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吧,尿吧,不是罪!
(2008-09-05 08:45:16)
标签:
排泄快乐正视身心健康从容育儿 |
分类: 孕育札记 |
打开电脑,无意中看见一则新闻《母亲因4岁儿子尿床将其踢至肝脏破裂而死》,我关了这个页面不看了,我无法忍受在眼球受到刺激后,给心灵留下伤痛的疤痕。想起几天前看见一位博友妈妈的文章,讲述了因为不到两岁的女儿没按规定去洗手间尿尿而打了她,一边打一边心疼地哭这样一件事,我当时就想:“至于吗?有必要吗?”
排泄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生理问题,能够尽早养成如厕好习惯是我们做父母的良好愿望,也是我们一直致力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我们很多父母似乎太过于为这件事较劲了。
心理学大师佛洛依德性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一岁到二岁间的幼儿,对于肛门附近肌肉活动的感觉和触觉快感,像膀胱的膨胀、直肠内的便意,及粪便排出的快感都会感到快乐。对于他们来说排泄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排泄的快乐,我在豆宝身上看到了:
豆宝每次拉大便时,都会快乐地唠唠叨叨:“拉巴巴了,拉巴巴了,臭不臭?哪里臭?哈哈。”拉完后,看着大便说:“宝宝的大臭臭呢?去哪里了?把它冲到农民伯伯的田里去,种萝卜去了!”每每看见他那么快乐的对待自己的大便,我们都会由衷地配合他的快乐:“宝宝的大臭臭到农民伯伯的田里去了,种南瓜,种了个大南瓜!”孩子的快乐是那么的原始和简单,我们为何不满足他呢?
豆宝从两个月开始,在大便上几乎不曾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一般都是把掉的,但是尿尿问题确并不顺利,一直来在晚上我们就给他穿尿布湿;白天就尽量让他尿在洗手间。但是孩子对于排泄的控制能力不是天生有之,并且发育有早有晚。我们一直来训练豆宝自己如厕的能力,但是我们给他买的尿盆总是成为他的玩具,所以如厕训练并不一帆风顺。即使现在,他有时候就站着尿在地板上,一边尿一边喊:“外婆,发大水了,快来啊!”如果动作稍晚,他就在尿上“啪啪”地跳,溅得周围地板都是,还哈哈大笑玩得非常开心。
每每这个时候,我们从不指责他,一般教育他怎么样才是对的,并且心平气和地收拾干净地面,有时候豆宝自己也帮忙收拾。
我们的如厕训练无疑需要继续提高,但是有必要对不顺利、对他给我们造成的麻烦大张旗鼓,或者恼羞成怒吗?2、3岁的孩子自然地慢慢地就有了控制排泄的能力,过于严厉和苛刻的训练也无法超越身体的正常成长。我从来不否认如厕训练的必要性,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于苛刻,我想我们没有人会因为小时候如厕习惯养成比较晚,而在成长后不能养成自主如厕的好习惯吧?
曾经有人做过相关的调查,就是调查我们国家父母与幼儿园老师对待婴幼儿排泄问题的方式与态度,并且对孩子身体与心理造成的影响,结果是让人痛心的:
我们很多的家长和幼儿园的老师把孩子的如厕问题视为麻烦和并视为龌龊丢人的事情,表现出来的态度是厌恶与不耐烦,不合理地要求孩子憋着忍着,所以孩子们不敢勇敢地理直气壮地要求:“我要尿尿,我要拉巴巴!”对孩子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甚至影响了孩子后来的心理健康,致使孩子不敢正视自己的生理需求,不敢勇敢保护自己的生理需求(这一点我觉得成年人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与儿时的压抑不无关系吧)。
并且调查者将我们的调查结果和国外的教育进行比较,发现国外对于孩子的排泄问题非常宽容并且视为合理需求给予充分的满足。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国外确实更为人性,这可以从国外知名的婴幼儿童书中可窥一斑。比如《拉巴巴》《我要拉巴巴》《尿床了》《皮皮的屁屁》等,这些正常的生理现象被作者写成了妙趣横生的故事童话,让孩子快乐排泄之余,掌握了排泄的流程与要求,而国内的童书却是鲜有出现的。这也是我非常看重一些国外童书的重要原因。我觉得一个人只有能正视自己的身体,方能正视自己的一切;爱自己的身体,方能真正爱自己。
所以,孩子的排泄本是一件孩子自己非常快乐的事情,我们做父母的何必剥夺了他成长的最原始的快乐?爱他,就要爱他成长中给你带来的成长麻烦;爱他,就要教育他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所以,让我们都从容一点,父母的从容是一种无声的力量,能够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孩子,尿吧,尿吧,不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