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时,我开始向往“强国梦”。
那时候的人们愿意喊的口号是“振兴中华”,愿意唱的歌还是“我们是八十年代新一辈”,真的,做中国人特自豪呢。
所以,那年汉城亚运会,我每天通过看电视、听广播,把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最新战绩”通过“黑板报”的形式以“号外”告诉全校师生,并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哈哈!那时候我就觉得中国纸媒落后了,没想到,20多年过去了,纸媒虽然很落漠,还是“晚报”)
我写过“亚运风云”,写过“汉城速递”,写过“中国亚运金牌榜”,还写过“我是中国人”。看亚运狼烟四起,看汉城中国雄风,心潮澎湃,群情激昂啊!
后来、汉城奥运会,巴塞罗那、亚特兰大、悉尼、雅典,一直到北京奥运会,我始终为中国骄傲,为拥有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女排、王军霞、刘翔充满了自豪感。
不可置否,压在心底,中国足球,一直是我心中的痛!
当然,痛乐同在,中国是体育强国了。我始终肤浅地这样认为。
当我看到新华社资深记者杨明的文章,我顿悟了,更深刻理会了奥运精神、五环精神,充分理解“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实质,尤其是这句:“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可我们是吗?
难道狂攫上百枚金牌就是奥运精神吗?有时候真有“克己复礼”的念想,“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完全错了吗?那些贫穷弱小的国家,派来仅有几人的运动员参赛就是“丢人现眼”吗?
我有些茫然。
看看我们庞大的体育代表团,当然他们是我们中华儿女的精英,他们代表中国力量,他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金牌来之不易。可,我又想到,我们亚运健儿所取得的金牌后面,又有多少“中国元素”呢?
这“元素”,我也有所茫然。
难道我们必须耗费巨资“圈养”换取吗?为什么就不能像有些国家派业余选手参赛呢?假如中国乒乓球队是业余的,就是夺不到金牌我也会为中国健儿鼓掌!假如我们的国奥是大学生、中学生选出的代表出征,就是输了,我也会为国奥健儿呐喊助威。可我们为什么全职业呢?就是为了让全亚洲的金牌加到一起也不如我们多么?
忽然看到,我国最穷的国家队,业余的保龄球队队员张玉红和杨穗玲,经过激烈争夺获得亚运会铜牌,创造出中国在亚运会保龄球项目历史上的最好成绩。
顿时感慨万分,这才叫亚运精神,保龄球队的姑娘们的第三名比金牌还要金贵!
其实,亚运会的许多项目真应该全民参与,除了保龄球、高尔夫球、围棋、中国象棋、龙舟等非奥运项目,像武术、田径、台球、羽毛球、棒球、沙滩排球等等,业余选手都可以参加,那多好啊!
虽然中国少了很多金牌,但中国得到尊重!虽然有悖于体育竞技,但展示了中国人的全民体育素质,又有什麽不可以的呢?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还想说一句,中国足球谁去都是输,为什么不叫校园里的孩子去体验大赛氛围呢?关键还可以普及提高吗?
前一篇:我看亚运另类中国元素
后一篇:中国亚运第199金至高无上
< 前一篇我看亚运另类中国元素
后一篇 >中国亚运第199金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