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踢毽成了中老年人的一项健身运动,清晨,甚至晚上的路灯下,都有一群群的中老年人围在一起踢毽。但是,五十年代,踢毽主要是少年儿童的一项游戏。
踢毽要求条件不高。晴天室外,雨天屋内,都可踢,只要有毽就行。现在人们几乎都是去买毽,买来的毽,羽毛大而硬,不知道是什么禽类的羽毛染色后做成的,不漂亮。
童年时,孩子们大多自己做鸡毛毽。制作起来并不复杂。难的是如何找到好看的公鸡毛。那时,交大的学生食堂经常杀鸡,我常常去学生食堂伙房外的小空场观看杀鸡,在一旁守候着,遇到杀公鸡时,就向炊事员叔叔索要漂亮的尾羽和项毛,那是公鸡身上最好看的羽毛,扎鸡毛毽最合适。
除了鸡毛,做毽子的材料还要铜钱、鹅毛管、小布块、浆糊和棉线。我用的铜钱是清代的,圆形的铜钱中间有一个方孔。如果是康熙、乾隆通宝,则较厚,用2个就够了;如果是光绪、道光的,则较薄,要多用1—2个;没有铜钱时,我还去交大实习工厂的垃圾堆找到过大小合适的圆铁片,中间用大铁钉凿个孔,也能用,只是踢起来没有铜钱做的舒服。
做毽时,先将一根长4—5厘米的空心鹅毛管一头长2厘米的一段劈成4瓣,穿过铜钱的方孔后,将4瓣分开,使之与铜钱底部紧贴,铜钱的上部从方孔露出2—3厘米鹅毛管。用布将铜钱包上,使鹅毛管垂直于铜钱并位于中心,用棉线在鹅毛管与铜钱相交的根部紧紧地多缠绕几圈后扎结实。扎完后,要使扎结处上边留有较多的布边,待扎鸡毛。如果找不到鹅毛管,用合适的硬塑料管代替亦可。
将公鸡毛的根儿沾上浆糊,插入铜钱上的鹅毛管里,直到鹅毛管被鸡毛根儿充满,一般需10根左右鸡毛。再用扎鹅毛管时预留的布边将鸡毛的根部包起来,也用棉线紧紧地多缠绕几圈后扎结实,鸡毛毽就做好了。放一段时间,待浆糊干透了,鸡毛毽就更结实了。
有了鸡毛毽,就和小朋友一起踢毽。那时,踢毽不像现在的中老年人的踢法,互相传递着踢。而是自己踢,看谁踢得多。当时,女孩踢毽的多,男孩少,我并没有真正学好踢毽,动作不美,踢得也不多。
我感兴趣是如何做好一只漂亮的鸡毛毽,我做过的鸡毛毽不少,越做越好看,摆在家里的窗台上欣赏,也是一种乐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