环周长的变化及面积变化分数也明显小于对照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