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野三台八景

(2011-11-16 13:52:43)
标签:

刘秀

白河

汉光武台

汉议事台

阴丽华

杂谈

分类: 魅力南阳
  新野名胜----三台八景(禅木写于2009年5月)
   三台:
­   汉议事台:

   汉议事台,原名议事堂,是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当年议事的地方。议事台始建于汉代,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为议论军国大事特意修筑的,台呈圆形。魏晋以后,因屡遭兵燹,台堂坍塌,几乎废弃。至明万历年间重建,将台改为矩形,

   议事台为长方形,南北长80米,宽4米,高5米,砖石结构。据传说,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楼修八角,示八卦之意,当时诸葛亮在此外观天象、望气脉、日夜运筹,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大业。阁楼屋脊上的八条神龙,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而特意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方烧大火,哪一方向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所以当年火烧新野时,新野满城起火,上下通红,全城房屋尽成灰烬,唯独议事台一无所损。

   清末时,议事台上还有其它建筑,南边是魁文阁,下为小鼓楼门,向东南直接与城墙连接登南城门。北边建有钟鼓楼,是击鼓鸣钟的场所,下有鼓楼门,现在政府门口的路上。三个建筑合而为一,才是真正的议事台。(禅木写于2009年春)

   光武台
     汉光武台是汉代刘秀聚义和演练兵马的地方,因该处为高出周围20余米的土丘,故名“汉光武台”。也有传说为刘秀牧牛处而得名。

     汉光武台位于新野县樊集乡政府南3公里处,该处土丘约1万平方米,正中砌有一大理石质指挥台,面积20平方米,高2.65米,四周饰以石羊、石马、海兽、神狮,台东、西两边各有一20级的石阶,台南竖有清代“汉光武台”石碑一通。台西、台北育水环绕,台东、台南地势平坦,绿树成荫。清代诗人徐金位曾写诗歌咏:“光武台荒水自流,于今功业几经秋。晓烟笼树如含翠,朝雨侵地似带愁。曙色未开山籁静,轻云初散日光浮。凭虚为吊当年事,惟有床花陇上关。”(禅木写于2009年春)

   邓禹台(王集镇西赵庄)

       位于王集镇西赵庄西,台地高阔,柳堰河环绕,为东汉高密侯邓禹阅兵处。清末有建筑,今无存。

­
     八景:
­

     汉台朝雨(樊集东赵庄)

       汉光武台原名汉台镇,位于县城北9公里东赵庄村边的白河故道东岸,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阅台于此,此台为原始社会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亦为清王朝定名留传至今的新野八景之一——“汉台朝雨”。

    当年,刘秀遭难,流浪到这里,多亏当地的一大户人家收留,在此牧牛放羊 ,读书布阵,演习兵法。这里有一高台,临白河,宽大无比,由如宫殿遗踪,刘秀常登台远迢,级目远瞩,思大汉江山,演牛羊为阵,仔仔一求天下。。。。后长大,欲夺天下,便在此筑台拜将,招兵买马,演练义师,最终平定天下,帝号光武,加封此地。因此处是风水宝地,众人皆到此地居住,便形成了汉台镇,后毁于水患。但,汉台仍在,几经白河改道,毅然伫立风中,朝如琼台,雨似仙阁,蒙笼中如人间仙景,世外桃园。

     解放前,这里曾出现过奇异现相,当电闪雷鸣,狂风大做,暴雨顷盆时,路过汉台,就能看到古战场的场面,如电影一样,战吗嘶鸣,战将拼杀,战鼓如雷,每次要延续好长时间。有人说是海市蜃楼,当时白河还很宽,一眼望不到边,有的说是幻觉。不管是啥,已无从考究,但却流下了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另有民间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吃山西屙河南来到这里,在一大户人家放牛牧羊。每次到这荒郊野外,刘秀总怕王莽撵来,垫起脚向西北张望,因地势低,看不远,嘴中自语到,高一点。脚下果然起了一个土包子,刘秀再看,还是看不远,就又说,高点,再高点。土包子就不断升高,一直升到三丈多高。。。。。因此,这个高台被称做光武台。(禅木写于2009年春)

      汉光驻驆有高台,清晓常瞻雨势来。
       千里霏微连远村,满天霡霂浥香埃。
       辉生辇路珠凝草,色静瑶堦锦作苔。
       几度登临频慨古,长空漠漠鸟飞回。

     内苑春云(五星镇黄营村)

   内苑春云是汉光武帝阴皇后花园故居地,故称内苑村。现在五星镇黄营村。当年,阴丽华家很贫,三间茅草屋,一个大荷花池。靠耕地买藕养家度日,常以麦仁饭充肌。这一年,荷花池里大雾突起,一连多天,祥云缭绕,池中荷花并蒂开放。阴丽华下地做活,来到地头,发现有一青年饿倒在地,急忙跑回家拎起中午吃剩的麦仁饭向地里跑去,因跑的急,麦人饭洒了一地。阴丽华救活青年,领回家中,方才知到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刘秀落难到此。。。。后来刘秀称帝,娶阴丽华为妻,按皇家规格重修阴家故宅,并在并蒂花开的池塘处修建后花园,建龙风亭一座以示纪念。因这里土地湿润,地气旺盛,古木参天,建筑错落,水池连片,每至春来,万物复苏,蒸蒸日上,园内春云撩绕若阴若现,神密恬净。。。。。

     若干年后,刘秀突然想起要吃麦仁饭,想起了麦人饭的香味,让阴丽华做好献上,刚吃一口便喷出老远,大呼难吃。丽华笑曰:“当年,肚饥好下麦仁饭”。因得了帝王之气,当年洒在地里的麦仁饭至今仍有痕迹可寻。在黄营东北的地里,有一道白色的土质,怎样深翻都无法改变,那就是麦仁饭的传说。

       东汉政权稳固后,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并在新野县城东南,修建阴氏行宫,在后宅内挖湖建寺,种荷插柳,好一派,宫殿深深深几许,春云浓浓浓几重,清荷青青青满园,碧水绕饶饶出城。遗址就在今县医院和县老一高中到朝阳路一带。原乾明寺,就是荫后宅的附属建筑。(禅木写于2009年春)

             舞榭歌台寂不闻,至今犹自蔼春云。
             阴连枫陛三时见,色映花林五彩分。
             凤辇不来空叆叇,翠华已去更氤氲。

             运移炎祚成陈迹,千古苔碑锁断文。

     蔓山晴雪(歪子岗头村)

    在王集史营村前沙窝自然村东,就是史称“新野九架孤山”之一的蔓荆山,以历史上盛产蔓荆而闻名。此沙山紧靠白河西岸,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高30米,远远望去,只见一片白色沙滩似晴天落雪,雪后初晴,被世人称之谓晴雪。在清朝时,还有一座蔓荆寺,是水旱码头的交汇初,也是过往商客的落脚处,更是文人墨客寻幽览胜的必去地方。当时香火鼎胜,风景秀丽,空气清新,碧水环寺。。。。。观育水,赏蔓荆,思雪山;饮佳茗,读春秋,论禅机。真是一派人间仙景。后因白河改道,毁于水患。但是,现在,依然有当时遗踪。(禅木写于2009年春)

              白沙堆积耸如山,光粲浑疑雪霁看。
             几向东风随簸飏,肯教旭日渐消残。
             逢人暂可班荆坐,过客应知采药还。

              往古来今常不改,俨然璚岛立巑岏。

     淯水湍波(湍口村,白河和湍河交汇处)

育水湍波,此景位于县城北边湍河与白河交汇处,因二河成直角相交,水深流急,冲起层层波浪,阳光下,波光粼粼,如同蓬莱。来往船只,换乘乘客,繁忙无比。真可是,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三十年前,白河宽还有二里许,两岸峭壁如山,水流湍激.朝发南阳暮至襄樊,还有渡船渡客车.古时是商贾云集,上货下货,货通南阳,邓洲,新野,豫鄂两省的中转站。(禅木写于2009年春)。

               有源活水逬沙头,石激惊湍带残流。
               溅沫远连天影曙,飞花深漾月光秋。
             矶鸣响杂啼山鸟,潭静清宜泛渚鸥。

               汉苑敌台声迹远,瀑涯空洗古今愁。

     龙沟夜月(五星镇、闽营村)

龙沟,也叫龙潭沟,在五星镇闽营村的西侧,上接白河,下入溧河。离我家乡不远,记待小时放学,总爱到潭里面洗澡摸鱼,潭水清澈碧蓝,潭面宽阔,足有里许,蒌蒿满边,群鸟翱翔,鹅鸭嬉戏,渔鹰满池。。。。。很是惬意。每到月夜,水面如镜,天水一色,如同白昼,蛙声此起被覆煞是好听,和着夏蝉秋虫如诗似乐。
     据老辈人讲,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湖泊,有一年发大水,从伏牛山下来一条苍龙,从沙台镇撞开白河大堤,一路向东南而来,到了湖泊处停下休息。谁知一觉醒来,大水已退,瘀泥覆盖龙身,形成一片高地困住了苍龙。苍龙在下面挣扎,用尾巴来回翻绞,结果,把湖泊越绞越深形成一个深不见底的龙潭,龙身上的土也不断升高,最后形成了村庄。 村子的西边是直上直下数十丈的峭壁,下面就是龙潭。潭面有四五里那样长,最后变成沟流如溧河。早年还见有水从下面涌出。老人讲,潭下有一个泉眼直通东海,所以龙潭沟里的水永远不会干沽。假如哪一天再发大水,老苍龙就会借水势破潭而出,归入大海。那时,整个村庄将陷入深潭不复存在。虽说是传说,在当地一直存在这种恐惶。曾有人见到多年前,有地质考查队在闽营村考查,发现下面全部是水,且有不明大型生物存在。村庄就像一个船放在上面,可能有啥顾虑,没有再考查下去。。。。。。
     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人都把自己说成是龙的传人,祖先就在龙潭下面保佑全村的平安。但谁也没有见过,又都想拜见祖宗,除封年过节向潭内祭拜外,有很多人都想下去见见先辈。终于有一天,大家要先看看潭水到底有多深,大家把全村所有的绳子都找来,接在一起,然后,帮在一个大磨盘上。众人把磨盘丢入潭中,看下多少绳便知深浅,谁知,等了一天一夜还没到底,最后所有的绳子都下去完,也没有探知潭水的深浅。。。。。。。

    村里有几个水性很好的青年 ,相邀要下去一探究竟,村里人为他们焚香祷告,家人为他们加油祝福,其中一个小伙没过门的妻子,也站在人群里深情的望着小伙,默默祝福他平安回来。小伙子回头深情的和故娘告别,与其他小伙子一起纵身跃如水中。。。。。好长时间过去了,其他小伙都 一个个回来了,只有姑娘的未婚夫,左等右等也没回来。有小伙说,他们在水中看到很多房子,有的象宫殿,大家都不敢靠近,只有那小伙子在最大的一座房子前推门而如。只见红光一闪,就再没出来。大家说是让龙王爷留下了,那是好事,纷纷回家去了。只有小姑娘一直站在潭边等啊等啊,一直等到月上中天。还不见白芒芒的湖面有一丝涟漪,失望之下,纵身跳如潭中。这时从水面升起一朵白云,拖着姑娘慢慢飞向月亮。。。。。。从次,这里的月亮更亮了,龙沟的月色更美了,龙潭的水更宁静了。水光一色,相拥相携,相倾相诉。。。。。。。愿来,姑娘的行为感动了嫦娥,被收做自己的侍女,每逢十五月圆夜,便准许她借月光到龙潭沟与小伙子相会。现在这里还保留着十五夜拜月的风俗。(禅木写于2009年春)

             竦里淡月照龙沟,云外婵娟曙色浮。
             喔喔鸣声间野店,翩翩雁影落沙洲。
               霏微薄雾随风散,晃漾余光逐水流。

               记得早行从远道,霜笳吹彻五更秋。

     雁浦秋风

                西风吹冷满汀洲,宾雁群飞集上头。
                阵接暮云离北塞,影随凉月度南楼。
                菰蒲蔌蔌迎霜晚,芦获萧萧夹岸秋。
                莫送此声归别浦,倚兰吟客正关愁。

     在的新野城郊乡堰渠村西边,老白河东岸。昔日这里是一片大沙滩,滩中芦苇如林,绵亘数里,秋至霜降,芦苇黄叶白花,正像俗话所说的金镶玉,煞是好看。滩中心有一沙丘,当地人叫它雁语山。

      过去,每到深秋天寒,大雁结队南迁,常有数以千计的大雁在这天然良居中歇翅、觅食。每群大雁中,都有一个领头雁,负责领航,安全和晚上站岗守夜。过去,打雁是一些猎人的暮生手段,为了猎到更多的雁群,几个人要从下午开始设覆,在大雁常落的地放,一动不动到晚上。某年,有只负责夜间站岗放哨的雄雁听见夜幕中响动异常,便低声鸣叫报警。俗话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它这么一叫,结果,群雁悄悄飞逃。当夜深时,猎人们一起放铳,心想,这次肯定猎到很多雁,当到现场一看,只有一只领头的雄雁死在火铳下。猎人把死雁提回家,扔在院里,便倒头大睡。谁知第二天一觉醒来,院里竟有两只死雁,脖子紧紧地贴在一起。仔细一看,浑身无伤的死雁是一只雌雁。猎人明白了,这原来是一对恩爱夫妻呀,他默默地把这对雁夫妻埋到滩中高岗上,砸了猎枪,终生不再打猎。从此以后,雁阵南迁北返经过这里,都要低飞数周,咕嘎鸣叫一阵,方才落地。其实,这是雁群在侦察下方是否适合落脚栖息,可当地群众却宁愿相信,这是大雁在怀念那只舍身救群的雄雁和殉情而亡的雌雁。于是便把葬雁的沙岗叫做雁语山。历代风雅之士,于此诗咏甚多。(禅木写于2009年春)

     弹湖芳草(城郊曹营村)

   弹湖,全名弹子湖,又名弹蛙湖,传说当年三山总兵邓九公的女儿邓婵玉,随姜子芽伐纣,与邪教妖仙灵龟圣母大战三天三夜,最终以飞蝗石将灵龟圣母打落尘埃,将地面砸了几里许的大坑,后来集水成湖,而湖中的小岛便是镶入龟背的邓婵玉石弹所化。早年上有庙宇,古木参天,芳草萋萋。
   另有传说,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撵到此处,夜宿湖畔,耳边蛙声连片,吵的他难以入睡,拣一块石头砸向湖中,口中嚷道:烦死人,别叫了。光武帝乃真龙天子,金口玉言。至今池内有蛙不鸣。
   而今,这千年有余的湖,位于新野县城郊乡王营村。此湖芳草萋萋,波光粼粼,水质优良,是人们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至于,为何此湖青蛙不鸣叫,却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的不解之谜。
有诗为证。(禅木写于2009年春)
                 金丸飞人草离离,微物吞声异昔时。
                 从此无人聆鼓吹,免教有客问公私。
                 镜湖过雨青于染,荤路迷云碧更滋。

                  却恨江南明月下,夜深聒耳更伤悲。

     古渡烟笼(上港乡梁埠口)

                人立沙头待棹过,烟生古渡蔼春和。
                淡分一抹迷行迳,浓逐千寻嗔远波。
                缭绕不随飞鸟没,微茫偏带落花多。
               有时净佛澄红练,遥见岚光拥翠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