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是一首永不消逝的歌

(2008-03-06 10:49:25)
标签:

文化

分类: 音乐.人生

            人生是一首永不消逝的歌

                    ---从吕思清《往事如乐》谈起

                           谢嘉幸

    1222日咏梅来电话约我在《新阅读》这个版面上就吕思清《往事如乐》一书引起的“音乐与人生”的话题说几句话,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犹豫,是因为我想圣诞节回老家厦门看望病重的母亲,怕不能在短短几天内完成这个任务;答应,则是因为在去年母亲节那天,我为父亲的回忆录与诗歌散文声乐作品集《遥远的歌》写了序“为了那遥远的歌”,献给病榻中的母亲,父亲所回忆的事情虽然与吕思清的相差几乎半个世纪,但同作为乐人,其对音乐的感悟,则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所引起的我的感慨和共鸣,也就都在情理之中了。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则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母亲和我见面不到一天半,就匆匆走了,在圣诞节那天永远离开了我们。突然的阴阳两界相隔令人万难接受,没有语言能够表达内心的悲伤和苦痛,只剩下灵堂里那首“母亲教我的歌”永远在我们兄弟姐妹的内心里回荡。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咏梅约稿的这几天里,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完成她给我的任务。

    然而,打开《往事如乐》的扉页,醒目的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吕超青先生”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突然明白了,吕思清想要说些什么,而我,可以说些什么。

    吕思清在后记中表达了全书叙述的两层意思,一是“我全心全意地诠释音乐,也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我觉得我是幸福的人,因为我可以一辈子与音乐为伴”;二是父辈、老师和亲人“陪伴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他们是我一生都感激的人……他们对我来说无比重要,因为是他们成就了我精彩的人生”。父亲让吕思清学了音乐,因此思清的一生因为有音乐为伴而幸福。

    吕思清感谢音乐,很容易让我们觉得是音乐令他功成名就,带来荣耀。他在书中对此是有警觉的,因此他说“让孩子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音乐的美好,跟美好成为一生的朋友,而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先为他设立了一个充满功利色彩的未来,音乐也许就失去了它的美好和乐趣。”这不免让我想起了舒伯特《致音乐》那“美妙的音乐啊,在多少忧郁的时刻——当生活给我无情打击之时,您却把我心中的热情唤醒——向我展现出光明的天地!”的诗句。我想吕思清所说的美好,指的正是音乐给人的关爱,给人的温暖。这点我也是深有体会的。在母亲的追悼会上,记者问我,母亲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说是她的歌声。母亲一生所唱的歌无数,但最打动我的,是无论悲欢喜乐,母亲总是在我们耳边的哼唱,她用歌声开启我的人生,也将我引入音乐殿堂,“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歌唱。在她慈爱的眼里,隐约闪着泪光。如今我教我的孩子,唱这首难忘的歌曲。……”德沃夏克这首《母亲教我的歌》,是我们兄弟姐妹哺育于母亲歌声、琴声的真实写照。今天回顾漫漫音乐之路,禁不住心中的无限感慨,父母虽没能给我们万贯家财,却用歌声铺就我们的成长之路,为我们抵挡多少风寒,抚慰多少创伤和苦痛,令我们不迷入歧途而挺立世间。

    促使吕思清写这本书的根本动力,是父爱,这在书中“父爱如山”一节里有详细的记载,一个孩子要成就一番事业,父母需要倾注多少心血呀,思清在书中感慨“我爱我父亲,但却再也没有机会向他表达了”,我想,在吕思清的音乐中,这种倾诉,是无时无刻,无终无止的。这也不免令我想起我的求乐之路,由于文革父母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父亲更是深陷牢狱,我多次失去求学的机会,正是历尽坎坷,父母为我书写的两封信至今让我心碎,一封是1982826日父亲写给我工作的一位中学领导的。信中写到:“嘉幸获得一个去北京进修的机会,希望你能支持他这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在校领导面前美言几句。……他的课如果没法安排,那就我来代课……,为了孩子学习,我这条老牛还可以再拖两学期(那时父亲平反出狱不久,已是60多岁的人了)……”。另一封信是198638日母亲获悉我能参加中国音乐学院研究生考试复试时写给我的:“得到你参加复试后的来信,我和爸爸都非常激动,爸爸写信时都流泪了,……无论你考上与否,对全家都是极大的鼓舞,爸和我一辈子最大的希望就是让孩子成为有用的人……”。亲情啊,亲情是父母手足无措的期盼,还有那期盼背后因孩子受株连,而痛如刀割的拳拳之心。

    吕思清的父亲说“我让孩子们学琴,就是教给他们一种能够陪伴一生的高尚乐器”,这也道出了父亲让他学琴的根本原因,真是乐如其人,思青在书中用大量笔墨,叙说了他父亲对音乐的执着和高尚的为人。这又令我想起了200611月,我在从伊利诺伊大学去芝加哥的路上,一时感怀,给女儿写的一封信。我在信中写道:虽然我不再年轻,却愿意再一次次地尝试……,有时候你的行为本身就是一首诗,而不必考虑它是否能够得到一个辉煌的结果。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是非常渺小的,而且注定是要消失的。但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却会传承给年轻的下一代,就像花在春季盛开,却在秋季收获一样。

    学乐,有太多的话题可说,但正如思清所担心的那样,如今孩子学琴被太多的功利所劫持,或许正因为此,他才需要动笔写这本书,他的成就,是为音乐而人生的成就,但他的内心,则是为人生而音乐的人生,我的母亲也走了,记者有悟,写下了“天堂里飘来遥远的歌声”一文。但“母亲教我的歌”分明还在我耳边回响呀,母亲还在我的心中。为人生而音乐,人生是一首永不消逝的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谢嘉幸简历
后一篇:民歌引导教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