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卫国
卫国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5,606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冷评《黄石的孩子》的烂与好

(2008-03-30 23:04:21)
标签:

黄石的孩子

影评

娱乐

冷评《黄石的孩子》的烂与好

 

整个看下来,感觉前半部分是个烂片,后半部分是个好片。

 

影片叙事大致分四个部分:侯克见证南京大屠杀,在黄石照顾孩子,侯克带领孩子沿丝绸之路奔赴东丹,到达目的地侯克破伤风死去。

 

第一部分场景复杂,人物众多,而里面的细节处理几乎都是中国战争片惯用的处理方法,所以我怀疑这部分可能主要由中国导演拍摄,里面大量细节处理得假,模式化,比如两次“最后一分钟营救”,一次是侯克开车进入南京,车上藏着名中国人,日本人搜查,马上就要把那人搜出来了,突然侯克对日本军官的说服起作用了,那人逃过一劫。这种模式的不能再模式化的处理方式其实毫无必要,一,侯克的说服使得日本军官停止搜查好像没多大理由,二,这个躲在车厢里逃过一劫的人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为一闪而过的角色做戏反生枝蔓。另一次,侯克跪在地上,砍向他的日本军刀都举起来了,侯克必死无疑之际,突然周润发出现,打死了日本军官,救了侯克,所俗啊!一个根据历史事实拍摄的电影加入这样剧作处理,不伦不类。

 

第二部分侯克黄石照顾孩子,很多人物状态都不对。这部分还是相当有难度的,一群被战争摧残扭曲的孩子怎样去表现?可能里面怪异的石凯,上吊的小青确有此人,但拍出来感觉却怪怪的,原因何在?面对这样非常态的人物,非常态的行为,如果创作者没能真正把人物内心底处的东西挖出来,而又在外在动作层面拍出来,那么只能是怪怪的。

记得上课时张会军院长不停的强调,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好莱坞故事是虚假的,但拍出来观众感觉是真实的,因为里面的大量细节真实,中国大量的电影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拍出的,但里面大量的细节处理不真实,最后出来的人物、动作只能是怪怪的,得不到认同。

 

第三部分,侯克带领孩子沿丝绸之路迁往东丹。这部分其他人物少了,主要冲突是人物跟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冲突,大家跟沿途的日本兵的冲突,场景、环境都变得异常简单了,所以导演就有精力好好在少数的几个人物之间做戏,这部分侯克、丽和周润发之间的人物关系做得还是相当出戏,而且在细节方面感觉跟前面不是一个级别的,特别是石凯之死。石凯见到日本兵,偷偷拿起枪要干,周润发和侯克赶紧故意赶马把他撞倒,结果石凯被撞到了坑里,接下来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马车翻向坑里,压在了石凯身上,救出后没多久石凯就死了。这个细节即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没有落入模式化,所以真实,富有质感,而且这种质感正是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影片所需要的。

什么是模式化,一种处理早已成为一种套路,观众瞟一眼就知道下面改发生什么了,结果对于观众没有任何发现的快感,当然会感觉没意思。如果能够处理的既在情理之中又出意料之外,那么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就会有发现觉,感觉有价值。所以无论从最小的细节还是整个剧情发展,只有避免模式化才能立得住。

 

第四部分侯克因破伤风死去,拍得还是相当感人。其中侯克身上裹着写满孩子们名字的裹尸布下葬,成功的把情感造型化出来,又不失真实,观众可以接受,相比之下,死人之后往天上放白风筝真实性差点,多了些刻意。

影片最后出现孩子们的真人原形谈侯克,感觉挺好,富于质感。一般一部片子有一种统一的质感基调,对于本片前半部和后半部有些不统一,我感觉是前半部分有问题,脱离了整个影片应有的真实质感,无论从剧作处理还是场景美工、表演细节都脱离了本片要求的真实基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