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杜琪峰电影中的几处光线运用

(2007-07-08 12:10:25)

     自从1997年成立银河映像以来,10年间杜琪峰已经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警匪片、黑帮片领域开创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天地,继而成为目前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在形成其个人风格的诸要素中,除了别出心裁的故事、大气稳重的摄影、诡异多变的音乐,光线的独特处理也带有强烈的杜氏标签,本文想结合他的几部片子浅谈一下他电影中光的几处具体运用。

    他的摄影指导一直是郑兆强(HKSC)[1],在杜琪峰的意念、郑兆强的指导和灯光师的具体布光之下,出来的光效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在某些电影片段中甚至有一种勾人心魄的魔力。

   《PTU》是他2003的作品,因为故事发生在一个晚上,全片几乎全部是夜景,而且几乎全部是街景,高高的街灯斜射下来的光线令整个街道一边暗一边亮,再加上街上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广告牌发出的五颜六色的光,使光的对比特别强烈,从而营造了一种气氛。其中光的运用最为经典的是任达华和四个下属去一个烂楼的五层找马尾的四个手下那场戏。

     开始是五人在街上缓慢的走进那个楼,由于地处偏僻,没有街灯,只有他们的右侧路旁有一个破房子里发出昏黄的光,街的左侧也只有一处白光,他们走过时,导演依次给了几人的脸部特写,他们的脸上时而全暗,时而左边侧脸有比较柔和的昏黄色的光,右边暗,时而脸右侧是强烈的白光脸左侧暗,给他们的全景时,他们身上也是忽明忽暗,或半明半暗,导演的这种处理不仅好看,营造了一种气氛,而且显现了他们的心理,显现了他们内心的忧虑、不安和对未来结果心理上的不确定。

     然后全片别出心裁、最为华彩的一章开始上演。起初任达华一人独自进楼,四名下属分前后左右很有层次站在马路对面,而且身上的光依旧有明有暗,对比之下,煞是好看。楼梯内没有光源,只有楼外透过来一些很微弱的白光和任达华自己时明时暗的小手电的一点星光,任达华在上楼过程中全身笼罩在黑暗之中,只能见其身体轮廓,偶尔能看清其全身。楼外四名下属的视点,在大楼一片黑暗之中,只见一道光束(任的手电)沿着楼梯缓慢上升。然后四名下属中的那位新警察进楼,一道光束出现在楼的一二层,和任达华的那道光束上下呼应,接着任达华发现楼下有人,一道光束突然打在那位下属脸上,此时导演给了任一个近景,任手电的白光刺眼地对着镜头,楼外透进来的微弱的顶光让任的脸能被看清,一脸的凝重。然后剩下的三人一起全部进楼,在黑暗的楼梯间小心地前进,身上忽明忽暗,从楼外看去,五道光束在黑暗的大楼内远近相见地上下呼应,接着是新警察发现楼下有人,突然一道光打过去,楼下三人也突然行动,三道光往上打了过去,同时还有三把枪指着楼上。五人会合,一起上楼。该场戏结束。

    上楼这场戏在光的处理上仅仅通过五人手中的一把小手电,就达到了让人眼前一亮、甚至拍案叫绝的效果,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设计之精巧。全过程光的处理不但给人以美学上的感受,而且有效地传达了他们内心的小心和紧张,营造了一种平静中蕴含无限张力的氛围。

    《黑社会2以和为贵》中,Jimmy干掉卧底阿力那场戏的光线处理给人印象也很深刻。开始一个大远景,画面一片漆黑,只有远处船上的一点黄豆般的灯光,从而奠定了整场戏的基调,黑暗、冷酷。开始,Jimmy阿力二人在自己的船上时,只有侧光(光源是船顶上的一盏灯),二人脸上都是一边亮一边暗,再加上Jimmy冷冷的表情、冷酷的眼神,从而使Jimmy显得有点阴森恐怖。二人上了另一艘船后,虽然另一艘船上灯比较多,但打在人脸上大多还是侧光,对方的两个杀手甚至整个人都在黑暗中,就像死神,果然其中一人举起了枪。Jimmy坐船渐行渐远时,脸上只有一点很微弱的侧光,整个脸几乎都是暗的,他又有点痛苦地闭了一会儿眼睛,从而我们可以推断,虽然之前他一直面无表情,而且打了阿力,但是他对阿力还是有感情的,杀他有点不忍,自己也很痛苦。最后俯拍把阿力沉湖的那个长镜头中,由于俯拍,灯又在顶棚,所以整个画面很亮,他们把阿力装进麻袋,系上死结,在亮光之下杀人,反差之下,更让人心生寒意,也显现了阿力的无奈、无力、无助,然后镜头下摇,画面变黑,阿力被扔进水中,随着船的离开,光线几乎全部消失了,一片阴沉的黑暗,阿力做卧底的悲凉尽在其中。全场戏都是以暗色调为主,表现了他们黑社会的不讲情谊、心狠手辣和冷酷无情,让人不寒而栗。

    《放逐》开头,阿火阿泰跟着阿和进屋,室外的日光透过窗户进来,但有帘布遮挡,从而室内的光线有点明暗相间,以暗为主,但室内又显得很空旷,很通透,并没有压抑感。但随着他们的装子弹、退子弹的特写,气氛逐步变得紧张,直到最后的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张力达到极致。这种明暗相间的光线大大促进了这种气氛的形成。在接下来的枪战中,这种光效加上开枪时的枪火、开枪后飘散的大量枪烟,将气氛烘托得紧张刺激,同时又浪漫绚丽,从而使该场戏异常好看。

    下面一场一起吃晚饭的戏,点了很多蜡烛,昏黄的烛光充满了整个房间,那种家庭的温馨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扑面而来,和上场戏的枪战形成了强烈对比,接下来五人开始谈判,阿火一定要杀阿和,阿泰一定要保阿和,阿和临死前想给妻儿留些钱,在烛光营造的这种温暖的气氛中,谈论这些显得无比残酷。

    光是电影的灵魂,没有光就没有电影,在光的诸多功能之中,对气氛的营造和对人物内心的表达在杜琪峰的电影中体现得比较充分,这一点从上文举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来。杜琪峰电影中光线的运用还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限于篇幅和水平,我只能浅谈这么多。



[1] HKSC即 Hong Kong Society of Cinematographers 香港专业电影摄影师协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