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弗斯串(数学黑洞)”现象与其证明
(2010-05-18 00:32:45)
标签:
论文原创数学数学黑洞西西弗斯串数论 |
“西西弗斯串(数学黑洞)”现象与其证明
“数学黑洞”现象:取任意一数字串,(1)先数一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比如个数是“m”,就记作“m”。(2)再数一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比如个数是“n”,就在“m”后面记作“n”——得出“mn”。(3)最后算一下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把“m”加 “n”的和算出,比如和是“l”,就在“mn”后面记作“l”——得出“mnl”。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程序操作,就将原数字串转变成了“mnl”这个数字串。此时会发现:也许按本程序操作一次,所转变成的数字串就是数字串“123”;否则,将转变成的数字串继续按本程序操作,这样反复操作下去最终总可将原数字串转变成数字串“123”。而且一旦将原数字串转变成数字串“123”后,无论再对“123”按本程序操作多少次,所转变成的数字串总还是“123”,而不会是其他形式的数字串。这就是说对任意一数字串按本程序反复操作下去,最终所转变的数字串总是“123”。因此对于这个程序以及“数字宇宙(即无限个数字串)”来说,数字串“123”就是一个永远无法逃逸的“数学黑洞”。数字串“123”也称作西西弗斯串。西西弗斯的故事出自希腊神话,天神罚科林斯国王西西弗斯将一块巨石推到一座陡峭的山顶上,但无论他怎样努力,这块巨石总是在到达山顶时却又不可避免地滚下来,于是他只得重新再推,永无休止。之所以把数字串“123”称作西西弗斯串,意思是说对于任意一数字串按本程序反复操作下去,所得的结果都是“123”,而且一旦转变成“123”后,无论再按本程序操作多少次,每次所转变的结果都会永无休止地重复着“123”。
例如:对数字串“235”按本程序反复操作。先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个数为“1”,就记作“1”。再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个数为“2”,就在“1”后面记作“2”——得出“12”。最后算一下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把“1”和“2”的和算出,和是“3”,就在“12”后面记作“3”——得出“123”。这样原数字串就转变成了“123”。而后对“123”继续按本程序操作任意次,结果还是转变成“123”。
例如:对数字串“0”按本程序反复操作。先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个数为“1”,就记作“1”。再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个数为“0”,就在“1”后面记作“0”——得出“10”。最后算一下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把“1”和“0”的和算出,和是“1”,就在“10”后面记作“1”——得出“101”。这样就把原数字串转变成了“101”。继续对“101”按本程序操作,先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个数为“1”,就记作“1”。再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个数为“2”,就在“1”后面记作“2”——得出“12”。最后算一下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把“1”和“2”的和算出,和是“3”,就在“12”后面记作“3”——得出“123”。这样“101”就转变成了“123”。而后对“123”继续按本程序操作任意次,结果还是转变成“123”。
例如:对数字串“333”按本程序反复操作。先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个数为“0”,就记作“0”。再数下其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个数为“3”,就在“0”后面记作“3”——得出“03”。最后算一下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把“0”和“3”的和算出,和是“3”,就在“03”后面记作“3”——得出“033”。这样就把原数字串转变成了“033”。继续对“033”按本程序操作,就可将其转变成“123”。而后对“123”继续按本程序操作任意次,结果还是转变成“123”。
例如:对数字串“005874626820987688899445
如果将本程序的三个步骤作出相应改变,比如先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记下。再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记下。最后算一下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记下。这样就能形成“数学黑洞”——“213”;比如先数下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记下。再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记下。最后算一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记下。这样就能形成“数学黑洞”——“312”;比如先数下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记下。再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记下。最后算一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记下。这样就能形成“数学黑洞”——“321”;比如先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记下。再数下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记下。最后算一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记下。这样就能形成“数学黑洞”——“132”;比如先数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记下。再数下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记下。最后算一下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记下。这样就能形成“数学黑洞”——“231”。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数学黑洞”现象呢?下面就作出数学证明。
“西西弗斯串(数学黑洞)”——“123”的证明过程:
在证明之前,首先探讨下自然数和阿拉伯数字个数之间的关系。
规律一:一个大于“0”且含有“k(k为大于‘0’的自然数)”个阿拉伯数字的自然数N,其取值范围为:10k-1≦N≦10k-1。(此规律证明过程略)
如:1≦N≦9;10≦N≦99;100≦N≦999;1000≦N≦9999;10000≦N≦99999……
规律二:一个含有“k(k为大于‘0’的自然数)”个阿拉伯数字的自然数可表示为两个自然数之和,那么这后两个自然数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均不能超过“k”,却可能同时为“k”。因此,(一)当k=1时,这三个具有加法运算关系的自然数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只能有唯一的值,其值是:3k。(二)当k﹥1时,这三个具有加法运算关系的自然数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会有若干个值,而每个值均大于“3”,并且可能存在的最大值是:3k。(此规律证明过程略)
如:“0,1,2,9……”这些自然数中含有“1”个阿拉伯数字,并且它们均可表示为两个自然数之和,而在“0=0+0;1=1+0;2=1+1,2=2+0;9=4+5,9=9+0……”中,三个具有加法运算关系的自然数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只能有唯一的值,其值是:3k=3×1=3。
如:“1000,3333,9856,9999……”这些自然数中含有“4”个阿拉伯数字,并且它们均可表示为两个自然数之和,而在“1000=998+2,1000=990+10,1000=600+400,1000=1000+0;3333=3330+3,3333=3300+33,3333=2833+500,3333=3333+0,3333=1000+2333;9856=9855+1,9856=9800+56,9856=9000+856,9856=9856+0,9856=8132+1724;9999=9997+2,9999=9900+99,9999=9000+999,9999=9999+0,9999=1000+8999……”中,三个具有加法运算关系的自然数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有3或4个值,而每个值均大于“3”,并且可能存在的最大值是:3k=3×4=12。
下面便是“西西弗斯串(数学黑洞)”——“123”的证明步骤。
1.对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不大于“3”的数字串,按本程序操作一次,则可将其转变成数字串“abc(a,b,c分别为自然数;a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b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c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且c=a+b≦3)”的形式。因其中c≦3,故可知c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k=1。根据规律二中(一)的描述可知,c,a,b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是:3k=3×1=3,即“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为“3”。
2.对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不小于“4”的数字串,按本程序操作一次,则可将其转变成数字串“abc(a,b,c分别为自然数;a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b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c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且c=a+b≧4)”的形式。因其中c≧4,故可知c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k≧1(k系自然数)。
1)当k=1时,①根据规律一的描述可知,c的取值范围为:10k-1≦c≦10k-1,即1≦c≦9。又因为此时c≧4,而4﹥1,所以c的真正取值范围是:4≦c≦9。因为c的真正最小值为“4”,故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至少为“4”。②根据规律二中(一)的描述可知,c,a,b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是:3k=3×1=3,即“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为“3”。显然“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要比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的有所减少。
2)当k﹥1时,①根据规律一的描述可知,c的取值范围为:10k-1≦c≦10k-1。虽然此时c≧4,而10k-1﹥4(此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略),所以c的真正取值范围还是:10k-1≦c≦10k-1。因为c的真正最小值为“10k-1”,故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至少为“10k-1”。②根据规律二中(二)的描述可知,c,a,b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个数之和大于“3”,并且可能存在的最大值是:3k,即“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大于“3”,并且最多不会超过“3k”。因为此时10k-1﹥3k(此不等式的证明过程略),所以“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大于“3”,并且要比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的有所减少。
因为1)中“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等于“3”,而2)中“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大于“3”,所以此时合并而论,“abc” 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即不小于“3”。再由1)和2)的结论可知,只要对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不小于“4”的数字串,按本程序操作一次,所转变成的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不小于“3”,并且和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的相比就会减少。若所转变成的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还不小于“4”,继续对此数字串按本程序操作,同理,再次转变成的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不小于“3”,并且和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的相比还会减少……如此减少下去,这种减少趋势直到减少到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是“3”时为止。
3.通过对1.和2.的结论的分析,不难想象还会进一步推导出这样的综合结论——任意一数字串“Q”,无论其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是多少,若按本程序操作若干次后,总可将其转变成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为“3”的数字串“mnl(m,n,l分别为自然数;m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偶数个数;n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由一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奇数个数;l系前一个数字串中所含阿拉伯数字的总个数,且l=m+n)”。
至于三个步骤相应改变后的程序所导致的“数学黑洞”——“213”、“312”、“321”、“132”和“231”现象的证明方法与本证明相似,这里就不再赘述。
(此文已载数学爱好者、数学中国、科学网、博研联盟、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数模论坛等媒体,并为“百度百科”所收录。单在新华网,截止到2011年10月8日清晨,此文的点击阅读量已达53168人次,反响甚为强烈。)
此数学之谜的破解(即数学证明)与类似发现,百度百科“数学黑洞”词条和“西西弗斯串”词条中均有介绍,网址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914438.htm?fr=aladdin 、http://baike.baidu.com/view/2017194.htm (可点击查阅。)
此文发表在新华网之网址链接一:
http://2015.home.news.cn/detail/76389029/18.html
此文发表在新华网的网址链接二(点击此处可进入)
(鉴于新华网于2016年4月份改新版后的数据处理有误,故此链接已暂时打不开,特此说明。)
此文发表在新华网的网址链接三(点击此处可进入) 【由于新华网论坛于2014年4月21日下午又出系统数据故障(致使2013年之前的所有帖文截至2014年6月5日清晨时依然均点击不开,何时能恢复正常尚不清楚),为此,于2014年6月1日16时53分将原文再次发布,截至2014年6月5日5时45分,点击阅读量已逾1300人次,跟帖评论4篇。但鉴于新华网于2016年4月份改新版后的数据处理有误,故此链接已暂时打不开,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