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校,左手边一片不大的黄土地上有三个球门,这是学校的足球场,右手边是一些体育器械,体育器械旁是前年新建的一栋平房,顺着沿路种植着小树的水泥路前行,是一片水泥地,这是学校做课间操和升国旗的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有两栋破旧的小平房,穿过小广场便是一年级至六年级的教室,一栋建于1995年的平房,破旧的墙面上残留着掉漆的各种图案。
进入校舍,个别墙角还有2011年托克逊地区地震时所导致的裂痕。由于托克逊地区常年少雨阳光充足,冬天寒冷,夏天酷热,校舍里主要是自然采光,每间教室的顶部都有一个方格形的透光口,夏天时通风,冬天时烧炉取暖时排出烟雾。

初见,这是一所极其普通的乡村小学,从表面上看确实是一座贫困的学校,低矮危险的校舍,破旧的校园。
是的,我们要来的就是贫困的学校!
学校老师的教案。
每天在学校里教学,同维族孩子们一起聊天玩耍,和维族老师们互相交流学习。渐渐发现,学校拥有先进的科学实验室,敞亮的美术教室,专门的舞蹈教室,电脑多媒体教室及图书馆教室等等。除了初看起来的主体教室比较破旧(据哈里曼校长介绍新主体校舍5月份即将开工新建),其他的硬件一应俱全,孩子们大多也都背着漂亮的书包,这样的学校还是贫困学校吗?
然而,学校的电脑,孩子们只会开关机,学校的图书室,孩子们很少阅览。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老师,原本是体育老师的热西旦,因为爱好美术而转成了美术教师,学校低年级的同学在语言沟通上与志愿者们存在障碍,学校极度缺少汉语和维语的双语老师。
在城市和乡村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学校的硬件确实都有质的飞跃,然而精神软件的发展却远远没有跟上硬件发展的步伐。
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精神软件的匮乏算是贫困吗?
学校里,课上志愿者老师讲着一堂堂生动的与日常课程不同的励志、地理、语言、手工、美术等不同的课程,课下热情大方的维族孩子们喜欢扎堆围着老师,说这聊那。
教美术的冼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作业题,你有什么心愿,你想得到什么?起初孩子们还不明白什么叫做“想要”,理解明白后他们开始画画,表达自己的心愿。

我想要一本童话书,里面有英雄!






题外话,像这样想要拥有苹果手机的孩子有一部分,为什么他们想要的是苹果手机,而不是其他品牌的呢?苹果为什么能做到连离海洋最远的偏远地区的孩子都想要拥有?










愿望也可以如此简单,我希望得到彩虹!
志愿者周老师为四年级同学们上励志课时,问孩子们长大想要做什么职业,有位同学说,自己长大了想像志愿者杨鑫老师那样当一名医生。
当最后一天离开学校的时候,有位同学悄悄的走过来,细声问我,“老师,你能把你红色的红粉笔外套送给我吗?”我问为什么,她答道:“老师,我以后也想像你们一样成为红粉笔,去帮助别人。”

五年级的买尔合巴穿着红粉笔的外套与志愿者老师高萤合影。
或许志愿者短暂的支教并不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但志愿者在传递爱心,传播一种精神力量。我们为学校提供的不是硬件设施,在贫困学校里,我们尽可能的传递更多小学生易懂的有深层次的思念和理念。
(图:陈逸航 默沫De行走)
----------------------------------------------------------------------------------------------------------------------------------------------------------------------------------------------------
更多默沫的见闻在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