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坡南街

(2008-07-08 20:42:45)
标签:

杂谈

题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小城镇的老街,在墙壁上那一个个刺眼的“拆”字中,已是轰然消失。儿时的小弄堂、石板街、木屋已成脑海中的记忆。希望能用我手中的相机,将周边乡镇中还留存的老街景象记录下来,保留一份回忆!

 

平阳坡南街

平阳建县有1700多年历史,西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县,名始阳县,后称罗阳县或横阳县。五代十国时期为吴越国辖地,改名为“平阳县”。  八十年代初,原平阳县以鳌江为界,分成现在的平阳、苍南两县。

坡南街,位于平阳县城昆阳,它曾经是“星恒连北斗,驿路达南闽”的重要道口。这里汇聚了古城门、千年道观、牌坊、古桥、古井、古塔等众多人文景点和历史遗迹。应该说,坡南街,是一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老街。   

从县城南行到通福门,是一段近八百米的上岭的斜坡,斜坡的高点,就是我们所称的岭门,也就是南北分水岭,坡南街的标志情建筑--通福门,就位于此。乾隆廿五年(1760年)刊行的《平阳县志·舆地·山川》一节中有相关文字记载:岭门山,在县治前,两山翼然,中阙为门状,如斗牛,两旁一溪……其门曰“通福”。此城门及上部叫“培风门”的望楼,均系清时的建筑物。城门由墙、楼两部分构成,门墙系花岗岩错缝砌筑,宽10米,深6米,门洞拱券形,宽3米,高3.8米。“培风门”为木石结构,阔9.4米,深5.6米,重檐六角攒尖,顶端置圆形球仪,抬梁式梁架,石柱有方圆两种,均刻有对联。

从北向南穿过通福门,就进入了坡南街。从通福门算起到坡南埠头,全长1440米,宽3.5米,原为石板路。现在除通福门前至茶亭这一段两百余米的下坡路仍保留石板路面原貌外,其余的全都改成了水泥路面。关于坡南街的真正兴起时间,已是无法说清,也尚未在当地方志史料上见到确切的年代记载。据乾隆版《平阳县志》中记载:南朝的谢灵运曾“集题作《游岭门山诗》”,如果记载的“岭门山”就是现在昆阳的“岭门山”,那从南朝时起,就有了岭门的坡南街。

坡南街南端有两条河,一条通往钱仓,一条连着鳌江。当年平阳没有驿道,也没有驿站,所以南来北往的客与货,均由坡南街南端的河埠头启运或上岸,其中一条走向就是从坡南街河埠头下水,经钱仓、萧江、灵溪到达桥墩,再由桥墩经分水关进入福建境内。所谓的通福门,大致由此得名。小时候,陆路没有那么发达,我在大人的牵带下,坐过从鳌江到坡南埠头的内河客船,那种记忆,仿佛已是那么遥远。

坡南街,汇集了平阳当时的所有有名的学校,浙江省重点高中平阳一中就在坡南的凤山脚下,原平阳师范学校就在这龙山边上,平阳县中心小学就在坡南汇头角。南宋时,曾有记载为“横阳俊秀明兴,科及层出,比县莫敢齿”,这里可以说是平阳的“儒林街”;街中现还存一座建于明末的石牌坊,这座青、红石结构的石牌坊基本保存完整,通面宽5.5米,通高5米。上面设仿木斗拱,并置悬山顶,每根石柱有石刻狮子一尊。阑额正面及背面均有龙凤麟狮人物等造型,镂空雕饰。据相关史料称,此牌坊系明末浙江右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为当地志士郑思恭而立;坡南街边,还有一座千年道观--东岳观,据称原名“宋志观”,始建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过二年竣工,宋神宗专门为道观山门御赐“圣寿”匾额。在观内的大罗宝殿的正柱上,如今尚有“广地隐真仙,丹井名传遗晋代;福宫褒圣寿,赤书帝赐自宁朝”一联,让后人品味道观昔日的光鲜与显赫。宋绍兴年间改名为“广福宫”,清光绪五年,因前殿崇祀东岳帝而改现名。

清晨的坡南街显得宁静。我走在街上,眼前的小桥流水的情境依然,居民还是平静地生活在这里;零星的几家店铺,也无法再现当年的熙熙攘攘;街边的河床还在,但流水已非当年,河中还能见到小舟的残状,但摇舟的人儿早已不知去向;街上拐角处的那两株百年古榕,想必见证了一段沧海桑田。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那就是城市的一颗灵魂!

坡南街坡南街坡南街坡南街坡南街坡南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