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之行(1)·历史的丰碑-都江堰

标签:
佳能无敌兔四川夏季旅游摄影爱好图片欣赏心境休闲原创记录 |
分类: 旅游篇 |
拍摄时间:2011年8月15日
拍摄地点:都江堰景区
用佳能无敌兔机,佳能红圈24-70镜头拍摄
p1.<图为堰功道>
p2.1982年,都江堰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根据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第二款有关文化遗产定义的规定,由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且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因此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p3.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p4.飞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 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p5.xzll拍摄纪实.感谢美女李老师的精彩拍摄
p6.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p7.全景合图横着欣赏!
p8
p9.安澜索桥近拍
p10
p11
p12.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现在的桥为1974年重建,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
p13
p14
p15.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合图中的上图)
p16.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
p17.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p18.成都街景
p19.全景合图竖着欣赏!
小资料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修建背景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利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相关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四川之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