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西兰  day 14

(2009-01-24 10:18:16)
标签:

外出

杂谈

分类: 新澳行

12月30日

凯库拉

看来南半球的天气不能用北半球的经验来兑现,因为今天又是一个刺眼的阳光照耀日。

8点半,我到达了出发前的集中地,并办好了最后的确认手续。9点,一辆依维柯载着我们一行8人前往南海湾的码头。

出海用的是一艘并不大的小船,停在一辆拖拉机拉的移动船坞上,我们一个个在陆地上上了船,这可是我第一次在陆地上上船,觉得挺好玩的。一问,原来是由于这个港口很小,且上下海的游船数量又较多,因此不可能把每一艘船都停靠在码头上,只能是用移动船坞拉上来,给其余的船只腾出空间。

送我们来码头的小伙子就是船的驾驶员,也是我们这次出海观鸟的导游。他在简单的开场白后,示意拖拉机后倒,移动船坞顺着斜坡慢慢地深入海中,我们的游船也正式开始了此次行程。

在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带动下,我们的船快速地犁起一串白色的浪花,把陆地远远地抛在了身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船只开始上下起伏与摇晃,在陆地上没有任何风的情况下,海上的波浪却是不小,看来“无风三尺浪”的俗语一点也没有讲错。

忽然,我看到船后一只黑色的海鸟正随着船只航行产生的气流在盘旋,忽近忽远,忽而又隐入波浪之后,忽而又升至半空。由于我们的船只尚在高速行驶,因此我根本就没有办法看清这是只什么鸟,只能估计是鹱一类的暗色型海鸟,且体型较大。

在航行了约45分钟后,船终于停了下来,导游向我们介绍说:相对来说夏季的凯库拉能看到的海鸟较少,因为大量的鸟都在繁殖,我们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些亚成鸟,而在5-9月的冬季就会相对较多一些。

船刚停下一会儿,我就看到远处一只信天翁在快速划过,向我们飞来。果然,它离在我们约20米左右的地方降落,然后慢慢地向我们游来,一会儿之后,大大小小的海鸟也陆续集中过来。看到这些海鸟都在围过来,导游从船尾的一个铁箱中取出了一个用绳拴着的网状塑料框扔入海中,里面装着类似压制过的动物内脏,一时间,这些海鸟快速地靠近,并疯狂地抢食,甚至相互之间打斗了起来。

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

我对这些抢食的海鸟初步看了一下,估计到少有6-7种,果然,导游告诉我们,那只最大的信天翁是皇家信天翁;而体型差不多,但身上有细斑纹的是漂泊信天翁(Wandering Albatross);那只看上去凶狠的却是害羞信天翁(Shy Mollymawk);那黑色的大鸟是北巨鹱(Northern Giant Pertrel);那小一点的黑鸟是肉足鹱(Flesh-footed Shearwater);界于二只之间的黑鸟是西方鹱(Weatland Pertrel);那身上花花的是海鸽(Cape Pigeon),一一道来,我却是手忙脚乱,因为既要耳朵竖起,听导游的介绍;又要手举相机,对着海鸟一通狂拍;更要在摇晃的船上保持平衡,呵呵,真够难的。

大家正在高兴地拍照时,漂泊信天翁和皇家信天翁却为抢食而打了起来,利用此机会,其余的小鸟疯涌而上,利用这个短暂的机会抢夺食物。而信天翁看到别人在抢食,又停下争斗,重新回归到霸占食物的局面。

看着鸟儿们兴奋地进食,我向导游提出了我的问题:这样的投食,虽然能吸引海鸟进行近距离的观赏,但会不会对这些海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呢?比如这些海鸟会不会因此而产生依赖人类进食的心理呢?

面对我的问题,其余的人员也点头同意,而导游却笑着回答:

你这个问题是大家已经争论了非常多年的问题了,每年都有非常多的人来问我们这个问题,也有非常多的人对我们的这个做法持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大家可以看到,刚才我投下去的食物是非常少的,还不够一只信天翁吃的,而我们现在看到这里至少有20只海鸟,其中还包括了5只信天翁,那么这点食物对于它们来说是少得非常可怜的。大家在我未投食之前也可以看到海鸟,但距离非常远,比较分散,而在我投食之后,它们会离我们非常近,这样我们就可以近距离地来观赏了。至于它们是否会产生依赖,我想这点食物对它们来说是不会产生影响的,因为海鸟的食量非常大,当我们不投食时,它们也会在海上捕食。我们开展这项近距离观赏海鸟的活动也已经好多年了,但到目前为止也没有看到任何海鸟因我们的投食行动而产生对人类的依赖。

面对导游的回答,我无可奈何地笑笑,因为我也说不出投食行为对这些海鸟是否会有影响,如果有影响的话,体现在什么方面等等。

但我又在想:在新西兰随处可以的野鸭、鸥等向游客乞食,甚至从游客手中抢食面包,这是不是由于人们的投喂所造成的呢?这又对这些鸟类产生了些什么影响呢??我说不清。

导游在看到大家已经对这些海鸟开始产生视觉疲劳了(当然我除外,因为我还在不停地用相机东瞄西扫呢),启动了游船,向着另一个观赏点进发。

到了第二个点,不知是我刚才的问题起了作用,还是这个点确实不需要投食,导游并没有拿出预先准备好的食物投入海中,不过,船停下一会儿之后,也有约10只左右的西方鹱和肉足鹱飞了过来,在我们的船后找东西吃,在其中我发现了一只体型和颜色不一样,忙问导游,他告诉我这是Hutton’s Shearwater(我回到旅馆后仔细核对图鉴,发觉可能是Buller’s Shearwater)。而大群的黑背鸥也来凑热闹,在船后不停地起飞降落。当我正在专心的拍摄时,导游拿着一条抹布走了过来,把我肩上的鸟屎仔细地擦去,同时还说:You are lucky! 哈哈,原来我是交上了鸟屎运啦!!

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

船再次启动,向着海湾边的几块大礁石驶去,在大礁石上,几只新西兰海狗正在懒懒地晒着太阳,而在礁石上繁殖的红嘴鸥却因我们的到来而大声鸣叫,吵得人狂燥不安。

正在此时,同行的一位胖女人却因为晕船而开始靠在船舷上呕吐,搞得我也心里空荡荡的,不舒服的感觉受到了传染。而另一位小伙子则干脆选择了平躺在椅子上,脸色苍白,估计也好受不到哪里去。

经过了几个大的浪涛,从高高的浪尖忽而跌入深深的浪底,其中短时的失重确实让人非常难受,还好,船只迅速驶离了波涛汹涌的浪区,进入了相对平静的海湾。

忽然,船停了下来,并快速地掉了个头,慢慢地向后倒去,原来水面上浮着二只小小的企鹅,慢慢接近后,一看原来是二只蓝企鹅,看到船正在靠近,它们快速地潜入水中消失了。

继续向海湾进发,途中看到了一只澳洲鲣鸟(Australasian Gannet),如法炮制,后退着慢慢接近,直到用肉眼也能清晰地看清它的眼睛,真是漂亮!!

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新西兰 <wbr> <wbr>day <wbr>14

进入海湾,水面平静了好多,水面上一大群红嘴鸥正在觅食,非常地吵闹,而我们的目标却是鸥群边上的另一群海鸟。船熄火后,慢慢地随波浪而靠近,原来这才是群Hutton’s Shearwater,数量约有60只左右,正在不停地潜水捕食。导游告诉我们,由于这里的水平较为平静,因此鱼非常多。果然,当我仔细往水下看时,可以看到不少鱼儿在水底下游动,个体有大有小,大的估计有10斤以上,看来这里真是一片富饶的海域。

结束了整个观赏过程,我们的游船向码头驶去,一如我们下水时一样,船直接开上了移动船坞,而拖拉机也配合绝佳地拉动着移动船坞上了岸,我们在陆地上又下了船,想想真是有趣。

回想一天的观赏经过,整个观赏过程除了投食这一环节存有争议外,其余所有的内容均符合保护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第一:所有的观赏活动均有人数的限制,如海鸟观赏之旅的单次最高人数为10人,且每天只有3次;海豚、海狗的观赏之旅每次最高人数为15人,每天仅为2次等。第二:每次的观赏均不得伤害所有的动物,且有导游为游客详细讲解(是否正确另当别论),让游客获悉详细的动物保护与生存知识。第三:当人与动物亲密接触时,导游会时刻提醒各位注意应尽量避免与动物的接触,以确保自身和动物的安全。

新西兰是一个旅游相当发达的国度,其多样化的旅游也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就凯库拉而言,这里不仅有海鸟的观赏之旅、赏鲸之旅、与海豚共泳之旅、空中观鲸之旅等多种观赏方式,也有着众多的远足路线,更有着极为广阔的垂钩场所。就是你随便找个海滩坐下,也能体会到纯净新西兰带给你无限风光与天然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