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第一场最寒冷的天气在“腊八”突然袭来,寒冷的气温与雾霾叫人“喉咙都受不了”,直呼“灰蒙蒙看不清对面的你”!随之而来的是感冒咳嗽就诊的病人剧增。临床资料显示,患者存在咳嗽及止咳的认知误区是很多的。门诊医生指出,咳嗽初期切忌滥用镇咳药及抗生素,对于有痰咳嗽,要重视早用祛痰药,避免因治疗不当造成病情拖延。
门诊统计资料中,有人在刚开始咳嗽时会看医生接受治疗,但1/3的人会所谓久病成医后会选择自行调理,更有1/3的人不会去看医生,选择“忍一忍,扛过去”,只有近1/2在人久咳不愈时才会适当选择药物,更有1/5的受访者一般不吃药,而是等其自愈。
近年来,大气污染和冷空气、过敏源增多等因素都使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问题日渐严峻。临床上很多人认为咳嗽不需要及早用药,扛一扛就过去了,因此既不看病也不服药,最后导致久咳不愈,发展成慢性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其实,在有痰咳嗽早期便及时使用祛痰药溶解排痰,以减少呼吸道所受的刺激,防止继发细菌感染,及时遏制病情的发展,加快疾病的痊愈。
大多数人不清楚知道镇咳药和祛痰药在治病机制上的区别。所以,有痰咳嗽的患者在盲目选择自己服用了快速止咳的镇咳药之后,可能会暂时获得咳嗽的缓解,殊不知这样会使细菌的最佳“肥料”——痰液持续停留在呼吸道内。如果服用强力镇咳药止咳,有可能会使痰液无法及时排出。而服用含黏液溶解药成分的祛痰药,则能使稠厚的痰液黏度降低,便于咳出,从而有效帮助疾病的痊愈。
很多人认为咳嗽就是有炎症,需要服用消炎药。一咳嗽就用抗生素来“消炎”。其实,抗生素针对的是细菌感染,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盲目服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细菌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也有许多人认为西药副作用大;相反地,好多患者认为中药治疗温和,同时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真的如此吗?
中西医师们都认为中药也不能滥用。众所周知,在中医的治疗理念中,特别讲究因人而异进行辨证论治。中医将咳嗽分为寒咳和热咳,用药也有温、凉、寒之分。如果本身对中药或病因病机不了解,用药出现偏差,治疗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还有好多家庭咳嗽时爱给孩子用偏方。例如,盐蒸橙子和冰糖雪梨等网络流行的止咳偏方,有些的确有一定的基础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但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同时,所谓的“偏方”鱼龙混杂,有些“偏方”甚至会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拖延了治疗,反而会得不偿失。
实际在临床上,一般从咳嗽表现来看,将咳嗽分为干咳和湿咳。
干咳指没有痰的咳嗽,它往往是由于突然闻到一股特别强烈的气味、或吸入了异物而引起的咳嗽,其作用是为了排出异物;另一种情况便是湿咳,即咳嗽带痰。连续性的咳嗽会对咽喉产生刺激,使得咽喉的分泌腺增加分泌,产生痰液。所以,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连续性咳嗽,都可能刺激到咽喉黏膜,从而分泌出痰液,最终落在湿咳上。而咳嗽正是起到了帮助清除呼吸道内各种“脏物”的作用,是一种人体的防御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