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历史名人——陈大齐

标签:
北京大学陈大齐心理学家教育 |
分类: 燕园纪实类 |
陈大齐(1886—1983),字百年,浙江海盐人,心理学家。
陈大齐少时在海盐尚书厅徐氏家塾就读,后至上海广方言馆习英文。1901年,进入浙江大学(前身浙江求是大学堂)学习。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留学日本,入仙台第二高等学校;后入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哲学门,专攻心理学。1912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兼浙江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1913年春,任北京政法专门学校预科教授。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1921年秋,赴德国柏林大学研究西洋哲学,翌年冬回北大,1923年当选哲学系系主任。1925年,与胡适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哲学研究会。1927年,任北大教务长。1929年,代理北大校长,后任考试院考选委员会委员长。抗战后,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49年去台湾,历任台湾大学文学院、台湾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校长、教授等职务。1952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孔孟学会成立,任理事长达10多年。1961年,获香港大学名誉文学博土学位。1983年1月8日,在台湾逝世。
陈大齐先生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1917年,陈大齐在北京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我国早期心理学工作具有开创性的影响。1918年-1919年,采用问卷法进行“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是国内较早的心理研究报告,对我国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1918年,所著《心理学大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较准确而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丰富内容和最新成就。
陈大齐先生是《新青年》杂志的政论作者之一,“五四”运动的赞助人,与鲁迅过从甚密。“五四”运动时期,在科学与灵学论争时,他发表的《辟“灵学”》、《心灵现象论》等文章,率先以心理学中的朴素唯物论观点和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理论,对“灵学”利用扶乩宣扬神灵等反科学宣传和迷信思想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当时影响很大。
陈大齐在北大任教、任职长达16年。他曾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并主讲过哲学概论、论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在北大师生和北平各校师生一起反对“合并改组”的“复校运动”时,陈大齐主持北大校务,为培养人才、稳定教学秩序及学校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