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惠王
梁惠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787,505
  • 关注人气:3,4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师的糗事

(2010-05-27 11:36:50)
标签:

文化

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大师也不例外。

 

27岁就当上了北大教授的胡适,留美期间还苦读《十三经注疏》(怎么个读法就不知道了,但肯定不会像世家子弟那样熟背如流),讲中国哲学史镇住了顾颉刚、傅斯年等人,国学功底也算相当之强了。但在老派学者章太炎、黄侃等人眼中,相当于文盲。胡适曾经和黄侃会晤,声称自己对音韵学很有研究,当然他说得也不算谎话,胡适文集中有专门的语言文字卷,收录了他不少音韵学的文章。但在黄侃面前,他的国学功底当然算小儿科,他谈起《诗经·周南》中的“葛覃”篇,读到其中‘是刈是濩,为絺为绤’两句,不小心念了错别字,把‘絺绤’二字念成了‘希谷’,有似于念字念半边,搞得黄侃目瞪口呆。当然,没准在《诗经》时代,“絺”确实念“希”(但“绤”不能念“谷”,因为这个偏旁的“谷”,不是那个“山谷”的“谷”),但时间已经奔驰到民国了,你再念字念半边就不行了。国学大师柳诒徵在他的日记中,也记载了胡适意见糗事,他说,胡适号称后半生研究《水经注》,竟然“读济湿之漯字作骡音,殊可骇叹,大学校长以考证校勘自矜,乃读别字,不亦羞当世之士乎?”,这里只怕还要解释一下,“湿润”的“湿”字,在俗体字中,经常把上面的“日”字加一竖,写成“田”,繁体字的“湿”作“濕”,在俗体字中,下面的“丝”常省略一个,写成“纟”,于是右边就跟“累”字同形了。平心而论,这么写法的“湿”字根本不符合六书,人家胡适不是俗字专家,把它错认为“累”,读成“骡”也没什么奇怪。

 

胡适批评林纾,也让自己出丑过。林纾很讨厌白话文学,曾经写了一篇小说《荆生》,讽刺那些搞新文学的人,成日里弄些“引车卖浆之流”的东西来污秽纸墨,里面有一句“日日诋方姚而方姚卒不之踣”,意思是胡适骂过一句话叫“桐城谬种”,侮辱了桐城派古文大师方苞、姚鼐。胡适马上来了劲,说林纾自以为是古文大师,连个古文句子都写不通,“而方姚卒不之踣”这句话就不合语法,应该改成“而方姚卒不踣”,或者改成“而方姚卒不因之而踣”,因为“之”是前置宾语,“踣”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是不该接宾语的。但很快有学者指出,胡适错了,“踣”其实也可以做及物动词,比如《左传·襄公十一年》:“队命亡氏,踣其国家。”《吕氏春秋·行论》:“将欲踣之,必先举之。”这就是语言学家常说的“言有易,言无难”,过头的话是不能说的,胡适一生自戒,写文章不能有丝毫的“火气”,否则就会不客观,会犯错误。要不是他急于回击林纾,多查查《引得》,只怕不至于出丑吧。

 

当然,胡适一生信奉“但开风气不为师”,他高瞻远瞩,在很多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大师仍旧是大师,不会因为这些微的糗事而有所渝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