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2010-03-03 17:59:24)
标签:

老子

道德经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鸡狗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文化

分类: 禅茶一味解老子《道德经》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车舟,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

1:小国寡民:老子在此提出了“小国寡民”的治国方略,“小”和“寡”在本句中,都是使动用法,使其邦小,使其民寡。即削弱分封诸侯的领地范围,减少分封诸侯的辖民数量(辖民数量与兵力成正比)。

   详细论述,见本博前文《正解老子之“小国寡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e389a0100h3qh.html

2什伯人之器:指需要数十、上百人共同协力,才能使用的大型器械。春秋时,此类器械多为战争和建筑所用。“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是在继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治国方略之后,进一步描述“小国寡民”的程度,即使各分封的领地主,无法再合百人之力继续使用大型的器械。

3、使民重死而远徙:通行本为“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多了一个“不”字,马王堆甲乙本均没有“不”字,据而更正。本句是继而讲“小国寡民”的方法——“重死而远徙”。

   “重死”与前章“轻死”相对,即“畏惧死亡”。“使民重死”,即以死亡的恐惧来胁迫。

   “徙”,是迁徙之意。老子所处春秋时期,人们习惯同宗同族者聚集于一地。如要削减拆小封地,就要使原本聚居的宗族分开使其力量分散,否则只有削减拆小封地之名而无其实。

    盖古人未解老子之意,认为无“不”字,此句无法解释。故臆断而妄加“不”字。遂有“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之主流译文,笔者难以认同。

4虽有车舟,无所乘之:通行本为“车舟”为“舟舆”,依据马王堆甲乙本而更正。

    春秋时期,车战是最重要和威猛的战法,一辆战车由2~4匹马拉,车上甲士3~5人,车下护卫步卒25~72人,与之配套的后勤人员20~30人。一个诸侯国有多少战车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最重要的指标,且当时制造一辆战车的成本极其昂贵。故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的衡量标准。这里的“车舟”是指“战车”、“战船”。( 舟战,不是当时中原的主流战法。但老子是楚国人,所以舟战的概念比较重)

    “虽有车舟,无所乘之”与“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相并列,是描述采取“小国寡民”的治国方略后的效果——战车和甲兵都无所以用。

5、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结绳”是上古时代文字产生前的记事方法。“使民复结绳”是比喻,意为使人们回归于淳朴。“用之”,指用淳朴的思想,后文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本句的效果。

6、“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是在描绘“小国”要小到何种程度。小到这一国一切,另一国都可以看见。小到这一国的鸡狗之声,另一国都可以听见。即,将分封的领地,缩减到一望之内。人在平地上一眼望去的距离,按现代科学的计算,约为4公里。这与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削减封地后,所残留的封地范围是何等的相似啊!

7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多数人都将此句解为:不同国家的居民就算到老死,也不交往沟通,各自保持着封闭的生活。笔者不认同此类之说。笔者认为,“往来”是指人口的流动,本句是老子在描绘统治者实行“小国寡民”治国方略后的最终的效果。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人口流动频繁,一国之政令苛暴,则人口流失。一国之政令贤明则人口流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形容统治者治下各封地人民均能安居乐业,无需流动。

 

意译:

    统治者所应采取的治国方略是:削减各诸侯国封地,减少其治下之民。从而实现降低各诸国的综合国力,增强天子综合实力的作用。首先要把各诸侯国削减到无力使用大型器械的程度,再通过死亡的威胁使原本同宗同族的聚居之人进行迁徙,从而分散其力量。

    这样。各诸侯国虽有战车战船和甲兵,却不再具有继续发动战争的实力。进而,使治下之民回归于淳朴,使人们有美味的食物可吃,使人们有美丽的衣服可穿,使人们有安适的居所,使人们欢乐的生活。各诸侯国被削弱后,各自仅存一望之地,鸡犬可相闻,人们都安居乐业,不必因为躲避苛政、无法生活而流动迁徙。

 

    关于本章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需要在补充两点。

    一是,这句话的内容是老子对于人民生活的明确观念和标准。这与老子在其第三章中所主张的:统治者应行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其,代指统治自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反差。这恰恰与老子第六十七章中“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相呼应。

(笔者对于第六十七章的注解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e389a0100h2xx.html

(笔者对于第三章的注解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e389a0100gk8k.html

    二是,非“使民复结绳”——使民复归淳朴,也无法达到这个结果。美食之外,还有山珍。美服之外,还有华服。小屋之外,还有豪宅。得而愈求,求而不过则不乐。如此无止境的妄欲,永不得知足之乐。这与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所将的镇之以“朴”,也相一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