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山古镇的前身,是一处被无锡人称之为“锡惠公园”的园林景区,随着惠山“横街”和“直街”的开发与恢复,已经形成了一处含中国最大的露天古祠堂建筑群、江南第一山、天下第二泉等著名景点的名胜区。目前,惠山古镇的古祠堂建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

银杏,江南人喜欢叫它“公孙树”,因其生长缓慢,爷爷辈栽下的树,要等孙子辈长大后才能成材。银杏的树干是古时建房做栋梁的绝好材料,银杏果又是好食材,故而江南一带,都习惯在自己的屋前房后栽种银杏树,能成材的,每棵树的年龄都在百岁以上。

进入惠山古镇的大门,从古镇的直街行进二百多米,就有一处“
历史上这座古祠曾屡建屡毁,现在人们见到的祠堂,也是近代才修复的,但祠堂院子内两棵四百多年的古银杏,却是货真价值的宝贝。这两棵银杏树,树的直径一个人几乎无法环抱,高度在二十来米,枝繁叶茂,为树冠下面的古戏台遮风挡雨。

深秋的时候,大片金黄色的银杏叶从树枝上坠落下来,祠堂的地面上会铺上一层厚厚的银杏叶。西北风吹过时,银杏叶便在院子的地上打个滚,极不情愿地挪动一下位置,又到另一个角落静静地躺下,仿佛告诉游人,它们才是这座百年祠堂的主人。

顾可久祠堂,是惠山古镇中一处较大的古建筑。顾可久,明代无锡人,他的名气不算大,外界知道的也不多。但要说到明代的清官海瑞,相信熟悉的人会很多。当年顾可久在广东主持乡试时,发现了海瑞的才能,并向朝廷力荐了海瑞。海瑞最后能闻名天下,顾可久的功不可没。现在人们在惠山古镇看到的顾可久祠堂,还是当年海瑞为答谢恩师,启奏皇上的恩准才兴建的。

从惠山古镇一条僻静的小巷,来到顾可久祠堂的侧门,侧门内的庭院里,有一颗树龄在470多年的银杏树,树的大半在院落内,树的枝丫探出院子的围墙。每到银杏落叶时,一半的黄叶铺满院子的地面,而另一半黄叶则落在僻静的巷子里,每每引来游客驻足。

银杏树为雌雄异株植物,雄树只开花不结果,雌树能开花和结白果。但雌雄同株的银杏树极为罕见,惠山古镇的惠山寺大雄宝殿门前,就有一颗雌雄同株的银杏树,这也是古镇里银杏树中最为珍贵的一棵,它已有六百多年的树龄了。

相传,明代洪武初年,惠山寺的性海大师在大雄宝殿门前亲手种植了十八棵银杏树,象征着佛门的十八罗汉。历史巨变,今天十八棵银杏树仅存一株,而且是雌雄同株的一棵银杏树。这棵银杏树高达二十多米,也许因年代久远,也许是树枝太高大茂密了,银杏树的躯干已不能承受之重,树干变得向一侧倾斜。古镇方面为了不让这棵银杏倒下,便在树下用两根巨大的钢柱撑起树的躯干。

这棵六百多年的银杏树,就生长在惠山寺的山门前,迎来送往一代又一代前来烧香许愿的信众。山门的围墙也是佛宗里的黄色,秋时,太阳懒散地照在树丛上,斑驳的光线映在围墙,树叶就一片片缓慢地从树枝坠落到地面。游人至此,眼前能见到的全部是醉人的金黄色。抹不上,也化不开。

古镇上的“天下第二泉”,也许无人不知,但其旁边的云起楼,却是一个不起眼的景点。云起楼下面的空地上,孤零零地生长着一颗银杏树,其树龄也许是整个古镇里最短的,才260多年。而且其树干的一半,已经被雷电劈坏,但银杏树依旧顽强地生长着。

云起楼,因曲折的廊桥逐步向山上盘升,好像是通向云中一样而得名。云起楼的前身是惠山禅寺的僧房,因为清朝的康熙皇帝要来惠山寺,当地的地方官僚便将这处僧房改建成如今的盘山上升的回廊。据说当年康熙、乾隆两帝来惠山寺时,就在云起楼前接驾的。

云起楼的这棵古银杏,很突兀地耸立于铺满青砖的院子里。当黄色的树叶凋落在暗青色地面上时,围成一圈一圈的黄叶,衬托着高大的树干,犹如金鸡独立寒秋一般。这个时候,登上云起楼,从高处拍摄古银杏,画面便充满了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