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第一塔——朝阳北塔
北塔位于辽宁省朝阳市老城区北隅,今双塔区慕容街北端。与南塔、东塔(在关帝庙内,清初毁圮,现存塔基)呈鼎足之势。是东北地区现存年代最早的佛塔,有“关外第一塔”之称。
北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现高42.6米。
此塔肇建于北魏,是《魏书》所载文成文明皇太后冯氏(北燕国王冯弘孙女)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立于三燕(即东晋十六国时期由慕容鲜卑建立的前燕、后燕以及鲜卑化的汉人冯跋建立的北燕)故都龙城宫殿旧址上的“思燕佛图”(即思念燕国之塔之意),后毁于火灾。隋文帝仁寿年间敕建的梵幢寺舍利塔则是在思燕佛图旧址上重建,为方形空筒式十七级密檐式砖塔,称“梵幢寺塔”,并赐佛祖舍利葬于塔中,今仅存塔基。唐代前期,奉诏重建,为方形空筒式十五级密檐砖塔,唐玄宗天宝年间重修,并在各层塔檐束腰处饰以仿木构建筑彩画。至辽代,曾于辽初期和兴宗重熙年间进行两次修缮。
辽初维修后,即称此塔为“延昌寺塔”,其根据一是北塔天宫出土题记砖上记载有“延昌寺大塔下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再葬舍利记……”;二是内蒙古喀喇沁旗发现的辽耶律琮墓神道碑。碑载:“然公(耶律琮)长以佛教为事,□□二年,……至霸州延昌寺□□秘密传十地戒条,士庶归依(皈依),王侯[郑][重]……。”(李逸友《辽耶律琮墓石刻及神道碑铭》,《东北考古与历史》1982年第1期。)据李逸友先生考证,耶律琮即耶律昌术,又名耶律合住,《辽史》卷八六有传。他是辽太祖弟迭剌之孙,官授检校太师,死于保宁十一年(979年),享年51岁。据碑文推测,他至霸州延昌寺应在保宁二年(970年)或此后数年间。
辽代第二次维修,是在重熙年间,这在北塔发现的辽题记砖上明确记载。据朝阳北塔天宫、地宫题记,辽代第二次重修延昌寺塔有辽兴宗“重熙十一年”、“重熙十二年”和“重熙十三年”三个年代。
“重熙十三年”(1044年)当是维修工程竣工之年。
朝阳北塔经过辽重熙年间大规模修缮之后,历金、元、明、清,直至近代,未曾有过大型修缮活动。
1984-1992年,在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对北塔进行了加固修缮工作。
辽代延昌寺塔有一个宽大的方形台座,青砖砌筑,二层台式,南面有一座庑梁殿式建筑与台座相接,经过南面台座踏步走上台座进入塔心室(中宫)。现在,庑梁殿建筑基址埋于地面之下,台座修复成一层台式,且在内部东、南、北三面留出空间,修成券洞式廊道,以便让人们进去亲眼目睹北魏思燕佛图夯土台基和排列有序、雕有精美的龙、虎、朱雀等图案的三燕时代柱础石以及那神秘、幽暗的地宫。
宽大而坚固的台座上砌筑须弥座。须弥座之东、西、北三面中央设有假门,门两侧雕刻守门力士或飞天像,南面开券门入中宫。须弥座束腰处砌出壸门,雕饰伎乐人、骑兽人物和莲花等佛教内容图案。四角立砖雕盘龙柱。束腰下为砖台,上有仰莲座承托塔身。
塔身四面浮雕坐佛、菩萨、飞天、灵塔等密宗图像,合起来为四方佛、八胁侍菩萨、二十四飞天、八大灵塔及八个塔铭(碑)。坐佛慈颜善目,端坐中央,头戴宝冠,上挂遮尘宝盖,身披袈裟,手结契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莲座之下还有生灵座,各佛不同,从南往西分别是:南方宝生佛,马座;西方阿弥陀佛,孔雀座;北方不空成就佛,金翅鸟座;东方阿閦佛,象座。密宗主尊大日如来佛,狮子座,位居中央,造像置于塔心室内,外面不作表示。佛两侧各有一位胁侍菩萨,手捧供物,长跪而侍。每面两侧各立一座方形十三层密檐小塔,塔旁碑上刻写塔名,从南往西依次是:净饭王宫生处塔、菩提树下成佛塔、鹿野苑中法轮塔、给孤独园名称塔、曲女城边宝阶塔、耆阇崛山般若塔、庵罗卫林维摩塔、娑罗林中圆寂塔。八个塔名极简略扼要地记述了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修行成佛,然后传经布道,直至在娑罗双树间圆寂的光辉而又平凡的一生。关于灵塔的由来,传说佛放光时,于光中现八宝塔图像,后世便常在塔上雕砌八个灵塔。坐佛和灵塔上端两侧各有一飞天,两两相对,每面六个,或头向上,或头朝下,自由自在,婀娜多姿,翩翩起舞。
塔身以上共有十三层密檐,层层迭起,逐层内收,塔檐外轮廓线略呈弧线形,尚存唐塔风格。第一层大檐为仿木砖雕斗工栱式,上铺筒瓦、板瓦,檐面宽大,与辽代重熙年间包砌的宽大塔身相协调。第二层檐以上均为叠涩砖檐,上铺瓦。每层檐角梁下和中间均垂挂铜铃,也称金铎,每层8个,共100个,微风吹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塔刹早已坍毁不存,原应由琉璃莲座、覆钵、相轮、宝珠、火焰等组成,今依据原构件修复了砖莲座、绿釉琉璃仰莲座和琉璃覆钵,再往上金属饰件未予复原。
北塔有地宫、中宫、天宫。
地宫发现于1986年,位于塔心室(中宫)之下的塔基内,以青砖筑成,高4.48米、南北长2.05米、东西宽1.76米,平顶方室。砖铺地面,木板棚顶。南壁墙内有一方孔,上与塔心室(中宫)相通。宫内矗立一座雕刻精美、形体高大的石经幢。因早年被盗,地宫里珍藏的佛舍利和金银珠宝等佛教文物已被洗劫一空,只残留少量器物碎片、铜钱及放置舍利的石函、题记砖等。另外,南壁方孔内还发现有滑石方瓶和白瓷盘、碗、绿釉座及瓷碟、瓷碗等供物,据墨书题记砖记载,这些供物都是佛教信徒居士自家供佛之物,遇修塔盛事,遂移供于此。
中宫原有佛殿,供奉大日如来佛和菩萨像,今仅存柱础和墙基。还在墙壁砖洞内发现数十个香泥小塔。
1988年11月14日在修缮北塔过程中,发现并清理了北塔天宫,沉寂千年的奇珍异宝再现人世。
天宫位于第十二层塔檐中心,由宫室、甬道和门道构成,门向南。宫室内有用六块厚石板砌成的石函,绝大部分文物便珍藏于函内。石板上均有线刻佛、菩萨、飞天、力士像和莲花图案,并有题刻,但已部分剥蚀,其中可见者有雕刻于东侧的三身佛和主修塔事者,北侧刻一佛八菩萨像,南侧门板内外分别刻假门、力士、飞天图像和施主姓名。门外立一块石板,刻写“石匣”(即石函)内珍藏的主要物品及修塔僧俗众人姓名、职务。此外还有几块题记砖、石,记载着与修塔有关的时间、人物等内容。
天宫曾遭火灾,可燃物品皆已无存,其它物品也都受到损坏。按佛教说法,天宫就是释迦牟尼在天上居住的宫殿,里面供奉佛骨舍利和佛、法、僧“三宝”物。佛祖舍利共发现两颗,大小如高梁米粒,似石质,呈红、白色,与五颗珍珠一起藏于方形金塔内的玛瑙罐里。舍利金塔置于包钉着刻有佛像之银片的木函内,木函上面罩着以“七宝”物装饰而成的华丽的宝塔。前面供奉着装有佛经的鎏金银塔、金银经塔、银菩提树、鎏金铜菩萨像、灌顶玻璃瓶、莲花瓷如意瓶、狮首石灯炉,还有盛放供物的银碟、银盒、银罐、铜盘、瓷盘、瓷碟、以及用水晶、玛瑙、珍珠、琥珀、玉石、金、银等珍贵材料制成的珍禽异兽、各种法器和装饰品。宫门外东侧堆放许多玉石、水晶等材料制品。天宫文物丰富多彩,琳琅满目,无比珍贵,令人惊叹不已。
据天宫题记记载,天宫是“大契丹国重熙十二年(1043年)四月八日再葬”。该塔时称“延昌寺大塔”。
朝阳北塔辽代重熙年间重砌的天宫、地宫,发现的文物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刻文内容之丰富,为过去所少见,无疑是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对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其中包括宗教(特别是密宗的传布)、建筑、工艺及中西文化交流等许多学科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天宫石函东壁和门外刻石上记载了从州刺史到县令不同官职者数十人,从人物和职官上都可以补史书记载之阙无。见之题记的僧官有寺主、尚座、藏主、僧判官等十余个,为了解辽代寺院僧官制度增添了新资料。天宫和地宫刻文中多次提到的“上京管内僧录赐紫沙门蕴珪”,是主修塔事者之一,有关他的资料在其他地方也曾发现,事迹可考,知其为一代名僧。由题记可知,僧人、居士、信教民众组成的民间佛教团体—邑社,在举办修塔等佛事活动,弘杨佛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题记对修塔组织管理记载颇详,综合起来,分为领导(都提点)、办事(勾当、同勾当)、具体操作(作头)三个层次,是一个组织建全、制度严密、分工细致、诸作齐全的营造实体。
辽代延昌寺属于密宗寺院,传承金刚界密法,这从塔身浮雕五方如来佛像和出士的佛教经典及有关供物便可看出。如以佛家“七宝”装饰而成的七宝塔,是迄今考古发掘所见唯一的七宝塔实物,形制复杂,装饰华丽,集中体现了密宗思想内涵。以密宗曼荼罗图像为主题的典型文物,有舍利金塔、鎏金银塔及石经幢上“八菩萨坛”等。密教自唐开元年间传入中国后,流布较广,但至唐末中原地区密教已趋衰颓。由于中原汉民的北徙和统治者的提倡保护,在辽国朝野上下信仰密宗极为普遍。特别到辽代后期,密教发展臻于极盛,成为最发达的教派之一,这从朝阳北塔与其他各地发现的许多密宗文物和现存众多辽代密宗塔得到充分证明。
此塔发现的十多部佛经,有梵文,也有汉字音译或意译,对于经文的研究、校对,很有参考价值。
从古建筑角度看,有关古塔的资料也较多,如鎏金银塔,结构完整,作工精细,是辽塔中最具典型性的实例。地宫石经幢则以其高大的造型、丰富的刻经、华美的雕饰,居东北地区经幢之首。
天宫发现的玻璃器,既有地道的国产彩色玻璃,也有典型的进口玻璃,。产于古代波斯地区的玻璃瓶、碗及“蜻蜓眼”玻璃珠等,反映了辽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贸易往来和密切联系,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实物见证。其中金盖鸟形波斯玻璃瓶(又称执壶),造型奇特,保存完好,与之相似者举世罕见,尤为珍贵。
1988年,北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珍贵的价值,而被冠有“东北第一塔”之称,是全国唯一的“五世同堂”的宝塔,闻名于海内外。修缮之后,又以其古老而宏伟、坚固而挺拔的雄姿屹立在朝阳大地。
加载中,请稍候......