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的十五分钟

(2007-08-16 13:34:27)
标签:

随笔/感悟

分类: 城市专栏
 

  普普艺术大师Andy Warhol有一句至理名言:「每个人都有他的十五分钟。(Everyone has his fifteen minutes.)」这位画家在1962年的纽约,用好几幅康宝浓汤罐头(Campbell’s soup cans)的版画拼在一起,创造形塑出普普的拼贴风格,成为一代宗师。之后他拼贴了美钞、可口可乐罐头、玛丽莲梦露、蒙娜丽沙的微笑等,延续了一系列对大众文化嘲讽与崇拜的经典作品。

 

 最近读张爱玲也发现,张爱玲最好的一批作品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沈香屑—第一炉香》《花凋》等,都是在1943年至1944年他从香港读书后回上海的两年间写就,之后她离开大陆再写的《秧歌》《赤地之恋》便不如二十多岁写的作品那样风华毕露。

 

 在上海读张爱玲别有一番酸甜。她曾住的常德公寓、金锁记一家曾住的威海路与茂名北路、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主角住的虹口公寓,都似曾步履行过。从港回沪,她说对上海人第一印象是「肥与白」,上海人比起港仔的黑瘦,显得像瓜般丰腴。另一印象是上海人的「通」,上海连贩夫走卒都见识广,对纺织布料等生活知识,能说出一套道理。她批评上海人趋炎附势的坏,说他们坏得不过分,是一种被大都会复杂锻烧出来的人性化演出。

 

 张爱玲甚至不避讳对上海人的小奸小坏,显露出一种喜爱,因为代表了最真实的人生境况。自称很爱钱、出名要趁早的张爱玲,二十多岁在上海取得了她年轻的盛名。

 

 从Andy Warhol的纽约到张爱玲的上海,都体现了十五分钟的城市经济精神。当下的上海更是如此,不同细领域都江山代有才人出。约两年前,上海一份新兴周报专写餐饮的一名记者,因为写得很不错,被许多餐馆老板指定写宣传稿,最高一篇稿子能拿到超过6000人民币,那一年他年薪有七、八十万,现在则创立了一家餐饮咨询公司,自己做老板。

 

 上海无疑成为一个制造人生精华十五分钟的城市。成长带来无序与混沌,在这样的城市生活,充满了迷人的希望,但也涌动着不安的焦躁。

 

 

  人生的十五分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