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尚文的《语感论》
(2017-02-26 13:57:10)
书,是趋近圣贤,通向天理的阶梯和桥梁。阅读中,我深深为先生语文教学理论的深刻性所折服。首先,先生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认识对于今天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人文性,即人的心灵的自由性和主体的创造性——对人自身的完善的关注和追求。它是根植于人的言语活动的实践性而生发出来的。先生认为:“人文性是就言语本身来立论的;人文性不仅来自于言语表达的内容,更是来自于言语本身。”这一认识使我们真正看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脱离人的言语活动空谈人文性的认识的肤浅。其次,王先生对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王先生在论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时就大力倡导“读”,并就“美读”、“烂读”、“精读”和“泛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还在论述语文教学的感受性时写到:“要感受言语,最基本的是必须感受到言语的存在。”这些论述,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对于纠正当今的语文教学日益脱离言语实践活动的倾向具有重要作用。
王教授所提的“语感”,与当前小语界所提的文本解读有异曲同工之处。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说“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只不过文本解读将解读的重心置于“文本”,而王教授的研究则由文本这一载体推广到我们日常所说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具有一种发现文字背后所含深层意思的能力,这也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它教师的地方。引用《夏丏尊教育名篇》中所述“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懂它的内容,不必从文字上去瞎费力,只要好好地阅就行,像国文,英文两门是语言文字的功课,应在形式上多用力,只阅不够,该好好地读。”从文字入手读出其中的不一般,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教育即生活”,生活中人们常常不缺少需要发现的事物,往往缺少的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王教授的《语感论》正好为我们如何炼就“慧眼”提供了一种可能,让人读过之后不由心生感叹:还真应该是这么一回事!当初自己读的时候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发现呢?当读过《语感论》后,我们再次回首品读那曾经看过的文章时,定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语感论》,我最大的收获不在于自己的语感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升,而是培养了我的一种意识——敏感意识。这种意识将引领着我去探寻文字背后的故事。现以《揠苗助长》一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语言“敏感”一词的理解:“揠苗助长”是一个人们所熟知的典故,全文不足二百字,文字浅显易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由于文中出现大量涉及描写农夫心情焦急的词语,很多老师备课时自然而然将课文的教学侧重于“揠”字。由
语文教学,不管是作为科学,还是作为艺术,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自身从个人、个性的角度,对汉语、对文学的感受、感情、感悟,对学生学习汉语、文学的态度、心理同情的理解和真切的体验。其中无不渗透着他个人独特的生活阅历,浸染着他个人独特的精神积淀。他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批改,又都是他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对象在精神上的相遇、对话。这一过程对他本人来说也是不可复制的,更不用说移植到别人身上了。梅兰芳即使上演他已演过无数次的保留剧目,他说也要有一点“陌生感”,以便他能有继续创造的空间;否则就只有失败。文学创作当然是有规律的,但不是所有懂得这一规律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一个作家可以把自己的创作经验传授给他的儿子,但这并不一定能使他的儿子成功地从事文学创作,因为文学是极其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一个作家无法把自己对创作的感悟、尤其是他的人生体验移植到儿子身上;而这却是文学创作的生命。但如果一味模仿,亦步亦趋,即使一招一式全部一丝不苟地照抄照搬于漪、钱梦龙,充其量也只是形似而已,而不可能达到神似的境界。于漪、钱梦龙之“神”,凝结着她和他毕生的追求,渗透着她和他富于个性的汉语素养和文学修养,浸染着她和他独特的人生阅历,洋溢着她和他对教育、对学生的感情。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靠模仿所能得来的。你所能教给学生的只有你那个自我,要真正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成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家、艺术家,只有靠自己坚持不懈的修炼,读书、思考、实践,信念、品格、学问,不断战胜自己,不断自我超越。
我们语文老师一再感叹拿到文本时,不知如何着手对其进行解读,在此我们何不把《语感论》作为教会我们进行解读文本的一个范例。“大量的实例+浅显的理论”,游历其中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并以此作为突破口展开系列相关丛书的阅读,这就是我们语文教育者阅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