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学会议---超越美学与美学的超越

标签:
全国音乐音乐美学研讨会超越美学美学超越谢嘉幸文化 |
分类: 音乐美学 |
如何实现“感官”与“感性”的这种通透?卡罗尔的“超越美学”并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本文认为,佛教文化“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有助于对这一困惑的解答。因此,超越美学的本意不应该是抛弃美学,而是如何实现美学对西方传统论述框架的超越,在音乐中尤为如此。
关键词:超越美学
以上是谢嘉幸教授在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的发言摘要,此后...网络上对该发言做出了如下的报道:
谢教授以西方哲学论文集《超越美学》及佛教“唯识论”等新文献读解、尤其是“阿赖耶识”为主要立论参考,论述主体感官活动与感性生活如何实现感性与感官的通透、如何与自律论他律论等理论实现催化、对映与和解,从而促使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发展等问题。他以从抽象思辨到新文献的探索、从实践现实困惑中探索原始的命题等为研究起点,谈及诺埃尔·卡罗尔哲学论文集《超越美学》及佛教“唯识论”,提出所赞赏的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审美理论的、更为多元且具常识感的观点,即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能在我们与艺术品的接触中扮演一个合法的角色;引发出对应于“自律”、“他律”两大范畴的“感官活动”与“感性生活”,他详细说明了其中的转换关系;认为卡罗尔“超越美学”并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而佛教文化“唯识论”之“阿赖耶识”则有助于解答此困惑,他解释了个中原由;他讲到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的对应之物及其感官活动或意识活动的解释、层次划分的标准以及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的详解,并将意识与这两个识的关系同构于“知”、“情”、“意”;从广义、狭义等方面解释意识、其著作《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中的生命意识等。他结合多个音乐例证最后得出结论:超越美学本意不应是抛弃美学,而是实现美学对西方传统二元对立论述框架的超越;感官活动可对应各种艺术形式的综合发展,可以实现感性与感官的通透,并用新文献来实现对音乐美学思辨性思考。
提问:请就阿赖耶识作进一步解释。
回答:阿赖耶识与眼耳鼻舌身等其他识共同构成了“唯识论”中的八识,它涉及心理学方面的感官活动所对应出知情意之后的、原始欲望的不断升华。它不是弗洛伊德所谓的简单性意识,而是我认为的一个有机体的复杂性意识,它会产生新的生命、并感到喜悦,并伴随产生各种情绪特征,它是一种过程性的一种类似情感的体验,并产生不断追求的升华。我想借助此观念来思考我们的命题。
提问:您使用感官活动、感性活动这两个概念,它们之间是包含关系吗?它们又和自律他律如何起作用的呢?
回答:是包含关系。我是借助《超越美学》这本书来说明音乐实践当中所注意到的感官活动的重要性,它对自律的合理性的到位阐释,说明了听觉是一个完美的审美体验不是情感所决定的。
提问:你将感性与感官并列起来,而感性是所有感觉的总称,所有的内感、外感觉等统称感性;感官是获得感觉的器官。因此词语中两者不是并列关系,你是给重新定义了。此外,在现代心理学中已有自己的分类体系,你为何将印度的词汇来替代并作与类比,而不用现代心理学的词汇?
回答:感官活动与感性生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容关系,感官活动是包含在感性生活中的,听觉发展与感性生活有关的。此外,后两识对应与知情意,是因为印度的这个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弗洛伊德仅是对性欲生活的释放或升华后的性欲的转化,而我认为在形成了生命意识以后其已不仅仅是一种性欲,而是在任何层面上都是一种吸收、稳定及释放。80年代我作此研究还没有引入此观念,但阿赖耶识早就对其有很深入的研究,我现在引入这个概念,是认为其所引起的情绪变化在心理学与美学范畴中有其独到的地方。
莎莎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